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來的我們」爆款指南:把前任賣了

「後來的我們」爆款指南:把前任賣了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檔,《後來的我們》(以下簡稱「我們」)上演了一場嘆為觀止的飢餓營銷,將一部披著「北漂愛情故事」外衣的超長MV,包裝成好萊塢大片的質感。

上映當天勢如破竹,首映票房破1億,貓眼預測票房17.79億,爭取超20億的新聞鋪天蓋地,種種跡象都在讓人以為「這部片真的要爆了」。然而上映第二天「我們」學會造假的新聞,開始二度刷屏。一時間影院、媒體的多方討伐,讓影片再次贏得極高的關注度。

隨著觀眾走進電影院看完之後,電影口碑出現兩極化分歧,有人認為青春愛得熱烈無過錯;有人則批判電影三觀不正,故事情節空洞過於矯情。豆瓣分數也不斷下降,從最開始的7分,一路降到5.9分。但是,負面評價並沒有阻止電影成為「五一檔」的贏家。目前「我們」 票房達9.93億,逼近10億大關。

文藝片硬傷:全靠金句堆砌

為什麼《後來的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刷屏?影片在宣傳前期,採用唯美感傷的海報搭配文藝的青春金句,這種方式專治年輕人騷動的玻璃心。海報里走心的台詞替多少觀眾道出,內心深處那些關於前任的懷念,於是一場緬懷年少青春的情懷營銷開始在朋友圈蔓延。

這種以販賣情懷、「幫忙裝逼」的宣傳方式,讓電影未播先火。這種金句式營銷方式,早期運用地比出色的是在韓寒的《後會無期》里,影片在也當時被吐槽內容全靠金句堆砌,電影劇情被架空。

「我們」的套路如出一轍,同樣存在文藝青年導演的通病,矛盾全靠拼,金句全靠攢,散文不散文,情節也不情節。整部電影像闖進一個多愁善感但缺乏生活閱歷和寫作技巧的文青,嘔心瀝血拍出來的處女作,卻還是因為缺乏敘述能力,整個故事更像是在堆砌情節,華而不實。

「前任」成為愛情片的搖錢樹

從趙薇的「致青春」到年初的爆款「前任三」,再到如今的「我們」都是在孜孜不倦地為我們講述一個關於「前任」的故事,「前任」變成電影院線的搖錢樹。難怕故事再老套,味道再相似,觀眾就是願意買票觀看。

這些爆款都在闡述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市場需要這種類型的故事,所以它總能換湯不換藥地上演、引發討論,在瘋狂吸金中,激勵著後面的導演繼續開發這樣的題材。

為什麼前任的話題總能引爆流量?因為社會的焦慮感與功利性,正在加劇愛情的不確定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上了床都沒有結果的年代,誰還沒有幾個前任?據有關數據表明,20-24歲的觀眾正在成為影院的主力軍,現在00後都已經開始有前任。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抨擊,影片票房依舊能勢如破竹。因為對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看中的是影片的代入感,看重的是那一句可以發在朋友圈給前任看的金句,而對於故事情節、鏡頭流暢等專業要求便不斷放寬。

被流量選中的「爆款」

與其說「我們」是本次五一檔的幕後玩家,還不如說「我們」本身註定被爆款選中,它具備太多市場爆款的基因。

歌曲《後來》的巨大IP,影響90後80後兩代人的青春,奶茶劉若英、周冬雨、井柏然,流量明星加持,都給了它成為爆款的契機。所以,儘管口碑下降,退票醜聞刷屏,評論兩極化,反而為影片帶來更多的流量,讓票房一路狂奔,直逼10億。

嚴格上「我們」在內容表述方面並不及格,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是被抨擊「三觀不正」,男女主「一渣一婊」情節漏洞更是被網友揪著打,但這些激烈的觀念都在「青春」二字里得到解釋。

因為,青春本來就是各有各有的張揚放肆,那些青春里的邂逅各有萬千,故事的結局卻千篇一律:「後來的我們,沒有後來」,也許正是這終究要留下遺憾的青春,才總是一次次讓觀眾淚流滿面。

也許正是生活中的情感,變得越發彌足珍貴,人們才會急切地渴望在電影里尋找共鳴。於是在電影里緬懷,在電影里悲傷,逐漸成為我們宣洩情感的一種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頭號玩家》帶來的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首發影評《頭號玩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