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先驅——陳望道
隨著央視原創短片《共產黨宣言》的播出,想必大家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驅者陳望道先生也有了一定的興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位大神!
簡介
陳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原名參一,筆名陳佛突、陳雪帆、南山、張華等,浙江省義烏人,中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民盟中央副主席。陳望道出身於農民家庭,早年就讀於金華中學,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學,先後在東洋大學、早稻田大學、中央大學等校學習文學、哲學、法律等並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1919年5月,陳望道回國,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國文教員,後任復旦大學校長、上海大學等高校教授。1920年12月起,陳望道負責《新青年》的編輯工作。陳望道翻譯了中國第一篇《共產黨宣言》,曾任曠世巨著《辭海》總主編,撰寫《漫談「馬氏文通」》和《修辭學發凡》等專著。
學術成就
1.修辭方面
陳望道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和語文研究工作,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所著《修辭學發凡》出版於1932年,全書共分12篇,分別講述修辭學的各個方面。其特色之一是引例豐富。所引用的書約250部,單篇論文約170篇,方言、白話各種文體兼收並蓄。二是歸納系統,闡釋詳明。該書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漢語文中種種修辭方式作了系統而詳盡的分析歸納。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分野的理論,進而把積極修辭分為辭格、辭趣兩種。辭格歸納為38格,每格又分若干式,對漢語文中的修辭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陳望道是中國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帶進漢語修辭領域的學者。
2.語文改革
陳望道也是語文改革的積極主張者和實踐者。早在30年代,他就積極提倡新文字運動,並組織和領導當時上海的語文運動。他主編《每日譯報》的《語文周刊》,經常在拉丁化新文字的理論刊物《中國語文》上發表文章,有《中國語文的演進和新文字》(1938年)、《拉丁化北音方案對讀小記》(1938年)、《中國拼音文字的演進》(1939年)、《語文運動的回顧與展望》(1940年)、《從「詞兒連寫」說到語文深入研究》(1940年)等,並編製了《拉丁化漢字拼音表》(1938年),對語文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摺疊大眾語運動
1934年,針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文言復興"現象,與人一起發動了"大眾語運動"。主張建立真正的"大眾語"和"大眾語文學",並創辦《太白》半月刊,撰寫多篇文章,宣傳大眾語運動。民國26年(1937年)6月回上海,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1938年開始,他積極提倡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發起成立"上海語文學會""上海語文教育學會",並撰文支持文字改革,積極從事語文運動。
哲人風骨
「文革」後期,「批林批孔」,貶斥儒家,吹捧法家,很多曾經服膺儒家的知識分子紛紛改變立場,但先生卻批評法家「殺氣太重」,體現了哲人風骨。
先生平時表情嚴肅,言語不多,但一旦發言,總能別開生面,幽默詼諧,常常讓人捧腹。為了推動復旦招收女生,先生曾對老校長李登輝採用激將法,提議把復旦改名為「復旦男子大學」,以與北京女子大學相呼應。後老校長很快改變態度,同意招收女生。綜觀先生一生的學術和生命實踐,先生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知行合一、亦莊亦諧的哲人。明刊《哲壇女傑陳珪如》。
承譯巨著
在經歷了聞名全國的「一師風潮」後,陳望道感到要從根本中國第一部共產主義宣言上解決中國的問題,應該從制度上進行根本改革。因此,必須有一個更高的判別準繩,便是馬克思主義。基於這一認識,他潛心研究新思潮,翻譯《共產黨宣言》。
一間柴屋,一塊鋪板和兩條長凳,陳望道先生就在這裡完成了對《共產黨宣言》翻譯。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是國內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著,它的刊行,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促進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接受共產主義,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
「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五四時期的陳望道(1920年)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著的《階級鬥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經在理論上和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這是毛澤東在1936年回顧自己的思想轉變情況時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