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散國,大散關由它而來,「暗渡陳倉」曾在這裡發生
散國是西周封國,其地望在今陝西寶雞一帶,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有大散嶺,因秦嶺山勢在此有所中斷,與自西而來的隴山之間形成一隘,便下設一關,取名大散關,此關進可攻,退可守,是古代極為重要的軍事據點,為關中四關之一。大散關就是當時散國最重要的關隘要塞,因而得名。
提起大散關,相信誰都聽說過「暗渡陳倉」這個成語,《三十六計》之一,秦末楚漢爭霸,韓信故意明修棧道以迷惑對方,暗中卻繞道奔襲陳倉,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成為軍事上的一大經典案例,被後世反覆防效。這裡所說的陳倉古道就在大散關的西南方向。
關於散國的首封君,傳世文獻中未有記載,據推測跟西周姜尚齊名的散宜生有關。散宜生是「文王四友」之一,也是周朝的開國功臣。當年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時,曾與姜尚一起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珍異器賄賂商紂王,救出周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後,散宜生因滅商有功,被裂土封侯,於是取他姓氏「散宜」的第一個字為國名,這便是散國的由來。
歷史上已知與散國往來頗多的要屬姜姓的矢國,矢國也是西周初封,位於今陝西周至縣一帶,南依秦嶺,北瀕渭水,與散國緊緊相鄰一衣帶水,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使兩個國家摩擦頻起,紛爭不斷。
散國在西周時還是比較強大的。關於散國的一次重要戰役被記錄在清乾隆年間出土青銅器散氏盤(又叫矢人盤,現存於台北故宮)的銘文上。銘文詳細記載了散國與矢國發生戰爭及戰後簽訂和約的全過程。事件原委是,周厲王時期,「夨踐散邑」,矢國侵伐散國城池,遭到散國的狠狠反擊,之後矢國向散國無條件投降,賠償了大片土地。這是散國人民反侵略的一次重大勝利。因此,散國執政者把勝利果實原原本本的記錄在青銅器(散氏盤)上,以光耀後世。同時也作為矢國向散國承諾割讓這些土地賠償散國的憑證。銘文中記載的割讓儀式非常隆重,雙方有多位重要大臣參與,甚至還請來了周王室的人來一起見證。散矢兩國就土地賠償、疆界規劃達到一致,簽好契約後,讓戰敗國——矢國的代表一遍遍的發誓,以保證以後不再侵犯散國的土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余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意思是我既然願意交割散氏田地,如有反悔,再次掠奪散氏田地的賊心,則將受到雙倍懲罰,受一千罰一千。
據說散氏盤上所刻是目前唯一一份相關西周國家之間的割地契約,銘文中記載的獻圖儀式也成為西周及後來的春秋戰國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獻圖求和的重要行為準則。
散國雖然微小到連文獻都可忽略不記的地步,但毫無疑問,散國在西周時是一個重要的存在。由於資料缺乏,散國最後何時亡國,也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散國是現在散姓的由來。
文/堰風
※濱海之國——薄姑國,為齊國做嫁衣裳,布谷鳥、渤海都與它有關
※「漢東大國」——隨國,與楚國三個世紀的較量,仍遭滅國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