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欣賞 介紹蘇味道詩《正月十五日夜》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撰稿 | 韋鳳娟播講 | 趙培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
原文
正月十五日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
正月十五之夜,到處燈火燦爛。城門打開鐵鎖,紅光輝映石橋。馬蹄踏過處,塵土飛揚。歌女花枝招展。邊走邊唱《梅花落》。禁衛軍特許通宵歡慶,計時器不要緊催天亮。
【注釋】
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此句對後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紅樓夢》十八回:「只見庭燎繞空,香雪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星橋:星津橋,天津三橋之一,「洛水貫都,以像星漢」此處或以星津橋指代天津三橋。」東都洛陽,洛水從西面流經上陽宮南,流到皇城端門外,分為三道,上各架橋,南為星津橋,中為天津橋,北為黃道橋。開元年間,改修天津橋,星津橋毀,二橋合而為一。
鐵鎖開:比喻京城開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連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區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打開,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
逐人來:追隨人流而來。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騎(jì)」
穠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艷若桃李。《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華如桃李。」
落梅:曲調名。
金吾:原指儀仗隊或武器,此處指金吾衛,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唐兩京新記》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鑒賞】
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裡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春天剛剛才透露一點消息,還不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可是明燈錯落,在大路兩旁、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的輝光,簡直象明艷的花朵一樣。從「火樹銀花」的形容,我們不難想像,這是多麼奇麗的夜景!說「火樹銀花合」,因為四望如一的緣故。王維《終南山》「白雲回望合」,孟浩然《過故人庄》「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語之妙,可能是從這裡得到啟發的。由於到處任人通行,所以城門也開了鐵鎖。崔液《上元夜》詩有句云:「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可與此相印證。城關外面是城河,這裡的橋,即指城河上的橋。這橋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換上了節日的新裝,點綴著無數的明燈。燈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橋說成「星橋」了。「火樹」「銀花」「星橋」都寫燈光,詩人的鳥瞰,首先從這兒著筆,總攝全篇;同時,在「星橋鐵鎖開」這句話里說出遊人之盛,這樣,下面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節日風光的具體描繪。
人潮一陣陣地涌著,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們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哪兒都能看到明月當頭。原來這燈火輝煌的佳節,正是風清月白的良宵。在燈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打扮得分外美麗,她們一面走,一面唱著《梅花落》的曲調。長安城裡的元宵,真是觀賞不盡的。所謂「歡娛苦日短」,不知不覺便到了深更時分,然而人們卻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這詩於鏤金錯采之中,顯得韻致流溢,也在於此。(馬茂元)
【作者簡介】
蘇味道(648-706),趙州欒城(今欒城區蘇家莊(即今大裴村、小裴村一帶))人,唐代大臣,文學家。少年時便和贊皇李嶠以文辭著名,時稱「蘇李」,高宗乾封年間舉進士,轉任咸陽尉。史部侍郎裴行儉愛其才華,恰逢征討突厥,引薦為管記,行書令及表啟之事。孝敬皇帝妃之父裴居道重任左金吾衛將軍時,訪才子作謝表,托於蘇味道。蘇揮筆而成,辭理精密,一時盛傳於世。
武則天延載元年(694年)入朝為鳳閣舍人、檢校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證聖元年(695年)與張錫坐法下獄,張錫從容自如,而蘇味道則席地而坐,很少進食,惴惴不安。武則天聞聽,將張錫流放到嶺南,將蘇味道降職為集州刺史,後復召為天官侍郎。
聖歷(698-700年)初復用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因改葬其父,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被彈劾,貶為坊州刺史,又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後因黨附張易之,受牽連,貶為眉州長史,又遷為益州長史,卒於上任道中,賜冀州刺史。蘇味道入閣擅長奏章,但為相數年以阿諛圓滑而自營,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此稱其為「蘇模稜」或「模稜手」。成語「模稜兩可」亦源出於此。著作有《蘇味道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10首。卒後衣冠冢葬欒城西北9公里,時值一風水寶地,後因獲鹿縣(今鹿泉區)簡良崔氏家族守冢,至今形成村落,因葬蘇味道於此,顧名「蘇丘」,為避諱孔丘,改名蘇邱,即今之蘇邱。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為其後裔。
本文鑒賞部分來源於《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譯文和注釋來源於網路,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