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二十餘個扶持計劃在前,青年導演如何踢好臨門一腳?

二十餘個扶持計劃在前,青年導演如何踢好臨門一腳?

作者/Charles

當下,隨著影視產業規模擴大,年輕導演、編劇、製片人等位置急需擴軍,各種青年導演扶持計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假設,你是一個想做導演的行業新人,該如何選擇契合的夥伴合作?各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有哪些特色?你該如何突破重重選拔,獲得啟動資金?又如何嫁接資源,使項目落地?

總有一款適合你

在開始之前,搞清楚現狀是必要的。數量繁多的導演扶持計劃,按照發起方性質,大致分類如下。

第一類是帶有官方性質的扶持計劃。比如「CFDG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簡稱「青蔥計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指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主辦,目前已是第三屆。再如,中國電影基金會發起的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青年導演資助計劃」、「B20青年電影計劃」,以及各個地方政府的扶持計劃等。

第二類是各電影公司的培養計劃。包括華誼「H計劃」中的新導演板塊、光線新導演培養計劃、萬達去年開始設立的「菁英+計劃」。在此類別中,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勢頭正勁,比如:阿里影業的「A計劃」,愛奇藝「17計劃」,僅騰訊一家,就有數個不同的扶持計劃,包括企鵝影視「青夢導演扶持計劃」,騰訊影業NEXT IDEA計劃,騰訊影業聯合愛奇藝、二十世紀福斯等機構成立「春藤電影工坊」,開展旗下第一個項目「比翼新電影計劃」。

第三類是依託電影節、影展的新導演扶持。國內的電影節,比如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馬獎、First西寧青年電影展、浙江青年電影節等等電影節都設置了創投單元、創投會、訓練營等。

第四類是業界名人發起的項目。比如寧浩的壞猴子影業發起「72變電影計劃」,劉德華的「亞洲新星導計劃」,寧浩早年間曾從中受益,賈樟柯「添翼計劃」,黃渤的「HB+U新導演助力計劃」,崔永元「新銳導演計劃」,王思聰和香蕉影業發起的「香蕉新導演掘地計劃」等等。

以上種種,有些已經停辦,有些初創未久,有些是電影公司的長期計劃,而亦有部分計劃連續舉辦多年。可以預見的是,仍將有新的導演扶持計劃不斷出現,為年輕導演提供新的可能。

新導演的通關遊戲

名目繁多的新導演扶持計劃,形成鼎足而立的態勢,但互相之間又有借鑒和溝通,形成一個較為固定、成熟、可操作的模式。

總體來看,各個扶持計劃在流程、規則上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層級選拔機制。每輪名額不等,但一般都設置三到四輪篩選。

第一輪初篩,從數百位報名者之中,選擇100-200位入圍,入圍者即可獲取相應許可權,包括集中培訓、大師班講座等形式,獲得近距離接觸業界人士的機會。

第二輪,從中繼續篩選出10-20位劇本具備可開發性,或是有成熟短片的項目人,參加高峰會、閉門會,和專家更密切、更深度地交流。

終審環節,經過評審和導師團隊的篩選,一般有5個左右的團隊獲得最終的啟動資金,進而嫁接其他影視資本,組建劇組,進行項目開發。而最終成功孵化的項目,再進行後續的發行,申報電影節,或進入院線。

李少紅

各個扶持計劃一般不設置過高的准入門檻,也沒有類型限制,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潛在人才。比如「青蔥計劃」發起人,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說:「不在於你是不是學院派,在於你對電影的認知和表達,能不能更像電影。甚至對於類型片,因為邏輯性很強,很多工科、理科生反而更加合適。」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負責人吳妍妍說:「不管他是從哪裡來,社會、校園、海外,我們都特別歡迎。」騰訊影業Next Idea青年編劇大賽第一年依託影視專業院校,第二年加入大量綜合院校,以擴大覆蓋面。

吳妍妍

但在實際操作中,有過行業經驗,拍攝過一到兩部短片或長片作品,或有劇本寫作經驗的人,掌握行業的基本規律,會更容易走到最後。吳妍妍說:「我們覺得這些人最需要這些幫助。」比如第一屆吳天明基金中,《為爸爸拿金牌》導演楊南倩此前曾是《到阜陽六百里》的編劇,《鑽石大飯店》導演徐昂此前已經執導過《十二公民》。

由於業界資源相通,往往形成通關選手「贏家通吃」的局面,並不局限於一種扶持計劃。比如,2017年騰訊NEXT IDEA青年編劇大賽二等獎獲得者,張翰生的《森山之霧》,後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創投單元又獲得了特等獎,目前已確定由青年電影製片廠牽頭開發。

特色鮮明,鼎足而立

雖然流程較為相似,但每個扶持計劃都帶有自身鮮明的特色。

在扶持力度上,比如「青蔥計劃」五強的每位入圍者,可獲得政府提供的百萬啟動扶持金,數額相對較高,可為中小成本電影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在舉辦時間上,如First青年電影展「創投會」,是舉辦時間最長的扶持計劃之一。從2012年至今已有六屆,從中走出的電影,包括郝傑《我的青春期》、王學博《清水裡的刀子》、董越《暴雪將至》、周子陽《老獸》等等,都在國內外電影節有所斬獲。

另外一個具備First基因的「並馳實驗室」,由First影展和並馳影業共同發起,第一期已簽約忻鈺坤、王一淳、周鉅宏三位導演。在「並馳實驗室」的推動下,忻鈺坤成功完成第二部作品《暴裂無聲》,並在內地院線獲得5000萬票房。

忻鈺坤

在電影落地和票房表現上,寧浩和壞猴子影業的「72變計劃」在商業電影領域效率頗高,短短一年間已經有四部電影完成拍攝。其中,路陽導演的《綉春刀2:修羅戰場》獲得2.6億票房,文牧野導演的《我不是葯神》吸引徐崢主動加盟主演,也將於今年暑期上映。

該項目的高效率得益於團隊的運營模式。寧浩在甄選導演方面,選擇「本土的、當代的,有一定創新,有獨特思考角度」並且技術過關的導演,並且「不會幹涉新導演的創作,只是陪練和鏡子。」而壞猴子CEO王易冰則擅長用企業管理方式推進項目,「在怎麼合理運用資金方面,影響線下成本有兩個因素,周期和規模,我們通過預算拆解的方式給創作者一個實際、合理的製作方案。」

王易冰

由於圈子的細分,不同的導演扶持計劃落地出口亦有差別。除了上述小眾文藝片、商業片的區別,其他扶持計劃亦各有側重。

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由於其官方屬性,與國外電影節的合作較為成型。每年遴選出的製片人會送至諸如戛納電影節參與國際化培訓,製片人項目《暴雪將至》在釜山電影節有所斬獲,而《何日君再來》也入圍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騰訊則更多依託自身平台,作為IP資源庫和播出渠道。比如「騰訊Next Idea計劃」第一屆編劇大賽的設立初衷是,基於騰訊IP改編,吸收年輕群體的創意。而「春藤電影工坊」也基於騰訊自有的10部原創漫畫,進行影視化改編和泛娛樂的探索。

通往羅馬的路在何方?

很多青年導演心中的痛點,或是在募集資金、招募團隊、拍攝製作、發行的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或是苦於行業資源匱乏而無所適從。

當下的眾多的導演扶持計劃,都瞄準這個痛點,嘗試為青年電影人搭建平台,讓他們獲得和專家對話合作的機會。對於入行之初的年輕人,入選扶持計劃,獲得扶持基金,等於踢出了臨門一腳,邁開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想要走的更遠,必須需要時間的沉澱,閱歷的積累,必須精進技術,提升自己。

正如李安導演所說:「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成長得太快,不是說壓抑他們,而是不要拔苗助長,成長是很自然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成功電影背後的「大導演定律」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