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近人群,對我來說是極限挑戰

走近人群,對我來說是極限挑戰

作者 ? 雅凝

被訪者:

北京師範大學組織與管理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錢婧副教授

■■■

過山車即將抵達頂點,「嘎達、嘎達」的聲音,每一下都敲在心上。你知道,俯衝即將到來,巨大的離心力會將心臟和胸腔分離,它就那樣不上不下,而你,卡在窄小的座位上動不了也逃脫不掉。

很多人只有在坐過山車時才會感受到這種極限的恐慌,而有一群人,他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社交情境也能與極度的恐慌感相遇,甚至體驗瀕死感或暈厥。「時時刻刻都在坐過山車」是社交障礙患者特有的獨白,用來描述「社交」帶給他們的痛苦。

在DSM-IV-TR中,社交恐懼症(或社交焦慮障礙)的特徵是對一種或多種特殊的社交場合不能自已的害怕。當走進一間屋子,也許是會議室,也許是PARTY,甚至是一間餐廳,社交障礙(焦慮)患者都會感到陣陣刺痛。他們害怕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即便理智反覆地告訴他們沒有人會注意到你走了進來,也絲毫不能安慰他們狂跳的心臟。那麼,社交焦慮,甚至社交恐懼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是過去的不良經歷,還是寫進基因里的序列讓人們如此害怕社交呢?

GIF

被訓練出的恐懼感

原生家庭被自媒體反覆提及,彷彿通過它,一個人所有心理上的不適都找到了罪魁禍首。本文提及原生,目的在於指明一個人由於過往的經歷、記憶,形成的行為及思維的習慣。原生家庭給一個兒童提供越多「學習焦慮」的機會,他成年後變成一個「社交焦慮」型格人的概率越大。

廣泛性社交焦慮症的人通常成長在父母被社會孤立或迴避型的或被社會低估的家庭。(Harvey et al.,2005)哈維的研究報告說,第一次發生社交恐懼是當他們不適應對視的時候。這種時刻,也許是常常暴露在不可預知的壓力環境下(比如養育者婚姻破裂養育者母分離、突然性的家庭暴力、養育者無來由的譴責或憤怒)。兒童長時間在壓力環境下暴露,又缺乏成熟的心理去紓解、面對這樣的壓力,只能不斷承受、習慣、忍耐來自養育者的苛責和傷害。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們應激所發生的生理反應比如:呼吸急促、腸胃絞痛、緊張出汗等等焦慮反應便被記憶深深刻在了靈魂最深處。

GIF

兒童缺乏逃離養育者的能力,只能不斷暴露在壓力情景中,害怕著,服從著。「我無處躲避,沒有能力應對危險的外界,所有人對我的評價都是負面的或對我表示出敵意,甚至辱罵、毆打我。」這樣的認知便會逐漸形成,貝克和埃默里(Emery,1985)表明,社交恐懼症正患者傾向於認為別人會拋棄或低估他們。科學家們認為這導致了社交恐懼症患者在有威脅的人身邊時更敏感。

社交焦慮的人認為別人會糟糕地對待他們,不接納他們,最後被拋棄、失去地位。這些消極預期導致他們在社交場合被集體的反應和固有的消極自我圖式所主導。

消極的自我圖式與一個人的經歷十分有關,所有人都能意識到,今天的自我行為肯定與過去的我經歷了什麼有關,卻很難辨識或回憶起這些過去的細節。比如:當走進一間屋子,你覺得所有人都在挑剔你,對你做出負面評價,這令你非常沮喪口乾舌燥,從而恐懼陌生的環境。當你從這樣的環境中脫身,不妨坐下來想一想,這樣的感受是否和過去所經歷的某個瞬間相似。它或許是母親挑剔否定你的衣著,同學笑話你青春期發胖的身體,或者親人鍾愛稱讚你的堂兄妹卻對你嗤之以鼻。

習得行為的社交恐懼症在社交恐懼症患者中十分常見,它像一個惡性循環,由於過去的不良經歷,導致了第一次社交恐懼的發生。第一次社交恐懼發生以後的每一次恐懼發作,又會變成新的「養料」反覆強化著社交恐懼症患者的認知。消極的認知觀念一旦產生,就很難逆轉。

由於他們非常緊張,各種變形、僵硬的肢體動作便衍生出來,當他人報以微笑時,他們很有可能對這微笑過度解讀為:恥笑、譏笑等負面評價。而微笑的人或許只是覺得這個人有點緊張,報以微笑希望能緩和氣氛。但,社交焦慮者的過度緊張會令首先表示出善意的微笑者也陷入這種緊張的氛圍中。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內部主義和一些不好的行為可能會導致其他人對他們表示出不友好,這又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預期。(D.M.Clark,1997)

GIF

與生俱來的恐懼

三項雙生子的研究表明,基因對社交恐懼症有中度影響;在社交恐懼中的影響因素大約有30%的變異是取決於基因的因素。在同樣的養育環境下,雙生子中表現為「行為抑制」的嬰兒,成年期有較高的風險患有社交恐懼症。

對威脅敏感是人類在應對外部環境過程中不斷發展的生存技能。威脅感會使人逃跑、迴避或戰鬥,研究者將抑制系統的敏感性界定為威脅敏感性,量化為個體應對威脅時的生理、情緒和行為反應水平。行為抑制的兒童是害羞的、迴避的,並且更容易感受到不熟悉的刺激而感到痛苦。(Hayward et al.,1998)他們能夠更加敏感地感受到威脅,從而產生出恐懼的情緒,然後抑制自己的行為,迴避事件或養育者或其他任何陌生的人。

那些在2——6歲被評估為高行為抑制的兒童,到了兒童中期(平均10歲)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的概率為22%近乎低行為抑制兒童(8%)的三倍。容易害怕的兒童,在行為抑制這種特質上得分較高,這樣的的嬰兒在青少年、成年後的社交恐懼症風險更高。

看到這裡,也許會令人感到絕望,寫在基因里與生俱來的氣質是否真的決定了人們的一生呢?

基因也許無法改寫,但認知卻可以重新建立。社交恐懼(焦慮)人群觸發焦慮、驚恐最核心的誘因在於「外界環境」,一個眼神、嘆息、挑眉甚至眨眼,都會被社交恐懼(焦慮)人群的大腦轉化為負面評價。他們感受到無法融入群體、社會,進而更加認為自己無法獲得社會認同感。

GIF

而事實上,無論你多麼優秀,多麼才華橫溢,也無法獲得所有人的認同。

即便是芭芭拉史翠珊和卡麗西蒙這樣的著名歌手也會患有社交恐懼。他們的恐懼更加焦灼,台下那成千上萬的目光中究竟是什麼含義?我的一舉一動是不是淪為了笑柄?由基因導致的社交恐懼(焦慮)也許無法完全「治癒」,但治癒它本身或許就是一個偽命題。需要治癒的,不是「恐懼」、「焦慮」,而是改變人們的認知。

即便帶著與生俱來無法更改的基因,依舊可以從認知層面重新評價我們對社交的看法:我們無法獲得所有人的認可,實際上我們也並不需要全世界的認可。只需要得到自己的肯定,我們便能獨自發光。人們終其一生需要照亮的,僅僅是自己的前路。被「看到」(肯定、社會認同),只是這條路上附帶的驚喜贈品,卻非必要選項。

TIPS

或許你需要的社交恐懼症診斷標準(DSM-IV-TR)

1.當個體處在陌生人群中或被他人注視的社交或表現場合時,感到明顯的恐懼。

2.暴露在害怕的社交場合下,幾乎總是引起焦慮或恐懼。

3.個體意識到恐懼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

4.避免令其害怕的社交或表現場合,否則須忍受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5.明顯干擾了個人日常工作、職業或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Diagnostic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ext Revision, Fourth Edition (Copyright 2000)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程利, 袁加錦, 何媛媛, 李紅. (2009). 情緒調節策略: 認知重評優於表達抑制. 心理科學進展, 17, 730–745.

王曼, 陶嶸, 胡姝婧, 朱旭. (2011). 注意偏向訓練: 起源、效果與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19, 390–397.

Amir, N., Beard, C., Burns, M., & Bomyea, J. (2009).Atten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8, 28–33.

Amir, N., Beard, C., Taylor, C. T., Klumpp, H., Elias, J.,Burns, M., & Chen, X. (2009). Attention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7, 961–973.

Amir, N., & Taylor, C. T. (2012). Combing computerized home-based treatments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 atten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43, 546–559.

Amir, N., Weber, G., Beard, C., Bomyea, J., & Taylor, C. T.(2008). The effect of a single-session atten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on response to a public-speaking challenge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7, 860–868.

你可能還想看

如需轉載

請在後台留言,獲取授權

-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EaseUp 的精彩文章:

憑什麼一邊diss爸媽的保健品一邊給自己買,年輕人的保健品果然更健康嗎

TAG:iEase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