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中國「芯」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中國「芯」

GIF

拿什麼拯救你?

我的中國「芯」

前段時間的「晶元危機」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國產晶元自給率」問題甚至成為了大街小巷鄰裡間茶前飯後的熱議話題。我們就來談談中國晶元經歷了什麼?

我國的晶元水平

晶元設計類似於軟體,依賴於人類的智力,跟工業基礎關係不大,我國和國外差距不是太大。另一方面,在晶元製造領域,資金嚴重不足,沒人願意把資金投入到這樣一個人才稀缺、獲利周期長、失敗概率比較大的高風險領域,所以,晶元製造一直沒有太大起色,水平很低,甚至只能稱之為「嘗試」,談不上產業。

GIF

其實早在1988年聯想公司前身,就開始做專用晶元,稱為ASIC(專用集成電路),由孫祖希研究員帶隊去新加坡CHATER公司的設計實驗室研發的。一共研發了5個ASIC,用在漢卡、漢字印表機、微型機上,獲得了成功。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與聯想總裁柳傳志之爭。倪光南院士曾是聯想總工和董事,他曾認為聯想應該對標英特爾「晶元」技術,希望全力開展「中國芯」工程,走技術路線。而當時柳傳志則認為,在當時,聯想的實力無法匹配「中國芯」工程的需求,出於工業基礎、技術儲備、資本實力等方面的欠缺,中國公司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國際電腦行業格局。最後,這場爭鬥以柳傳志勝出告終。1995年倪光南被解除聯想總工和董事職務,聯想ASIC晶元等項目紛紛中止。

2000年國家層面越來越意識到21世紀將是信息產業井噴和主導的世紀,於是大力投資晶元研發。國務院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即通常所說的18號文件,規定對軟體產業徵稅從17%降到3%,晶元設計業視同軟體產業。從那以後,我們國家的晶元設計產業就快速發展起來了。

其中就出現了兩家公司:中星微和漢芯

1999年,矽谷精英鄧中翰在國內政府雄厚的資本召喚下,決定回國創業,在中關村創立了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星微」)。因為有國家信息產業部的注資和支持,2001年3月,中星微便對外宣布國內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媒體晶元「星光一號」研製成功。

此後,多媒體晶元成為中星微的核心業務,2003年,它的多媒體晶元一度佔有全球市場份額的60%,2005年中星微順利在美國的納斯達克上市,一時風光無兩。

2001年,曾在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擔任高級主任工程師、晶元設計經理的陳進(後來被證實造假,其實陳進只是一個高級電子工程師,負責測試而不是設計)回到中國,任教於上海交大,主持漢芯系列DSP晶元的研發工作。2003年2月,陳進便發布「漢芯一號」,此晶元還得到多名院士以及以及「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組成的鑒定專家組的一致認可。陳進藉此申請了多項專利,當上了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博導,被聘為長江學者,也一度的成為中國的驕傲。

2006年,陳進的「漢芯一號」騙局也被揭穿。舉報人稱所謂的「漢芯一號」就是陳進購買來的MOTO-free scale 56800晶元,再叫人把其標識抹去,加上自己的LOGO。半年後,官方公布了陳進的晶元造假事實,他身上得到的一切榮譽也被抹的一乾二淨。

陳進前後總共向國家各個部門成功申請晶元項目次數達到40餘次,累積騙走國家的無償經費撥款一億元,而這些錢大部分都是流入量他在美國的私人賬戶。此事一經曝光,震驚業界,多少技術人員、多少實幹的科技公司感到絕望而選擇放棄晶元研發。

一時間,「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成為行業的笑話!此後,國產晶元一度無人敢投資,更無人願意研發。

直到2009年,華為發布了一款K3的處理器試水智能手機,但是由於技術很不成熟,導致K3沒能走向市場化。

但之後的3年里,華為一直沒有第二款智能手機晶元,當很多人覺得任正非也堅持不住的時候。2012年,華為驚人的推出業界體積最小四核的K3V2處理器。該款晶元用在了Mate 1和P6手機上,這是華為第一次把海思晶元用在自家手機上,由於落後的40nm製程和GPU兼容性問題,導致用戶體驗不好。2014年初,華為發布了麒麟910,該晶元首次集成自研的Balong710基帶。該晶元成為了華為第一款能擔大任的晶元,開啟了華為晶元的光明行業前景。隨後麒麟920繼續獲得了成功,其搭配的榮耀6也大火了一把。

在2015年4月,美國就曾禁止向中國的超級電腦出口晶元,當時包括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和國防科技大學都被美國列入「堅持違背美國國家安全或者外交利益的實體名單」。

直到2017年底,中國開始使用國產晶元,像是「天河二號」就使用全新的國產Matrix 2000,替換原有的Intel加速器。

這次的「中興禁令」風波,更顯示中國需要大規模商用、甚至能取代外國晶元的「中國芯」是當務之急。目前在中國晶元布局上,最有看點的便是阿里,ARM中國合資公司和國家隊了。

阿里「造芯」

阿里巴巴早就已經在晶元行業布了眾多棋子:直接或間接投資了包括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以及此前的寒武紀(2017 年 8 月)與深鑒科技(2017年 10 月螞蟻金服領投)、BarefootNetworks(2016年11月)企業,這些公司的技術覆蓋了伺服器端和智能終端。

在投資和收購晶元研發企業的同時,馬雲曾表示將投資1000億元的阿里達摩院也有行業頂尖的自主研發晶元能力。4月19日,阿里巴巴達摩院宣布正研發一款神經網路晶元——Ali-NPU,運用於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 AI 推理計算。

按照設計,阿里巴巴的Ali-NPU性能,將是目前市面上主流CPU、GPU架構AI晶元的10倍,而製造成本和功耗僅為一半,性價比超過40倍。未來,Ali-NPU的能力,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視頻、圖像處理需求,還可以通過阿里雲進行計算能力的輸出,賦能各行各業。

ARM中國合資公司

該合資公司名為「Arm mini China」,由中方控股,中方投資者占股51%,ARM擁有剩餘49%的股權。除此之外,ARM執行副總裁雷恩·哈斯(Rene Haas)表示,中國合資公司業務將涉及技術轉讓且公司將考慮在A股上市。這對於處在「晶元危機」中的我們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ARM是移動終端晶元領域的「霸主」。目前,包括高通、三星、聯發科等在內的全球1300餘家移動晶元製造商都採用的是ARM晶元架構。全球有超過8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及超過70%的智能電視的晶元均採用的是ARM架構處理器。這讓人很容易想起PC領域的晶元製造巨頭英特爾,但是ARM與其不同在於,它是一家知識產權(IP)供應商,ARM並不製造晶元且不向終端用戶出售晶元,而是把晶元設計方案授權給半導體製造商,並從中收取授權費。

國家隊

2016年,國家存儲基地項目在武漢啟動,一年之後的2017年9月,該項目廠區提前封頂,此次晶元生產機台進場安裝後,年內有望產出我國首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而該廠房科技含量可以進入全世界前三的水平。同樣是在武漢,承載著解決我國信息光電子製造業「關鍵和共性技術協同研發,實現首次商業化」戰略任務的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4月26日在武漢成立。

GIF

晶元領域中國追趕世界先進的難度是空前的,需要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和資金投入,需要有破釜沉舟的氣魄。

下一個十年,中國「芯」在等著我們!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下期預告《巴菲特「比特幣不是投資是賭博」》

您的關注將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鏡信息 的精彩文章:

TAG:三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