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時隔十年,藝術家薩拉·莫里斯(Sarah Morris)與她的繪畫、影片、乃至於布滿整片牆的壁畫重回北京,在尤倫斯藝術中心(UCCA)舉辦了名為「薩拉·莫里斯:奧德賽」的展覽。

在所有藝術作品中,《北京》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這是一部 35 mm 膠片作品,時長約 85 分鐘,記錄了奧運會時期北京的整體狀態。

坐在展區寬板凳上,人們就能看到這似乎還沒有遠去的十年帶來的回憶。許多知名人物露臉,其中包括亨利·基辛格,邁克爾·菲爾普斯,張藝謀,成龍;市民的日常風格伴隨著重大歷史事件出現,地鐵口匆匆的人群和廣場上練彩帶舞的婦女都被記錄了下來。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如何拍攝奧運北京

在創作《北京》之前,莫里斯曾拍攝過《洛杉磯》。對於這個擁有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城市,莫里斯將創作中心集中在了「電影製作,關於人的幻想,關於人的自我還有合作。」

這一系列話題讓她覺得有些厭倦,「有些人甚至認為我是從洛杉磯來的,真荒謬。」於是,她開始思考某些政治話題,例如民主國家、大眾力量,當然,也包括代表某種政治性的奧運會。

但獲取拍攝權的過程並不順利,溝通工作甚至一度被重洗。莫里斯並沒有接受拒絕,「我不會接受拒絕結果,我是非常固執的。……當人們跟我說『公共關係』這個詞的時候,我非常厭煩這個詞。整個過程就是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對話,包括我與各種機構負責人的對話,或者給我提供幫助的人與負責人的對話。」

她找過鳥巢的設計師德梅隆,又找到前瑞士駐華大使烏里·希克,並且與中國政府進行了多次溝通,期間受到了當代美術館館長、電影學院院長的幫助,但並未有明顯起色。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直到有人向她建議,奧委會主席非常喜歡當代藝術,也許可以試試直接與他對話。莫里斯飛到了瑞士,找到了奧委會主席。雖然整個過程非常曲折,但最終使「所有遭到的否定和拒絕扭轉了過來。」

她再次回到北京電視台拍攝時,工作人員都表示震驚:你們怎麼來了?是怎麼進到這裡來的?

關於這段拍攝經歷,有評論這樣寫道:影片《北京》中,與環形有關的意象反覆出現,並相互鏈接,形成轉喻關係:奧運會五環、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幾條同心環形公路,還有藝術家在試圖記錄這座正處於意義非凡時刻的城市的過程中,所必須跨越的官僚體制禁錮圈。

於是,一些看上去很難被非官方拍攝者獲取的建築和情景出現了:鳥巢被鏡頭環繞一周,基辛格與成龍在「 2008 奧運·冠軍論壇」發表演講,還有開幕式上被無數人見證的煙火與表演……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奧運」在莫里斯的創作中成為一種主題。除《北京》外,《1972》和《里約》同樣拍攝了與奧運有關的城市。前者以 1972 年的慕尼黑為拍攝對象,將監控錄像、檔案照片與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以及人物採訪結合在一起,重現了一次受到巴基斯坦恐怖主義攻擊的奧運會。

碎片化片段的呈現

《北京》的畫面充滿了靜觀感,但更重要的是,人們以一個觀察者的角色進入時,呈現在眼前的是非線性的片段:中國郵政櫃檯邊,寄件的人指間反覆翻轉著老式身份證;菲爾普斯的照片前,幾個工人扛著鋤頭前後通過。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不同的對話、場景在反覆呈現,像無頭無尾的意識流情節。同時,自行車、行人、飛機、地鐵常常出現,呈現出流動又平靜的鏡頭。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它不僅僅指向一個流動的狀態,按照莫里斯的說法,它更是一種「碎片化的信息」。她對此這樣解釋:


我對這種線性敘事並不感興趣,我感興趣的線性的碎片化的場景呈現。當你在地鐵里看到一個人的時候,你不知道這個人身上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你也不知道這個人究竟去哪裡,所以你只是看到這個人在這個場景的時候,然後用你看到的形象來詮釋當時的一個場景。我們都知道如何來詮釋,如何來解讀這種場景和這些人的故事。所以,我真正感興趣的是這種開放性的敘述能夠給我們帶來各式各樣詮釋的可能性。

在影像作品中,這類碎片便是各類符號:人、建築、情境和日常運轉方式。符號看似簡單,實則需要花費心思去捕捉,它們是理解城市與文化的關鍵:「我主要轉向的是事物的內部,那些最為微小的圖像、聲音或事件,都有可能構成達成理解的關鍵。」

這種敘事方式不僅出現在她的影像作品裡,事實上,在她常常被人提及的「硬幣兩面」中的另一面——繪畫中,這種方式呈現的更為明顯。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薩拉·莫里斯,《大都會》,2017,布面家用光澤塗料,214 × 214 cm。圖/UCCA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此次「奧德賽」展覽,莫里斯還專為 UCCA 創作了巨幅牆上繪畫。整幅畫布滿了整個南牆,觀展者只能看到某一部分。與她的所有影像作品一樣,全貌無法通過瞬間窺見。這也是莫里斯的用意所在,她希望作品「給人帶來沮喪感,觀眾站在場景和觀眾群中,只是場景與觀眾的一部分而已。」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不過,非線性只是莫里斯的一種敘事方式,十分典型,不過僅是一種方式。它的目的是一個主題,這被形容為「城市、社會和官僚政治類型學」,在政治、文化、社會、城市相融中,《北京》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樣本。

一個充滿矛盾的城市

在薩拉·莫里斯的個人主頁,對《北京》的介紹中有這樣一句話:北京見證著中國的經濟與壓倒性權威之間的複雜性和矛盾性,這在當前全球危機的氛圍中更能引起共鳴。

莫里斯對探究「矛盾」興趣盎然。

她在布朗大學曾主修政治哲學,當有記者問她這一段經歷對其創作有何影響時,她首先感嘆道:「這是一個好問題!我想我對生存狀態感興趣。…… 不論我拍攝中國,還是拍攝里約,我都在研究不同的矛盾狀態,這正是我感興趣的,社會中發生的哲學矛盾是我感興趣的東西。」

《里約》拍攝於 2012 年,同樣選擇了即將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在那部影片中,里約市長、棚戶區、啤酒廠、盛大狂歡節依次出現,共同描繪了一個矛盾著的混亂而又狂歡的城市。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回到《北京》的創作,莫里斯認為北京的「沒被解決(not resolved)」是她創作的興趣所在。她在一次採訪中補充道:「或者,更精準地說,中國是一個矛盾的國家。它是超資本主義(hypercapitalist)嗎?沒錯。它的政府享有最高權力嗎?沒錯。目前還不確定該國將會成為什麼樣的國家,所以今天我們無法預測。」

面對我們的採訪,薩拉·莫里斯給出了另一個更為溫和的答案:傳統與現代,或者當下與過去的矛盾混合。北京既有當代各行各業的飛速發展,同時又保存有歷史古迹,而人民對古老文化也有著崇敬態度。「他們雖然在概念上互相矛盾,卻又彼此依存共生,這真的是這個城市非常有獨特性的地方。而且具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能將古老與現代的結合演繹的如此完美。」

時隔十年後,當莫里斯再次回到這座城市,她發現北京過去十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一次「日新月異的蛻變」。她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審視它,她發現那些深刻的、潛藏在內部的結構依然存在,種新舊上的共生而又不互相抵觸的情形令人驚奇。

還記得奧運時期的北京嗎?薩拉·莫里斯的一部膠片電影記錄了它

以上提及的所有作品都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展出,展覽將持續至6月17日。本次展覽會首次完整展出藝術家全部14部影像作品,並且包含繪畫、素描、牆上繪畫等諸多類型。

展名「奧德賽」暗示薩拉·莫里斯的創作軌跡也可以十年為計量標準來進行劃分,正如特洛伊戰爭持續了十年,而奧德修斯則漂泊了十年才回到家鄉伊薩卡。同時,她的藝術創作過程同樣是奧德賽式的,其間充滿了無數異國旅行,也歷經與試圖迫使她改變既定航線的人事權力之間的反覆糾纏。

題圖/薩拉·莫里斯,《北京》(截屏),2008,35 mm 膠片/高清影像,84:47。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國際足聯考慮提前擴軍世界盃,歐足聯明確反對
人稱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用第三人稱談論自己的好處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