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是名勝的古迹之安龍「明十八先生墓」

不是名勝的古迹之安龍「明十八先生墓」

"明十八先生墓"在貴州省安龍縣城天榜山下,為南明永曆朝臣大學士吳貞毓、兵科給事張鐫、翰林院檢討蔣圪昌、李開元、吏部都給事徐大人、大理寺少卿楊鍾、太僕寺少卿趙賡禹、光祿寺少卿蔡績、武安侯鄭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頎、朱議泵、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選郎中朱東旦、中書任斗墟、易士佳、司禮太監張福祿、全為國等十八人殉難處。

墓區約4000餘平方米,由墓區、祠堂、摩崖三個部分組成,依次漸高,四面高牆圍護。墓園依山勢逐級向上。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寬的大石坊四柱三門,坊上刻有"巋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義"8個大字,系貴州省著名書法家陳恆安先生補書,坊上鐫刻松、梅、竹、蘭花卉浮雕。墓前有小石坊一座豎於大石坊之後,上刻"明十八先生之墓"7字,坊柱、坊幅上刻雲龍、獅子,刻工精細,形態生動。坊後即墓,以細磚塊石鑲砌成圓形,直徑2米,封土高2.5米。

墓後兩側樹有18塊石碑,鐫刻歷代憑弔詩文,均系當代書法家的墨跡,書體各異,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墓區遍植松柏花木,莊嚴肅穆,遊人至此,油然生髮出一種感慨蒼涼,異代同悲之感。

"十八先生祠"建於墓後,地勢較墓區略高,石級層疊而上。"享堂"面對陵墓,歇山頂28柱石木結構,兩廂配殿為16柱硬山頂石木結構,堂殿均以浮雕石礅作柱礎,配以卷棚式迴廊、刻花門窗,細磨石板鑲嵌地面,翹檐飛斜,雕樑畫棟,凝重古雅。

享堂內原設置十八先生栗主牌位,現改懸20幅"明十八先生之獄"繪畫,系貴州國畫家黃天虎所繪,配有文字,以便遊人觀賞並了解史事。東、西廂配殿為硬山頂,正殿為歇山頂。墓區陳列有出土後經修復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碑。

享堂之後有"忠泉"一方。江之春《安龍紀事》載:十八先生殉難之時,"安龍之三尺童子,也無不流連嘆息"。據傳,當時天色突變,風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湧出,百姓說是天公流淚,因此,將此泉名為"忠泉"。忠泉水清冽甘甜,細流涓涓,從石罅中流出,池水澄碧如鏡,上有石橋橫跨。泉口石壁鐫刻"忠泉"二字。泉後緊傍山岩,岩下即"多節亭";亭後石壁中央,有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興義府知府余雲煥補刻的"十八先生成仁處"大字。亭右岸畔有粉牆青瓦長方形建築,形似小船,名"虛舟";

兩邊石壁上,有李烈鈞、居正、王伯群、吳鼎昌、任可澄等題刻。明十八先生墓現已列為貴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5年(1916年),南籠縣知事洪寅加修墓,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壯觀瞻。1937年,縣長張曾復呈請撥款修墓、祠,中央行政院、貴州省政府允准撥款修復,並定於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為公祭日。蔣介石題"碧血千秋",居正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王伯群題"浩氣長存",李烈鈞題"瀛州神境",吳鼎昌題"重如泰山",任可澄題"藏碧輝岩",胡剛題"浩氣長存",劉時范題"天地正氣",均刻於麓石壁。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府張重修墓,其於張之洞撰(《十八先 生文)》刻石列於墓左。張鎂興義府試院右側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軒敞, 有祠門、敬業堂、流芳亭、懷清亭、享堂、正祠、多節亭、凈香池等,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諸多建築造型各異,工藝精湛,與府試院諸建築渾然一體。祠內詩文楹聯眾多,不少出於名家之手,如洪亮吉、葉酉、舒位、趙翼等人,語義深刻,書法精湛。張之洞代父作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知府余雲煥,安義鎮總兵何雄輝重修十八先生墓,將十八先生祠復建於墓後山麓,在墓區修建亭榭、池塘,種植花草樹木,余雲煥補刻"十八先生成仁處"大字於墓後石壁。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府李祖章修墓,增建"虛舟"、"多節亭"。

解放後,省、縣人民政府對保護這一古迹分重視,迭次撥款維修祠、墓,1964年,省政府將它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1987年總計撥款20多萬元。將祠墓全面修復,對外開放。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天地lala 的精彩文章:

TAG:新天地la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