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楞嚴經》中有這麼一句「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佛祖在度阿難之後告誡他說,我已經度你離開生死輪迴,那麼你就要遵照我的囑咐,更不要忘記我對你的恩德。

從字面意義上看,佛祖似乎是在要求阿難報恩,但佛是無私的,是無所不能的,既然無所不能又無私,佛又怎麼可能要阿難報恩呢?所以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向佛者心中應該有恩情存在,對於施恩於己的人,即便滴水之恩也應該湧泉相報。

一般人對佛有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為佛門皆是出家之人,不染紅塵,自然也就無所謂恩怨,所以佛既是無怨的也是無恩的。其實這種看法只對了一半,佛自然是無怨的,但佛又是講報恩的。

對於報恩的重視,南懷瑾大師也是秉承了佛家一貫的主張。當年在他潦倒的時候,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曾給予他幫助,而在南懷瑾名聲逐漸大起來之後,他卻也沒有絲毫忘記張先生對他的幫助,此後每有張先生的事業需要,南懷瑾總是傾全力相助,堪稱是報恩的典範。

古人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恩情不分大小,別人的每一份恩澤,我們都必須永遠牢記在心裡,當我們有能力回報的時候,就一定要全力相報。不管是受挫時別人的一點關心,還是孤單時別人的短暫陪伴,抑或是落魄時別人的一粥一飯,對於我們的人生都是一種鼓勵,它們都幫助我們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人生之路,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孤獨前行,一路上走過,別人的恩澤無法估量。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要感恩生育我們的父母。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給予我們生命。在此後的成長之路上,父母又扮演著我們堅強的後盾的角色,無論我們的人生如何,他們永遠都在背後默默地關注我們、愛護我們,所以這份恩情將是我們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回報的恩澤。朋友是人生路上難得的伴侶,真摯的友誼是我們的人生支柱,他們在困難時給我們幫助,在憂傷時替我們分擔,朋友的恩情也是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報償的。

還有師長的恩情、伴侶的恩情、子女兄弟的恩情以及來自陌生人的恩情……因為恩情的存在,所以讓我們感到人生充滿了溫馨,因為恩情的存在,所以我們的人生之路才不會孤單向前。對於這種種深入生命的恩情,我們要懂得回報,才能讓它更長久的延續下去。

禪修講究脫世,但也絕不排斥報恩,相反歷來的高僧大德都認為,如果一個人總是懷有報恩的心,那麼他內心中的慈悲之念是一定要比惡念更多的,這對於修行禪法來說,也一定是不無裨益的。然而不幸的是,在現實的社會中,有知恩圖報之心的人卻並不多,很多人知恩非但不想著回報,甚至在利益面前恩將仇報,這樣的人就活該受到人生的懲罰了。

目犍連尊者泛舟渡江,江面寬而水湍急,尊者行至江中,見一人正在呼救,尊者連忙救此人上舟。此人被搭救,對目犍連尊者感恩戴德,不住說要報答尊者,尊者一笑了之。

沒想到舟至江心,大浪頓起,小舟因載不動兩人,隨時有傾覆的可能。此人漸漸收斂了剛才的笑容,神情忽然變得兇狠,上來一把將目犍連尊者推至江中,泛舟而去。目犍連尊者掉入江中,天空頓出五色祥雲,尊者被萬條鯉魚托起、飛升成仙,而那泛舟之人,卻被一個大浪蓋入江中。

以上是佛經中的一個著名故事,從中我們能夠體會的是,尊者之所以能夠成佛,就是因為他的慈悲之心,凡人之所以會殞命,就是因為他不懂得感恩。

其實在佛家看來,有沒有善心,懂不懂感恩,本就是世俗之人與佛陀的差距。一個人若有了感恩之心,那即便身處世俗之中,亦可以成佛;而一個人若沒有感恩之心,受別人大恩情卻不想著報答,甚至恩將仇報,那即便是王侯將相,那也與蟲豸、野獸無異。

不從佛心的角度講,單論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也是應該以報償對待恩情的。因為我們畢竟是在一個人與人的社會中生存,如果每個人都恩將仇報,那麼長此以往,人與人之間又怎麼可能有恩情呢?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所受之恩必然無從數起,但我們必須學會感恩,在感恩的同時奉獻一份對他人的關愛,也就償還一份恩澤。學會了感恩,我們會發現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感人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中華 的精彩文章:

欲成大事業,先破心中賊
朋友中的極品,便如好茶

TAG:夢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