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這個900多年的古村落,承載著很多人不可忘卻的鄉愁
一直聽聞漁湖京崗這座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這幾天我們帶著相機走進京崗,記錄這裡遠離都市車馬喧的歲月靜好。同時也邀請了常年在外工作的朋友,講講年輕一代心中的故鄉 — 京崗 。
GIF
漁湖
京崗
南方春日是溫煦的,陽光肆意傾灑,河汊縱橫的水鄉寧靜無爭,我們順著爬滿青苔的牆壁,踏上了不知有過多少故事的石板路,感受這裡村民的淳樸與平和。
我們第一個走到的地方是翰林府,它的歷史起源與典故,大部分的京崗人從小就在阿公與阿嬤的絮念下滾瓜爛熟。
整個府邸顯得雍容華貴,屋檐綺麗的嵌瓷,遠遠地望去,像是藍天背景下的炫麗圖畫,這讓我想起了京城的皇宮,但對比之下翰林府卻顯得多了一份柔情與祥和,而這樣的建築卻在京崗隨處可見。
歷代京崗人的先祖在京岡留下大量的建築遺迹,現有孫氏家廟、翰林府、登瀛五馬石坊、京崗大人府四個市級重點保護單位。
但與京崗人生活息息相關,充滿市井氣息的地方,當屬五馬登瀛石坊,這是一個京崗人稱呼為【亭腳】的地方。雖然經過了歲月的洗禮,但仍屹立提拔向行人訴說著這條古代商業步行街曾經的輝煌。在翰林府往前走不到100米便能到達,這裡是個集市,且是一條古巷,巷子的寬度僅能容納兩個人擦肩而過。
古巷裡,摩托車與自行車穿梭來去,都把油門滋大,使勁按鈴。古舊的靜氣,和生猛彪悍之風,互相纏繞。一條古巷,每家店鋪門口望進去,你總能看到老闆懶洋洋地歪在那裡泡功夫茶,甚至有七八個老人家在巷邊圍坐,泡茶抽煙,真是愜意又平靜的市井生活享受。
簡單古樸的店鋪門前卻是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甜食,是否讓你想起了小時候家長拉著你的手路過那些「物食鋪」就挪不動腳的情形呢...
潮汕地區無處不在的鹵煮攤,自打有記憶開始,這家鹵煮店鋪就存在著,至今依舊生意玲瓏。時光早已把我們打磨成了一個不同於過去的我們,而這些十幾二十年如一日的店鋪,便是我們成長的見證。
沿著亭腳一路逛,走到巷尾處便是糖鋪店一角。昔日這裡幾乎開滿了糖鋪店,村民每逢喜事或拜神桌,最不可或缺的物品便是這些店鋪里的糖物。看著留下歲月痕迹的糖鋪,總讓人想起了民國時期的上海,身著旗袍的大戶家小姐,臉上化著精緻的妝容,妖嬈的身姿,踏著輕柔的腳步到鋪頭來買上一份糕點,與閨蜜們赴一場悠閑的下午茶。
在這古老的巷子里,或許保留了我們往昔的審美觀崩塌前最後的尊嚴。這些招牌,這些古樸木質門窗,並不驚人地美,只是舒適。這種審美是日常的、實用的。
而亭腳最讓人記憶尤深的,是早市裡一塊錢3個的包子,五毛錢一碗的豆漿,小攤位上擺滿著各種各樣的「雜咸」,以及早已不記得價格的「油炸果」、「豬腳圈」、「炸番薯」。這一次的我們沒來得急趕上早市,這是一件遺憾的事。
古巷中還有一些老行當,寫貼鋪、改衣店...沒有花枝招展的招牌,只有簡簡單單的木板和手寫的字體。
或許對於背井離鄉的京崗人來說,這裡是那麼熟悉卻又陌生。每次回家都會發現它的變化,而卻不再有時光參與它的每一次的成長,之間像是昔日密不可分的好友,因彼此不再有成長交集,在見面的時候只剩下那句,好久不見,便已淚目。
一路走來,想起了辛棄疾的那首《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往後在別的城市,偶然遇見剪草工人剪平路邊的草樹,發出清新的草樹香味,總是憶起童年,行走在田渠中間,與玩伴們跳進水裡,去抓撈田渠中的蝌蚪,弄得一身泥水。
《請回答1988》里最後的鏡頭,衚衕里的孩子們都已長大,離家上學工作,每一戶人家逐步搬離這個曾經有著快樂與難過的成長之地。是的,我們也如同他們終究有一天也要離開,留下的便是我們是曾經的青蔥歲月與無數的童年記憶,從此故鄉再無春秋...
文字:孫瓜瓜
攝影:龍叔
TAG:微生活-揭陽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