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州黃龍廟:九井塘邊說往事

道州黃龍廟:九井塘邊說往事

古道州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東有響石,西有金鼎,南有神木,北有九井。」說的是古道州城周邊的四大奇景,稱之為「四奇」,與「道州八景」並稱為古道州「四奇八景」享譽千年。

九井即九井塘,在今東門街道北門社區。九井也叫奉家井,因古時候有奉姓人家聚居在此附近而得名。九井還俗名五女井,傳說古時候的一天,有五個婦女在九井塘洗衣服。突然水面上飄來五彩的絹帛,她們個個爭相去打撈,最後五人全部掉入水裡淹死了故名。

九井塘不是人工挖掘的,關於它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個員外,住宅富麗堂皇佔地很大,卻凶暴強橫,心狠刻毒,老百姓無不痛恨。員外家裡有一個小丫環,小丫頭養了一條小黃狗。員外討厭丫環和黃狗,動不動就打罵交加,十分可惡。丫環對黃狗很好,常常背著主人喂些殘羹剩飯,惹得黃狗搖頭搖尾,對丫環十分親熱。一天晌午,烏雲滿天,大雨將至,員外家中準備宴客,丫環正忙得不可開交之際,黃狗卻口含飯舀飛的似衝出門外,丫環想要奪回飯舀,緊跟不舍。追出門後不久,猛然聽得一聲巨響,天地變色,草木震動,丫環回頭看時,員外家已無蹤影, 只見大水茫茫翻滾涌動。等丫環回過神來時,烏雲散去,四周重歸安靜,留下一口碧波蕩漾的大塘。多麼動人而美麗的故事啊!小黃狗救了小丫環,而心狠凶暴的員外也消失了。而據《道縣地名錄》記載:「塘呈不規則之牛丫形,面積7.5畝。地勢低洼,高處水皆匯於此。碧波粼粼,終年不涸。塘底多石灰岩,淺處裸露水面,有泉出石隙中噴激如井,凡八、九處,故名。又名奉家井。為唐道州刺史元結垂釣處。明代築有黃龍廟,祀元結。或雲昔為村莊,地震陷落所致。左溪〔涍泉)發源於此,通瀟水。」局部地震地陷所致,可能是九井塘形成的較好解釋。

百姓傳說九井塘在地下聯通著瀟水,由龍神掌管。就在岸邊建有一座黃龍廟,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廟前原有一座玲瓏的戲台,每到節慶便會演戲酬神。黃龍廟坐東朝西,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分前後兩座殿,前殿奉元結,後殿奉龍神。又因裡面祭祀唐代道州刺史元結,稱元刺史祠。

唐代宗廣德二年(

764)五月,元結到任道州刺史。元結(716-769),字次山,號漫郎,河南魯山人。祖先本是鮮卑族,原姓拓跋,唐天寶十二年(753)進士。頭年,道州經過「西原蠻」之亂,煙舍寥落,人民逃散,從四萬多戶驟減到四千。戰爭之後又是荒年,人民在水深火熱的困境中掙扎,朝廷不顧人民死活,仍然照樣催收賦稅。元結到任後見此情形,有感而發寫下了《舂陵行》:

軍國多所需,切責在有司。有司臨郡縣,刑法競欲施。

供給豈不憂,征斂又可悲。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

郭亭傳急符,來往跡相追。更無寬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兒女,言發恐亂隨。悉使索其家,而又無生資。

聽彼道路言,怨傷誰復知。去冬山賊來,殺奪幾無遺。

所願見王官,撫養以惠慈。奈何重驅逐,不使存活為。

安人天子命,符節我所持。州縣忽亂亡,得罪復是誰。

逋緩違詔令,蒙責固其宜。前賢重守分,惡以禍福移。

亦云貴守官,不愛能適時。顧惟孱弱者,正直當不虧。

何人采國風,吾欲獻此辭。

元結及時上奏皇帝,請免「百姓所負稅及租庸使及市雜物十三萬緡。」第二年元結又奏准減免道州「歲正租庸十萬緡,同時又免徭役,招撫流亡,恢復生產。「西原蠻」不犯道州,元結深有所感,寫了一首五言古風《賊退示官吏·並序》: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州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忽然遭世變,數歲親戎旃。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

令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元結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至大曆二年(767)期間,兩度出任道州刺史,後來授總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道州軍民因感念他的德政,到京城向皇帝請奏為他建生祠,這是道州最早的元刺史祠。九井塘還有一個傳說:古時候,一個老婦人早晨到九井塘洗衣。她蹲在一塊圓圓的黑黑的石頭上洗衣服,很快她把一桶衣裳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緩步回家。上岸後深怕掉了東西,回頭看了看。突然看到大石頭竟活動起來了,她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走近看時,那塊大石頭前後伸頭露尾,四爪皆動。原來是個大烏龜在慢慢地游向深處。這九井塘周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池塘,魚蝦肥大。附近村莊流傳有「沒得魚蝦不吃飯」的民謠。據傳元結經常在九井塘垂釣,因此黃龍廟內既祭祀龍神又祭祀元結。

黃龍廟在古代被列入道州官方祭祀範圍,規定每年春季農曆二月、秋季農曆八月的辰日,州衙大小官員軍民等都要到此祭拜。

明萬曆十七年(1589),甘肅涇州人李發,字中卿,出任道州知州。李發在任期間,撫字勤勞,嚴禁胥吏里甲,釐清宿弊。遇到饑荒之年,他曾經在報恩寺(縣中醫院)做粥賑災,救活饑民無數。特別是每次道州遇到旱災,他都會親自去求雨,而大雨有求必應。當他從道州離職的時候,百姓在道旁扳轅號哭挽留。明萬曆年間,百姓在城東建遺愛祠並刻碑來紀念李發。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道州秋旱無雨。八月的辰日,知州李發率領州衙大小官員和軍民百姓,抬著老虎骨骼,敲鑼打鼓來到城北黃龍廟求雨致祭。官員們都身穿蟒服,對著龍神上香行二跪六叩首禮。知州李發虔心祝文上疏到:「致祭於敕封福湘安農龍王之神,曰:惟神德洋寰海,澤潤蒼生,允襄水土之平;經流順軌,廣濟泉源之用;膏雨及時,績奏安瀾,佔大川之利;涉功資育物,欣庶類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報享;謹遵祀典,式協良辰,敬布几筵,肅陳牲幣……」禮畢,當人們把老虎骨骼投入九井塘,想著來場「龍虎鬥」以期風雲際會大雨傾盆,忽然九井塘水面涌動,游出兩條大鯉魚,有兩丈多長,魚鱗金光閃耀,紅色的魚鰭一動,而天上雲氣突變,竟然連續三日都出現這種景象。大家都驚異萬分說鯉魚是龍神變化的,之後大雨連續下了好多天。因此,知州李發深感神異,寫有詩句「頗望六龍回旱馭,忽翻雙鯉躍靈源。」做成匾額懸掛在黃龍廟裡。

到了明朝滅亡,自稱大錯和尚的錢邦芑(1602-1673,字開少,江蘇丹徒人)流寓永州,來到道州尋訪黃龍廟,看到古廟已經荒敗,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詩:

次山元使君,行己不阿俗。

清尚絕風塵,仁恕每自勖。

守官靜安人,徴求不忍瀆。

亂後起瘡痍,哀鴻藉撫鞠。

雖復百世遙,孔邇猶尸祝。

我來觀荒祠,遺像何穆肅。

尚友在詩書,瞻仰慰所欲。

清嘉慶十七年(1812),黃龍廟得以重修。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軍隊攻打道州,黃龍廟遭到破壞。清光緒元年(1875),道州知州盛賡主持重修了黃龍廟。盛賡是盛宣懷四子(1823—1900),字璞人,號朴人,江蘇武進縣人。修光緒《道州志》,為官以清廉著稱。

1949年9月,北門人蔣賢輔擔任道縣縣長,11月6日通電起義,只做了短短的三個月縣長,成為民國道縣最後一任縣長。道縣和平解放後,蔣賢輔告老還鄉。解放之後,因為破除迷信,道縣還搞了「解放軍大戰九井塘」,搗毀神像,黃龍廟廢棄。後來,蔣賢輔無處安身就寄居在黃龍廟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蔣賢輔也在劫難逃,多次遭到批鬥。1967年10月,他又被打為誣陷翻案,再次受到嚴厲批鬥。加上眼瞎病纏,最後蔣賢輔在黃龍內自殺而亡。

如今附近的村民自發組織,稍稍修葺了黃龍廟。後殿正中塑起了元結坐像,稱為刺堂公公;塑起了龍王和夫人坐像,稱為黃龍公公和黃龍娘娘;廟牆上也重新繪製了多幅壁畫。而今九井塘這裡建起了九井塘山莊,時不時還會有善男信女來黃龍廟化紙燒香。現在每年的端午節,道州都會划龍舟來慶祝。北門社區及周邊的一些村莊組織的龍舟隊都以黃龍作龍頭活躍在瀟水河上,繼續演繹著千年的神奇。

本文作者:蔣艷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州新時空 的精彩文章:

TAG:道州新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