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風雨如磐石城坑

風雨如磐石城坑

風雨如磐石城坑

□ 王松基 文/圖

·

·

從1935年1月到1937年春,國民黨先後對閩西紅軍游擊隊發動了五次「清剿」。其中在1935年8—12月的第二期「清剿」中,敵人集中8個師的大部分兵力,於杭永岩中心地區對上杭、永定、龍岩等地實行重點清剿,同時改變戰略戰術,採取「駐剿」「搜剿」「堵剿」相結合的辦法來對付紅軍游擊隊。

1935年,粵軍進入永定,在湖雷等地開展「清剿」,當年1月,永定、永東、「永(定)(平)和(南)靖游擊隊」配合二、五、七支隊在高地村一帶與粵軍進行激戰。粵軍遭到迎頭痛擊,不甘失敗,於是強烈報復,頓時,白色恐怖籠罩永定湖雷這個小山村——石城坑。

石城坑是永定縣湖雷高石村紅軍和游擊隊活動的主要基地,村子裡許多人當紅軍、游擊隊員、蘇維埃幹部,群眾個個紅心鐵骨,這引起敵人的極端仇恨,巴不得掃平石城坑。

早在1928年,石城坑的革命先驅與周邊村莊革命志士聯合成立了「高(地)石(城坑)嶺(頭)」蘇維埃政府和「高石嶺赤衛隊」,辦公地點就設在石城坑「朝陽樓」。有一次,「高石嶺蘇維埃政府」第一任主席賴祖文正在朝陽樓主持會議,國民黨民團獲知後,緊急圍捕,賴祖文等人破窗而出,沿小溪那條坑跑至增瑞坑,安全逃脫。後陳東民團盧都堂、盧濟堂率領團丁前來石城坑報復,民團因沒找到人,惱羞成怒,一氣之下放火燒了「朝陽樓」和「福春樓」。

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來到永定時,「高石嶺赤衛隊」乘勢隨即開往陳東攻打蕉坑,給敵人以重創。赤衛隊離開不久,上湖雷的民團縣大隊長熊升甫帶隊進入石城坑採取行動。這次行動更瘋狂,一口氣放火燒了石城坑10座樓房,其中5座因群眾及時搶救才「帶傷」倖存,損失慘重。

1935年夏天,叛徒朱森率隊來石城坑,準備第三次燒樓。那時,正好外出做生意的賴傳賢從湖南回來,他熱情接待朱森,並為朱森一隊人馬煮了3大鐵鍋稀飯,士兵們個個吃得腆著肚子,燒樓才得倖免。而坪里、山礤頭兩村房子卻被燒光。坪里謝元太、謝豐太、山礤頭賴永喜遭殺害,賴煥茂拒絕為敵人帶路搜山,被搶托活活撞死。

國民黨軍佔領石城坑後,唯恐留下革命火種,於是同地方復辟的反動勢力相勾結,進行滅絕人性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捲土重來的地主豪紳、流氓、地痞叫囂要挖地三尺,將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趕盡殺絕,以「根除後患」。他們在「茅草過火,石頭過刀、人要換種」的兇殘口號下,燒殺淫掠,無惡不作。

在「清剿」期間,房屋被大量燒毀,耕牛被搶奪,革命幹部和群眾被殘酷殺害。返鄉的地主豪紳猖狂反攻倒算,大肆奪地要房,強迫農民交還1929年至1934年的全部租谷。永定農村的社會經濟,出現十室九空、田園荒蕪、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

1938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閩西基本形成,但國民黨頑固派消滅共產黨和革命力量的陰謀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在處心積慮地執行其「反共」「滅共」政策。在福建,正當新四軍二支隊準備北上抗日的時候,國民黨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就下達密令,要徹底「清除土共、以免後患」。 國民黨龍岩專署也頒布了《令永定增強自衛力量及肅反工作》等法令,永定的國民黨頑固派在全縣不斷製造「反共」摩擦事件。他們以妨礙抗戰為由,下令強行解散抗日救亡團體,如「湖雷抗日青年會」。其間,永定的國民黨頑固派多次策劃並糾集駐軍和壯丁隊,採取突襲的辦法,包圍了湖雷獅子堂、缺背、山礤頭和大雪崬等地的新四軍二支隊永定留守處和永定縣委及縣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

國民黨頑固派蓄意製造事端,從小摩擦發展到流血事件。1940年3月,縣委政治交通員城郊區委書記賴義哉到金砂西湖寨與張福貴接頭時,被國民黨頑固分子抓捕並殺害。與此同時,湖雷駐軍在團丁配合下突襲大坪里,抓捕了湖雷區委委員、石城坑人賴香賢和賴武修,後在上湖雷龜墩崗把他們殺害。

1942年,石城坑再次遭到「移民並村」,游擊隊員賴萬修、賴在賢、賴祖鳳、賴漢連被陳東駐軍抓去。後賴祖鳳、賴漢連用錢贖回,而賴萬修、賴在賢卻被殘忍殺害。

新中國建立前夕,永定縣的國民黨當局一度妄圖垂死掙扎,瘋狂打壓基點村,下決心要掃平石城坑。這時,石城坑人賴樓修時任國民黨行轅二科科長,賴特修也在國民黨中央任職,石城坑群眾利用這些關係,由賴樓修轉告賴特修,最後由賴特修寫信給撫市的紳士賴連,賴連邀縣長賴作梁喝酒,出於宗族的親情,賴連席間警告、提醒賴作梁要識時務,於是高石村才逃過了一次劫難。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漫長的革命戰爭歲月,石城坑人緊跟共產黨鬧革命,群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全村犧牲50多人,餓死40餘人,被燒房屋200多間,拋荒土地數百畝。全村人民紅心向黨,鐵骨錚錚,以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綜合編輯:文化龍岩 來源:永定新聞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