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課體驗「死亡」:形式撐不起意義

開課體驗「死亡」:形式撐不起意義

4月6日,重慶工商大學的一些同學通過某些方式體驗不一樣的生命。他們或是全身蓋上白布躺在地上,或是蒙住眼睛做一些日常雜事……雖然活動包括孕育體驗、老人體驗、殘障體驗、死亡體驗以及遙寄思念五個環節,但最引起爭議的還數「死亡體驗」。

GIF

圖源:中國青年報

對「死亡體驗」的爭議大多分為兩個層面。

形式是其一——「躺裹屍袋能感受什麼?這不是鬧著玩兒嗎?」。如何體驗死亡呢?無非是通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營造一個「死亡」條件下的特有環境。然而形式終究是形式,形式所能實現的僅是從外部對人的心理產生一定影響。新聞中的「蓋白布」、「躺裹屍袋」皆是基本而簡單的形式,其爭議在於形式是否正確且充分。僅僅是通過「蓋蓋白布」、「躺躺裹屍袋」這些簡單易操作的形式或許並不能加深人對於死亡的印象。體驗者們能從中體驗到的或許不是「死亡」,而是地有多涼、布有多長。

圖源:中國青年報

意義是其二——「說實話,搞這些有用嗎?過幾個小時就全忘了,真正珍惜時間的人才不會去弄這些有的沒的」。體驗者們真的能感受到「死亡」的沉重與嚴肅嗎?蓋上白布、躺在死者專用的裹屍袋上,當一切準備就緒,體驗者們開始閉眼思考死亡。在稍特殊的環境下,人們腦海中關於「死亡」的思考會比平時深刻多少?當離開特殊環境,這樣的思考又會持續多久?在形式本就不夠充分嚴肅與充分正確的情況下,在那短短的時間內,體驗者們或許想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別的更迫在眉睫的林林總總,又或許,體驗者們「強行逼迫」自己思考「死亡」……

圖源:中國青年報

形式撐不起意義,意義無處降落。大學生迫於各種壓力導致焦慮乃至自殺的情況仍時有發生,而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還不夠全面。對死亡的思考多一些,對生命的珍惜或多或少也就多一些。儘管開課體驗「死亡」的初衷與意義或許是積極的,然而形式不夠充分有效,意義便也難以達到。對於體驗「死亡」的形式,策劃者們還應繼續深究與探索。

此前,廣州大學的胡宜安教授開設了「生死學」選修課,在課堂上,他教同學們寫遺囑和墓志銘。不少學生表示——「對於自己的人生信條與人生規劃有了重新認識,希望自己的『墓志銘』對得起一生所成」。這門課很受學生歡迎,更有學生說:「大一就想上這課了,一直沒選上,大三才選到。」

圖源:中國青年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浮世壹評 的精彩文章:

從傳統與變遷看今時今日

TAG:浮世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