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晟要求光線公開3700萬宣發明細,中國電影正經歷「刮骨療傷」
文| 樊煙 編輯| 曹樂溪
剛剛過去的五一檔,已經暴露了中國電影市場缺少透明化、規範化的痛點。今天,試圖徹底捅破這層窗戶紙的是導演丁晟。
距離《英雄本色2018》下映已經2個多月,丁晟在微博發出了一則《光線,請拿到陽光下》的聲明:要求《英雄本色2018》宣發方光線影業(實為旗下廠牌青春光線),提供投資方支付的2700萬+宣發費明細,以及1000萬票補款花費明細。
幾個小時後,光線給到丁晟導演的公開回復,讓我們見識到了比甲方爸爸還硬氣的乙方文案:導演是出於對電影票房不理想才表達不滿,各方都儘力了。至於導演要求看明細,「我們沒有權利和義務向任何其他第三方披露」。言下之意是,有問題找簽合同的北京文化。導演你一個「第三方」,票房不理想就讓我們宣發背鍋?
截至發稿前,網娛觀察(ID:wldygc2016)尚未得到北京文化、耀萊影視等事件關聯方的正面回應。有點意思的是,北京文化的官博,為丁晟導演悄悄點了個贊。
這究竟是一場票房失利之後,片方與宣發方的相互扯皮,還是國產電影的宣發確實貓膩太多?
光線提前收到宣發費用,《英雄本色2018》卻被認為「裸發」?
根據網上消息,《英雄本色2018》的成本在1.5億,加上宣發票補的3700萬,整體在1.8億左右。
作為有王凱、王大陸、馬天宇三位流量明星加盟的電影,又翻拍自經典故事,《英雄本色2018》的票房成績不算理想。從各項數據細目來看,片方純票房回款在2000萬左右,連宣發成本也回收不了。
根據青春光線的回應,北京文化與光線是聯合發行方。丁晟是耀萊影視旗下的導演,而耀萊影視與北京文化在《我不是潘金蓮》《戰狼2》《芳華》等項目上一直都有密切合作。可以猜測,最早《英雄本色2018》應該是由北京文化來負責所有的宣發工作。
根據丁晟所說,在項目殺青後,「光線主動提出想宣發此片」,他力排眾議將項目交給光線,做實際的發行執行工作。
就目前的結果來看,主要承擔這次虧損的是以耀萊為代表的出品方,光線並不會有利益上的損失。光線此次與《英雄本色2018》的合作,並非業內大部分合作的宣發墊付方式,而是在確認合同後,由項目投資方直接將宣發費用以及票補費用交給光線,由光線進行宣發執行工作。
如果按照傳統操作,是發行方與片方提前談好一個票房分賬比例,比如發行能拿10%,前提是發行方自己墊付宣發費用,並將宣發執行細目反饋給片方。片方則把回款的票房收益優先給到發行方。
但此次有些不同,北京文化充當了那個墊付發行方的角色(票房分賬回款也回到它那裡),而作為執行方的光線,已經收到所有的宣發費用,沒有回款壓力,費用細目可能也就遲遲未給到出品方,至少沒讓導演看到。
關於電影品質與宣發作用的爭論從未停息。片方數落宣發方辦事不力,發行方往往抱怨片子不好就讓宣發背鍋(這種事也不少見)。曾有業內大佬總結,內容決定一部電影票房的上限,宣發決定了它的下限。一年上映800部電影,真正能夠打穿渠道的只有1%的頭部內容,剩下790部都依賴於宣發,「你能明顯看出有沒有宣發,這個票房還是不太一樣的,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於《英雄本色2018》而言,且不論片子成色如何,在宣發上可能確實吃了「啞巴虧」。1月18日,《英雄本色2018》首日上映僅拿到了11.2%的排片,單日票房不到1000萬,這對於知名導演+知名演員+大IP組合的影片而言,不太常見。
網娛觀察對比了同期上映的幾部影片數據發現,《英雄本色》的話題討論度很高,但在排片和想看指數上卻低於其他電影。
今晚,微博上有娛樂博主爆料,今年1月份有自稱是光線的人員找上來求發布電影宣傳,「說沒有費用預算」。這條微博得到了丁晟的點贊。
「要不是妹妹是馬天宇粉絲,根本不知道這片子上映了」其實在上映時,關於《英雄本色2018》就被認為是裸發,更有網友直言,「首映沒有宣傳,鋪片不及人家即將下映的電影,線上宣傳無聲無息,線下連物料都不捨得給。」反觀次日上映的印度電影《神秘巨星》,並沒有明星或話題度加持,第一天就以19.0%的排片量位居當日所有影片排片量之首。
電影宣發費用不透明,宣發方「看片下菜碟」
丁晟控訴光線一事的背後,其實暴露的是當前電影市場環境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片方很難搞清楚支付給宣發公司的錢都用到了哪裡。
一部影片的宣發費用可大可小,差不多是影片成本的15-25%,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於宣發的重視以及票補的提升,宣發成本可能會接近50%,有時幾乎與製作成本持平。一部投資五千萬以上的影片,宣發費用均不會低於千萬,像春節檔幾部影片宣發費用則均達破億水平。
一部電影的宣傳基本包括發布會、商務合作、媒體與硬廣投放、異業合作、路演等;發行方面除了打點影院,票補部分則有每日補貼及活動截圖、全國各影城每日票補出票量、票補款交易訂單、分影城補貼數據等明細。
即便是「裸髮狀態」的影片,宣發費用也要幾百萬,其中包括很多「最低消費」,比如海報印製、展架、硬碟拷貝製作等,這些至少要花到百萬規模,這部分的費用很少存在貓膩。
但也有一些水分就很大了,比如辦場發布會需要30萬,宣傳方給片方報上60萬的預算,到時候同樣也能拿到這個金額的發票。媒體投放費用開口就是百萬級別,一般是參照刊例價,但實際花了多少,只有宣傳方自己知道。
同理還有發行方的票補,如果不是在線票務平台最近開始公布票補,片方根本不知道票補的錢究竟是用來增加排片,還是進了發行方的腰包。
宣發貓膩不僅存在於傳統院線。前段時間,網大《奇門遁甲之九字真言》製片人在付費期結束雙方分賬時才發現,拍攝這部網大,她作為出品方顆粒無收,「電影回款35萬餘元,而宣發成本就要45萬」,而一份宣發費的清單更是讓她嚇了一跳:3張倒計時海報9萬元,2場直播20萬元。
國產電影90%連宣發費都收不回來的背後,是電影行業的一個個灰色地帶。以一部投資3000萬為例,宣發1500萬左右的影片來說明:發行費用1000萬算常規價格,剩下的500萬宣傳費用,其中也包含一部分預支的票補費用,用來做優惠票或者鎖場增加排片。
假如影片能拿到近億元票房,扣掉影城45%左右的固定分成,院線和其他9%左右的稅費,最終片方拿到約4成票房,也就是4000萬左右。宣發方抽去墊付的1500萬宣發費,留到製片方手裡的最終可能也就2000萬多一點,如果算上新媒體費用,可能剛剛與投資成本持平,也許還會虧損。
而對於宣發方而言,通常都會有更敏銳的觀察力和視角。製片方召開項目招標會之後,宣發方會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預估影片的票房。製片方對宣發方說明自己的影片花了三千萬,宣發方自己心裡其實有底,可能片子最終票房也就4000-5000萬。
如果項目虧損,他們需要自己先預算好影片的票房,最少把墊付的宣發費用賺出來,因此宣發費用會虛報一些。宣發方會「忽悠」製片方,羅列出市場上一些最終票房四五億的項目,告訴製片方他們的成本也是3000萬,你們要也想做到這個成績,宣發費用要提高到多少。從而賺取差價,比如要價1500萬,其實只花了1000萬。
而大部分對市場缺乏理性認知的片方在為項目招標時,更傾向於把影片交付給墊付宣發費高的公司,在他們看來,高宣發費意味著自己的影片會賣到更高的票房。但真相你們懂的。
中國電影一場刮骨療傷的「透明化運動」
光線算是傳統五大發行方里的老牌團隊,此前也有過很多次成功的宣發案例。片方與發行方的權力此消彼長,在強勢的發行方面前,本應是甲方的片方,其實對於項目宣發走向並無話語權和知情權,甚至有的時候發行方在接手項目時還吃盡各種回扣。
名不見經傳者缺少發聲並放大的能力,這次丁晟導演勇敢站起來,向公眾揭開了中國電影市場信息不透明的「冰山一角」,這其實也是中國電影人在向宣發環節不透明「行規」宣戰。
此類事件在過去或許並未走進大眾視線,但近期五一檔退票、刷票事件集中爆發,互聯網票務平台紛紛發布聲明,痛斥不正當行為擾亂電影市場秩序,電影市場亟待一場「刮骨療傷」。
去年年末,淘票票專業版宣布向合作夥伴開放數據平台,披露影片營銷費用的實時支出情況和具體流向,而且票補數據可以精確到每日與各城市的具體額度。貓眼專業版則在去年9月上線了「每日真實出票量和營銷費用查詢」功能,向片方開放了一站式出票量數據和營銷費用(含票補)的查詢服務。
互聯網電影市場已經讓一切變得比過去「陽光」很多,如今在這樣一個特殊節點上,接連發生電影從業者與從業公司的振臂一呼,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會進一步催生電影市場朝著公開、透明的方向發展,甚至在未來能夠推動《電影產業促進法》等相關行業法規的修訂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