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絡象(十一)經絡真相(下)
經氣
那麼,什麼是經氣?筆者認為,經氣應是循固定路線而行之氣,既然是氣,就具氣所應有的推動、溫煦、氣化、防禦、固攝、營養等作用,亦受心神調節,所謂意到則氣到,意守則氣凝,神浮則氣躁,神靜則氣寧,神清則氣清。經氣與他氣的區別主要在於這種氣不是彌散無拘狀態,而是循經流行。主要通過聯絡臟腑器官,溝通上下內外;運行全身氣血,營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機能平衡來體現。簡而言之,經氣就是循經而行之氣及其表現出來的各種功能。這就與開篇處「象」的本質就是「氣」的命題和應上了。只是這種氣不是泛意義上的氣,而是更具體的氣而已。在這裡,據所感、所見、所知之象即可知經氣的陰陽、虛實以及流動狀態。氣是內涵,象是外顯。「氣」變則「象」變,「象」變顯示「氣」變。以「氣」作解,在理論上全面、自洽,在臨床上實用。
而上述現代研究的諸般手段與方法所研究和解釋的對象實際就是循經而行之氣。那麼,解釋成功了嗎?判斷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看有哪一種手段或方法能解釋上述「氣」的所有功能或現象,又能有效地指導臨床與養生實踐,還能與中醫理論有機交融。
如果有公認成功的學說或假說,按照現代科學的發展慣例,則此學說或假說就會取代原本的「經氣」之說。但「經氣」之說至今還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至少說明三個問題: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學說對經絡現象的解釋比「經氣」說更完美,更具操作性。二,一種學說的科學與否,不在於其名詞的時髦與否,而在於其解釋的全面性、合理性、實際應用性以及與原體系的相洽性上。「氣」之外文翻譯曾有過多譯法,但最終只能老老實實地採用拼音「qi」就很具啟發性。三,既然現代學說暫時(或長久)還不能完滿解釋已在實踐中證明是正確的大多數中醫理論,則中醫原有的理論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還將展現自身的勃勃生機與發展潛力。「經氣」說之所以易讓人下意識地產生科學性不足的感覺,實是現代教育背景下的人們在思維習慣上對古代術語的語境疏離而已。本質上是語境的適應問題,而不是科學性問題。
即便經絡現代研究遠未成熟與完美,但完全否定卻不是可取的態度。個人認為,相較之下,經絡系統的現代可解讀程度應大於藏象領域。理由如下:
①對象清晰度不同:若對藏象的本質作一形象形容,頗類在解剖初態象上再由各種紛繁象源形成的五大模糊氤氳氣團。團中之氣或同類,或相近,或相感而相趨。五氣團氣性不同,各以功能、特性為顯。而又因相互生克制化關係在氤氳中互有混融,邊界愈趨朦朧。「天人相應」的時空維度又使氣團呈動態變化,文化背景之光影投射又見明暗變幻。因此,藏象是似實還虛,難言其清晰度。
經絡則不然,雖然未見對應的形質結構,但卻有固定的循行路線、位置不變的穴位以及循經而行的實在「經氣」,則經絡似虛還實,研究對象反較清晰。
②方法有異:藏象的現代或科學化研究多採用動物實驗、還原分析,不斷尋找新指標,以分解切割為能事,此類方式能否客觀解決「藏」之各「象」?前已詳論,不再複述。以為撥雲見月可尋真象,奈何雲霧本身也屬真象。就算高明些知道雲遮霧掩也屬真象又能如何?雲霧豈是可剪裁的對象?
經絡研究則多以人為研究對象,更由於雖實似虛,客觀上難以分割,是以整體觀察或檢測方法更為常見。不少觀念學說還帶有動、變的特性。
兩類方式哪種更適合中醫體系,不言而喻。
經絡研究儘管離找出真象還路途遙遙,但畢竟還可存些遙盼。藏象研究如果還是漠視中醫的「象」特點,那麼,「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雲里霧裡找不著北的遺憾或會長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