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威勝鏡頭下的三亞歷史記憶:《航拍三亞舊貌、新顏》

楊威勝鏡頭下的三亞歷史記憶:《航拍三亞舊貌、新顏》

三亞市是海南省南部經濟文化中心,是全省旅遊業的龍頭城市。1988年海南建省之初制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是南部以三亞市為中心的旅遊區推動海南經濟發展。1992年10月,國務院批准三亞市亞龍灣舉辦國家旅遊度假區。三亞市以它在省內和國內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以其獨特的自然優勢及區位優勢,在實現海南現代化、建成旅遊大省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承擔著重大的歷史責任。

三亞市自1987年11月升格為地級市以來,面臨著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在起點低,要求高,難度大,百業待興,資金匱乏的現實面前,三亞市委市政府領導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埋頭實幹,艱苦奮鬥,戰勝了重重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三亞市的城市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如今,經過三十年的改革發展,一座初具規模的國際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以下截取九十年代初楊威勝拍攝記錄的三亞市開發建設圖片,以饗讀者。

01、1995年航拍三亞市城區圖片。圖中可以看到遠處的「鳳凰市民廣場」,左邊鳳凰路的兩側「白鷺公園」及「臨春山水國際」一帶都是昔日的鹽場鹽田。

02、1995年航拍三亞市的城區圖片。圖中幾乎沒有一幢高層建築。左下角可以看到」金潤陽光超市」一帶是昔日的騰龍開發區工地。

03、1995年航拍三亞市城區圖片。圖中月川橋以北迎賓路兩側都是空曠地帶。遠處右上角的三亞灣海坡一帶還未開發。

04、2007年6月15日航拍三亞市鳳凰路白鷺公園及臨春山水國際圖片。圖中鳳凰路右邊的臨春山水國際開發區還未動工興建,市中醫院僅有兩棟樓、大樹公寓還未建設。

05、2007年6月15日航拍三亞市區圖片。圖中豐興隆大橋兩側仍是雜草叢生之地,橋頭對面的三亞市第五中學還未興建。

06、2010年7月10日俯拍三亞城市及三亞灣全貌。

07、2009年11月28日俯拍三亞市城區圖片。

08、2009年11月28日俯拍三亞城區圖片。

09、2007年6月15日航拍三亞市白鷺公園的情形。

10、2010年9月25日俯拍三亞市鳳凰路白鷺公園及臨春山水國際一帶圖片。

11、2010年7月10日俯拍三亞市城區樓房林立的一角。遠處鳳凰島高樓仍在建設之中。

12、2015年3月16日俯拍三亞港老碼頭及漁港碼頭和三亞河出海口一帶。

楊威勝攝影並文

友情提示:

本微信平台所載文章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本平台及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簡介

楊威勝,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為三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海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現任海南省紀實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先後在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三亞晨報社、三亞市圖書館及三亞市群眾藝術館工作。研究館員職稱。

1983年開始攝影藝術創作和新聞攝影實踐活動。在全國省(市)、地各級報刊雜誌上發表攝影作品800餘幅。主要獲獎作品有:《嗨,接住,大西瓜!》、《鄉野泛金輝》、《無聲的戰鬥》、《海灘戲珠》、《久旱盼滋潤》、《巾國不讓鬚眉》、《決鬥》、《天涯各族人民喜迎香港回歸》、《王者》、《觀察》、《新世紀的第一縷陽光》、《模特下鄉》、《赴湯蹈火》、《一個海島六個兵》、《國際舞龍賽》、《零距離》、《藍色國土》、《白鷺失樂園》、《悠悠漁歌》、《喜迎新娘》等。作品曾獲得中國地市報攝影作品銀獎,海南省優秀精神產品獎,2009年上海國際「朗靜山攝影藝術」大賽金牌獎,紀實組照《生活行走在水上的三亞疍家人》獲第八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提名獎,2016年紀實組照《海南疍家人》在「第一屆中國三門峽白天鵝.野生動物國際攝影大展」展出。撰寫的攝影論文獲得專業論文評選一、二、三等獎。發表過攝影名作賞析、評論,拍攝散記文章若干篇。1995年被授予「海南省十佳攝影新星」稱號、2003年被評為「海南省德藝雙馨優秀藝術家」、1997年被評為「首屆海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 等,2013年被三亞市委市政府授予「三亞市優秀專家」稱號。

友情提示:

本微信平台所載文章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本平台及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出品單位:三亞市人文地理學會

學術顧問:李星良(海南省社科聯專職副主席,海南社科院副院長,《南海學刊》主編)

攝影顧問:馬宏傑(中國最具代表攝影人之一,《中國國家地理》圖片編輯)

執行主編:蕭煙(三亞市人文地理學會會長,《海岸人文地理》圖書總編,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毛國清

媒體支持:《海岸人文地理》系列圖書,《現代青年》「海岸人文地理」專欄,以及其它各紙媒系列「海岸人文地理」欄目。歡迎投稿!歡迎贊助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岸人文地理 的精彩文章:

TAG:海岸人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