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開創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

開創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

來源中國軍網

激活「民參軍」 引領「軍轉民」

——軍工企業專家暢談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解放軍報記者 張新 通訊員 馬晨曉 羅娟

融則兩利,合則共贏。軍民融合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親自擘畫,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進入新時代,軍地雙方應該如何攜手共進,開創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局面?本期我們邀請航利集團董事長張鈾、凌雲集團總經理劉鵬和鄭州佛光發電公司董事長雷紅紅,暢談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向深行朝寬走,譜寫軍民融合發展新篇章

航利集團董事長張鈾

記者: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是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進而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期。企業怎樣認識和理解當前新環境?

張鈾:軍民融合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首要任務是要把握運行規律。如果把軍民融合比作廣闊的大海,企業就好比航行在這片大海上的一艘帆船,要想當好「船長」,除了船體質量、航海技能過硬以外,還要掌握好政策法規的「風向」,只有把這些影響因素有機結合起來,企業才能在這段航程中行得穩、跑得遠。

雷紅紅:作為民企,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在向深度融合推進的過程中,必須直面強化思想觀念、完善運行機制、加強執行力度等諸多考驗,把企業目標與國防建設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端正心態、擺正位置,不計較眼前得失,建立良好的口碑,才能為企業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著眼打贏,優勢民企用「硬科技」叩開參軍之門

鄭州佛光發電公司董事長雷紅紅

記者:如果說過去有的「民參軍」僅僅滿足於「有位」,今天就應當追求「有為」。軍工企業如何看待「民參軍」帶來的新活力,民企又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在「參軍」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劉鵬:軍工企業應該敞開胸懷,充分利用地方優質科研力量,為部隊戰鬥力建設服務。以碳纖維牽引桿為例,企業藉助地方科研院所的複合材料成果,用碳纖維替代原有的鋼製材料,使產品的裝箱尺寸及重量大幅降低,實現了桿體延伸模塊快速分解組裝。新材料應用到裝備後,有效提升裝備外場維護和戰場搶修能力。引導優秀民企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推動武器裝備建設快速發展,是軍工企業的責任。

雷紅紅:產品銷往部隊只是「民參軍」的第一步。掌握部隊的實際用裝情況後,提供官兵需要的「售後服務」,是企業下一步為之努力的方向。為了收集官兵對高新工程電源保障車的反饋,這些年,公司派出技術人員奔赴部隊走訪調研。受訪官兵提出了20餘項改進意見,經過改進後的這型裝備,被列為陸軍裝備「精益製造」的試點工程。在「民參軍」道路上,只有找准武器研發與部隊需求的最佳契合點,才能造出有利於戰鬥力建設的產品。

破局開新,「國家隊」勇當經濟建設排頭兵

凌雲集團總經理劉鵬

記者:當前,一大批軍用技術成果成功向國家經濟建設領域轉化。軍工企業如何發揮軍工品牌優勢,更好地為國家經濟建設作貢獻?

張鈾:軍工企業要積極尋找自身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讓更多的軍用技術「走出去」。目前,我國大量民航發動機需送國外大修,而我們自主研發的軍用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再製造技術,很符合市場需求。將這項技術成功轉化到民用領域,發動機的維修周期、維修價格將大幅縮減。找准軍地需求的支點,軍用技術就能像充滿韌性的槓桿一樣,撬動優勢資源的巨大動能,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

劉鵬:軍民融合絕不僅限於科技裝備等物質層面的「硬融合」,「軟」「硬」結合才能把步子邁得更穩。這些年,凌雲集團憑藉軍工製造的優勢,在幕牆門窗行業站穩腳跟。企業承建了世博會中國館、東方明珠電視塔等多項工程。在研發及施工過程中,「國家隊」獨有的企業文化、管理體制、質量理念等「軟實力」,對打造高質量產品,起到促進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翻閱「中國成績單」,軍隊代表委員都這樣感嘆!
從皇室到平民百姓,世界各國國家安全教育這樣做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