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恆星形成的規律受到了挑戰

恆星形成的規律受到了挑戰

由CNRS、格勒諾布爾大學和法國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員會(CEA)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目前關於恆星形成的觀點提出了挑戰。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可能會挑戰這樣一個普遍的假設:恆星形成核心的質量分布與產生恆星質量是相同的。在太空中,隱藏在布滿塵埃的星雲面紗後面,氣團聚集在一起,坍縮,形成了恆星誕生的結構:恆星形成的核心。這些聚集在一起,積累物質和碎片,最終形成了一群年輕的群星,它們的分布在1955年被Edwin Salpeter描述為天體物理學。

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毫米波干涉儀觀測到的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W43-MM1。圖片:ESO/ALMA/F. Motte/T. Nony/F. Louvet/Nature Astronomy

天文學家已經注意到,大質量物體與非大質量物體的比例在恆星形成的星團中是相同的,就像在新形成的恆星簇中一樣。這表明,出生時恆星的質量分布,即IMF1,僅僅是它們形成的核心的質量分布的結果,即CMF2。然而,這一結論是由於對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分子雲的研究而得出的,它並不十分緻密,因此也不能很好地代表銀河系中這類雲的多樣性。CMF和IMF之間的關係是否普遍?當我們觀察更密集的雲層時,我們觀察到什麼?這些研究人員的提問,格勒諾布爾行星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CNRS /大學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和天體物理學。

儀錶和造型實驗室,(CNRS /東航/巴黎狄德羅大學)3當他們開始觀察W43-MM1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其結構是更典型的分子雲在我們的銀河系比先前觀察到的。由於智利阿爾瑪天線陣前所未有的敏感性和空間解析度,研究人員能夠在不匹配的質量範圍內建立一個統計上可靠的核心分布,從太陽類型的恆星到恆星質量的100倍。令他們吃驚的是,這種分配並沒有遵循薩爾皮特1955年的規律。事實證明,在W43-MM1雲中,有大量的大量的核心,而不那麼大的核心被低估了。

這些發現不僅讓人質疑CMF和IMF之間的關係,甚至還質疑IMF的普遍性質。在我們的星系中,年輕恆星的質量分布可能並不相同,與目前的假設相反。如果事實證明是這樣,科學界將被迫重新審視其關於恆星形成的計算,最終任何依賴於大質量恆星數量的估計,如星際介質的化學富集、黑洞和超新星的數量等。這些團隊將繼續與阿爾瑪一起在大約40名研究人員組成的聯盟中工作。他們的目的是研究與W43-MM1相似的15個區域,以便比較它們的CMFs,並確定該雲的特性是否可以泛化。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Nature Astronomy|來自:CNR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科園 的精彩文章:

火星衛星模型顯示巨大撞擊後的形成的地層
小孩子用物理,而不是以前的獎勵來學習工具

TAG:博科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