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到底有沒有在進化?這7個變化就是人類進化的鐵證

人類到底有沒有在進化?這7個變化就是人類進化的鐵證

12萬人都在關注的科普教育頻道

當我們從學校里學到關於進化的知識時,我們覺得進化的過程很緩慢。(達爾文令人印象深刻的鬍鬚在這裡可能也無濟於事。)

但是,即使在今天,進化一直在發生著,我們也一直經歷著進化,此時此刻,無處不在。

現在就刻畫出幾千年後人類的樣子似乎還為時過早,但是得益於選擇的力量,我們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

1. 成人飲奶

喝奶是哺乳動物的特徵之一,但是人類是地球上僅有的能在嬰兒期以後還能消化奶的物種,儘管世界上75%以上的人口仍然是乳糖不耐症患者。

斷奶後,所有其他哺乳動物和大多數人類都會停止生產乳糖酶,而乳糖酶是分解乳糖和乳糖所必需的蛋白質。

但是大約7500年前,匈牙利平原上出現的一種突變使得一些人類在成年期仍然可以消化牛奶。而人類一開始接觸的奶製品可能是乳酪——切達乳酪和羊乳酪含有比新鮮牛奶和軟乳酪更少的乳糖,而巴馬乾酪幾乎不含乳糖。

也許,從營養的角度上考慮,這樣的突變無關緊要,但是消化高熱量的乳製品的能力對人類度過歐洲寒冷的冬天仍然非常有用。

2. 抗病性

進化的意義是適者生存。而進化論中的適者生存是指,別在有孩子之前就死了。因此,進化將有助於我們加強對一些常見疾病的理解。

最近我們研究最多的疾病是瘧疾。如果你學過相關的生物學課程,你可能會記得它與鐮狀細胞性貧血有著特殊的聯繫。

這是因為,鐮狀細胞性貧血和一個特定的基因有關:如果你只有一個這種基因,它將保護你的紅細胞免受瘧疾寄生蟲的侵襲,但是有兩個的時候就會扭曲紅細胞,並阻止它們通過血管。

但這並不是我們對付瘧疾的唯一突變法寶。也有一百多種稍微不同的基因可以阻止瘧原蟲侵入血紅細胞,因為它們會減少一種能夠分解紅細胞的蛋白質的生成。

此外,最近還有另一種類型的突變在人群中擴散,這種突變可以阻止瘧原蟲在胎盤中活動。

類似的情況不僅發生在瘧疾上,進化作用也體現在麻風病、肺結核和霍亂等疾病上。一些科學家認為,城市生活有助於進化快速發生。

3. 藍色眼睛

藍色眼睛是另一個較近出現的性狀,科學家已經確認它來自於6000~10000年前某個祖先身上發生的基因突變。

該突變影響了OCA2基因,該基因可以編碼產生製造黑色素所必需的蛋白質。黑色素可以使我們的皮膚、頭髮和眼睛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從本質上說,藍眼睛是通過限制虹膜中產生的黑色素實現的,藍眼睛實際上是棕色眼睛的「稀釋」版本。

擁有色彩更明亮的眼睛並不會更加具有生存優勢。但是因為藍色眼睛的基因與隱形性狀相似,會使得藍色眼睛的父親更加容易辨別出屬於他自己的孩子,從而使這個孩子更容易受到父親保護。

4. 高海拔呼吸

西藏人生活在世界上生存環境最不友好的區域之一——喜馬拉雅山脈,它也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人類殖民的區域之一。這裡的人能在低氧環境下生活靠的並不是他們頑強的意志,而是基因的力量。

一項研究比較了居住在喜馬拉雅高原海拔三千米以上的西藏原住民和漢族人的異同點。藏民與漢族人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但漢族人生活的海拔高度與海平面相當。

研究人員發現,西藏人的血液可以產生更多的輸氧血紅蛋白。 仍然有爭論的是這種突變發生的時間,但一些遺傳學家估計,這種變化最早發生在3000年前(考古學家把這個日期推得更遠)。

5. 智齒逐漸消失

能拔出智齒的不僅僅是牙科醫生,進化也可以發揮相同的作用。

在我們成為人類的進化道路上,我們的大腦擠壓了我們的頭骨,並縮小了我們的下頜,使得第三排臼齒難以從牙齦中冒出來。

數千年前,人類開始做飯、發展農業,於是人類的飲食不再粗放,而是變得越來越精細。飲食方式由狩獵的食物到柔軟的穀物和澱粉的轉變,使得我們咀嚼食物更加輕鬆。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頜部肌肉沒有以前那麼強壯了,長智齒的過程反而增加了痛苦和死亡的風險。

6. 酒精反應

人在喝酒之後面部發紅的反應,也被稱作「亞洲之光(Asian glow)」,它也是不久之前出現的,不能保護東亞人免受某些致命癌症的侵害。

約有36%的東亞人(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在飲酒後會出現面部潮紅和噁心等癥狀。這是由於ALDH2酶缺乏所致的。

這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困難,如在工作應酬中。此外缺乏ALDH2的人也更容易患上食道癌。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突變發生在農業發展之後,因為農業發展之後才使得酒的生產成為可能。

7. 大腦收縮

人類引以為豪的是相對身體特別大的大腦。但實際上在過去的兩萬多年裡,它一直在不斷地縮小。在成年男性中,這麼多年下來,大腦累積的體積變化相當於一個網球的大小。但科學家們並不認為這意味著我們正變得越來越笨。

一種說法是,我們每個人都更多地依靠社會結構來幫助我們渡過難關,所以我們每個個體不需要太多的大腦體積。但是,被我們馴化的貓和狗的大腦也變小了。因此,有的科學家認為,更小的大腦意味動物將更加溫順容易相處。

熱門活動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每一天 的精彩文章:

結婚七年不同床,不生孩子不買房,他們卻成最恩愛夫妻
她擊敗了全球的競爭對手,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是時候讓你知道了

TAG:科學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