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回望馬克思的初心

回望馬克思的初心

今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這位出現在19世紀的思想巨人,在今天依然閃耀著光輝。

馬克思已遠去,今天我們紀念這位偉人,回望青年時代馬克思的初心,能給我們的前行帶來不竭的動力。

馬克思曾就讀過的威廉中學(現改名馬克思中學)收藏了三份馬克思臨畢業前完成的作文,分別是1835年8月10日的宗教問題作文、8月12日的德語自由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和8月15日的拉丁語作文《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應不應當算是羅馬國家較幸福的時代》。毋庸置疑,這三篇作文的語言範式充滿了宗教的氣息,眾所周知,馬克思出生於猶太家庭,耐人尋味的是父母給馬克思洗禮的卻是基督教儀式。1834年3月23日,馬克思受堅信禮(堅信禮在基督教中是孩子正式加入教會的儀式),很顯然,從教徒到徹底的無神論者,馬克思思想的演變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三篇畢業作文中最能展示馬克思個性的習作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如果把中學畢業作為青年馬克思人生的原點,那麼這篇自由撰寫的母語作文就是洞察馬克思初心的最好文本。

作文中,馬克思並非夸夸其談自己的職業取向,而是把定論建立在對現實的深刻思考上。文章一開局,馬克思就以類比的手法展示了他的獨特視野,他寫道:「自然本身給動物規定了它應該遵循的活動範圍,動物也就安分地在這個範圍內活動,不試圖越出這個範圍,甚至不考慮有其他什麼範圍的存在。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使人類和他自己趨於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神讓人在社會上選擇一個最適合於他、最能使他和社會都得到提高的地位。」馬克思認為,人們在選擇職業時,理想也許很豐滿,人人都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職業,但現實卻很骨感,正如人們在社會上的其他活動一樣,並不是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愿,而要受到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的限制。他說:「我們並不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認為適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係,還在我們有能力對它們起決定性影響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如此客觀理性的演繹,讓我們幾乎很難相信這是出自17歲中學生的筆下。正是這種直面現實的思索、清醒的理智和完全超越同齡人的深邃,使我們深切感到馬克思當年立下的遠大理想並非心血來潮的空洞口號。

那麼,馬克思是如何看待職業取向的?馬克思認為,為誰選擇職業比選擇什麼職業更重要。一個人如果僅僅從利己主義的原則出發,只考慮如何滿足個人的慾望和名利,雖然他也有可能成為出色的詩人、聰明的學者、顯赫一時的哲學家,可是,他絕不能成為偉大的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馬克思斷定,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他寫道:「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最後,馬克思以充滿激情的語言亮出自己的遠大志向:「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有人說,十七八歲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多變的時期,對馬克思的中學畢業作文不應作過度的解讀。但是,如果不加以解讀,我們又怎麼能洞察馬克思的初心?馬克思認為,通過一個人的文章可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於一個終生致力于思考和理論探索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這話放在他本人身上也恰如其分。《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雖然是一篇習作,但卻凝聚著一位17歲中學生立志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的職業取向。

那麼,馬克思後來的職業生涯是否踐行了年輕時播下的初心呢?

1841年6月,馬克思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以他的才華和名氣,要獲得一份優厚報酬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但幾經折騰,馬克思的職業開端卻選擇了一份政治風險極高的職業——擔任自由派報紙《萊茵報》主編兼自由撰稿人,馬克思憑著犀利的筆杆子,為出版自由、為勞苦大眾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如受到廣泛關注的《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文中譴責立法機關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剝奪貧民撿拾枯枝的權利,文章提出了必須為民請命的立法觀。馬克思不遺餘力地為弱勢群體仗義執言,嚴重刺痛了普魯士反動派的「心臟」,他的一些文章遭到封殺,如《評普魯士政府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被檢察機關提前撤掉,後改在瑞士發表。

1843年,進步的《萊茵報》被查封,馬克思開始了流亡者的生活,他失去了國籍,失去了職業,但初心不改,從未被政治迫害和生活拮据所嚇倒。後來他曾向流亡地英、法當局申請國籍,均遭到拒絕,他戲稱自己是「世界公民」。這一稱號也是他不屈服於命運,終生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奮鬥的見證。

1848年2月,他和恩格斯共同發表的《共產黨宣言》成了無產階級追求解放和幸福的代言書。宣言是馬克思30歲的最好禮物,也是他踐行初心的實際行動。

1867年,馬克思的浩浩巨作《資本論》第1卷在漢堡出版。為了工作,馬克思常常熬夜,嚴重透支了體力,去世前的最後一天,身邊還堆放著大量未完成的遺稿。這是馬克思踐行初心、升華初心的見證和思想遺產。

從17歲播下為人類謀幸福的初心,到而立之年創立《共產黨宣言》,再到晚年未寫完的《資本論》遺稿,馬克思終其一生,為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和人類的美好幸福而不懈奮鬥,很好地回答了人應該為誰活著、怎樣活著的人生難題。

(作者系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3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讓幼兒教育變得「觸手可及」
南京:每一個學生都能智慧成長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