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西方學者對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批判的述評

關於西方學者對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批判的述評

原標題:關於西方學者對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批判的述評


轉自:博客中國「弩之的專欄」


如涉版權請聯繫編輯微信@iwish89


一、引言


1949年革命,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中國共產黨一元化領導,並把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但馬列主義是從蘇俄引進來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是由恩格斯、列寧發展起來的。恩格斯的哲學思想與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並不完全相同。辯證法和自然辯證法是作為馬列主義的基本方法。長期以來,我國是把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作為科學哲學來學習的,對我國的科學研究工作影響巨大。

1920年代興起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多視角的研究,並對辯證法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進行嚴肅的研究或批判,許多研究是有深度的,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在此,我將讀書筆記整理了一下,編輯成文。


二、辯證法概述


辯證法的英文為Dialectic,希臘語為「dialego」,意思是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最早源自古希臘的邏輯辯證過程。


(一)辯證法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


辯證法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包括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客觀辯證法。


1.古代樸素的辯證法。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辯證法的含義範圍很廣,從辯論中的一種反駁技巧,到對定義做系統評價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劃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繫。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樸素的客觀辯證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張「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哲學觀點而聞名於世,他有兩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也是古代辯證法的代表人物,他們多以唯心主義為出發點,包含著許多合理的辯證法內核。


中國古代的很多學派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易經、道家、陰陽學、五行學說,兵家、法家、醫學等。


2.主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理論認為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就是人的精神或思維的發展過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主觀辯證法的創立者之一。他通過純概念的邏輯推演,指出同與異、大與小、有限和無限、善和惡等範疇都是對立統一的。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辯證法思想得到了更為徹底的發展。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二律背反」的四組命題,包含著較為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費希特和謝林在此基礎上分別提出了範疇推演和自然過程的辯證法理論;黑格爾把主觀辯證法推向了頂峰。黑格爾闡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系統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一系列範疇。他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黑格爾認為自由構成了絕對精神的本質。而絕對精神要使自己的自由本質從潛在轉換成現實性必須經歷辯證運動過程(黑格爾,1979.p.266)。由此斷言,世界歷史就是人類朝著自由這一目標發展的過程,一旦世界歷史的這一目標得到實現,歷史的進程就會關閉,歷史由此進入終結。顯然,黑格爾的「歷史路線」是直線式的,從思想開始,進而至於自然,並以精神而告結束(柯林武德.,1986.p.140)。「一切都被弄得頭足倒置了,世界的現實聯繫完全被顛倒了。」(馬克思恩格斯,1995.p.421)


3.客觀辯證法。客觀辯證法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由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如恩格斯、列寧、托洛茨基、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客觀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徵,從總體上揭示了世界的辯證性質;客觀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客觀辯證法的五對基本範疇是: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客觀辯證法把世界理解和描繪為普遍聯繫的整體和永恆發展的過程,把發展理解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種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變化的結果」,即內因決定、外因影響(促進或延緩)。


(二)辯證法與形式邏輯

辯證法早於形式邏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古希臘樸素的客觀辯證法奠基人之一,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也是古代辯證法的代表人物。而形式邏輯是由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創立的。


形式邏輯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為基本要素,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為基本規則,要求思維必須具備確定性、無矛盾性、一貫性和論證性。但形式邏輯企圖在不考慮思維內容的情況下通過把握思維的形式來了解思維的全貌。


亞里士多德創建的形式邏輯也是有其原始根源的。這個根源就是柏拉圖以及更早的埃利亞派和智者派的辯證法。但形式邏輯一旦定形,它的這個原始根源就被遮蔽並被人們遺忘了。亞里士多德創建形式邏輯之後的兩千多年來, 除了在細節上不斷地有修正和調整外, 幾乎沒有人對這個系統從根本上做出過另外的解釋 , 直到康德提出有一種「先驗邏輯」。(鄧曉芒. 2010)


康德認為,「普遍的邏輯若作為工具論來看待,任何時候都會是一種幻相的邏輯,就是說, 都會是辯證的。因為它在這裡根本不能告訴我們有關知識內容的任何東西, 而只不過告訴我們與知性相一致的形式條件。」(康德,2004.p. P58)康德的先驗邏輯被認為是研究認識的起源、範圍和客觀意義的科學。在康德的先驗邏輯中,知識是通過作為概念的聯繫的判斷來體現的。而先驗邏輯就是研究先天綜合判斷的。康德認為只有這類判斷形式才能達到普遍的、絕對的、必然的真理。先驗邏輯分為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前者研究知性認識形式,後者研究理性認識形式。


黑格爾認為,「康德哲學的缺點在於絕對形式的各個環節彼此外在。」(黑格爾,1977.p.307)康德的先驗邏輯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模仿形式邏輯的構架, 包括分析論、辯證論。因而,黑格爾也是從改造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著手來建立自己的新型邏輯學(黑格爾,1978.p.379;鄧曉芒.2010)


三、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自然辯證法》在恩格斯生前從沒有發表過,在他去世後的1896年發表了其中一篇論文《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1898年發表了其中另一篇論文《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直到1925年才在前蘇聯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譯本對照的《馬克思恩格斯文庫》中全文發表。


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多年來對自然科學研究的總結。對19世紀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學成就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了概括,並批判了自然科學中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觀念。在《自然辯證法》著作中,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是通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益被揭示出來的,兩個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聯,不可分割的。


四、關於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批判


(一)盧卡奇對自然辯證法的批判

格奧爾格·盧卡奇(CeorgLukacs,1885-1971年)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演進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歷史和階級意識》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奠基人。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和科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和哲學》,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聖經」。


盧卡奇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人道主義。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不是那種與人無關的宇宙本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應該是歷史。他認為「自然不過是一個社會的範疇。」(盧卡奇,1989.新版序言:p.21)馬克思主義是作為一種關於社會的理論,關於社會的學說。由此,盧卡奇批評恩格斯跟隨黑格爾把辯證法推廣到自然界。盧卡奇談到辯證法時指出:「最為重要的是認識到,這種方法在這裡僅限於歷史和社會領域,從恩格斯對辯證法的說明中所產生的誤解,主要可歸之於這樣一個事實,即恩格斯追隨黑格爾的錯誤引導,把這種方法擴展井應用到自然中。可是,辯證法的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是主體和客體的交互作用,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現實中的歷史性變化作為思想變化的根本原因構成範疇的基礎,等等。這些因素在我們關於自然的知識中是沒有的。」(盧卡奇,1989.p.6)在盧卡奇看來,馬克思主義既然是一種社會理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就只能是一種旨在改變現實的社會辯證法。實際上,盧卡奇是承認自然界存在自然辯證法的,他反對將歷史辯證法運用於認為自然,就會在人與自然之間划了一條鴻溝(范暢. 2012)。盧卡奇認為恩格斯對「實踐」範疇的使用過於狹窄,期待從實驗和工業中找出實踐是理論的標準的典型事例,忽視這樣一種情況,「即實踐的範圍在繼續不斷改變它的基本結構的情況下已變得比勞動來說更加廣闊、更加複雜和以更多的事物為中介了。」 (盧卡奇,1989.新版序言:p.21)如果僅僅把生產作為一個對象活動,勞動本身很容易被保持在純粹操作的水平上,就會自然地迴避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問題,哲學上的許多二律背反問題也就無法解決。在盧卡奇看來,自然辯證法搬開人的主體性和社會活動去討論自然界本身的運動發展規律,必然淹沒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實踐本性的革命本性。因而,關於自然辯證法的爭論由此而起,此後薩特、梅洛—龐蒂、施密特等人的觀點大多受盧卡奇的影響。


(二)馬爾庫塞對自然辯證法的批判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於柏林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是德裔美籍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馬爾庫塞在《理性與革命》一書中重新解釋了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主義的關係,批判了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從而進一步把盧卡奇開創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否定自然辯證法的觀點徹底化。


馬爾庫塞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我們的理解迥然不同。在自然觀上,他把馬克思主義的「自然」範疇限制在社會領域, 否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馬爾庫塞認為, 在馬克思那裡,自然是人順應自然中的生命的維繫、感性、審美性質等佔有的自然, 是經人改造了的、人化的自然;人直接地是一個自然存在物, 是把真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的生命對象;人的感覺在佔有對象世界的過程中是積極的、實踐的, 表現了人的社會存在和對象化。他認為馬克思的這些思想是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超越。他批判那些強調自然的客觀性, 優先性地位的觀點是把唯物主義倒退到費爾巴哈那裡去了。從而否認了「自然界的優先性的地位」。同時,馬爾庫塞認為,「自然是歷史的一部分, 是歷史的客體。」(馬爾庫塞, 1989..p.131)


馬爾庫塞明確反對把辯證法「本體論化」,反對把辯證法當作普遍的世界觀。馬爾庫塞在《理性與革命》一書中重新解釋了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主義的關係,批判了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從而進一步把盧卡奇開創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否定自然辯證法的觀點徹底化。馬爾庫塞認為,構成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決定性區別」,正在於前者已使辯證法脫離了本體論基礎。馬爾庫塞認為,把辯證法當作普遍的世界觀,就必然會使辯證法變成一種僵硬的規則。馬爾庫塞強調辯證法只能是一種歷史的方法。辯證的原則並不是一種可以等同地應用於任何主題的一般原則。同時,馬爾庫塞突出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以此否認「自然辯證法」的存在。因為人與社會的關係同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根本不同的,人內在於社會歷史之中,人能認識和改造社會,而人卻外在於自然界及其規律,在它面前人是無能為力的。在這種情況下,辯證法只能限制在社會歷史領域。馬爾庫塞承認有一種「辯證的自然科學」,而這樣的「辯證的自然科學」只是與當時存在著的自然史有關。再次,馬爾庫塞進一步認為,辯證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社會形態,而只能在階級社會中起作用。在馬爾庫塞看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一種歷史的方法還有其另一層含義:它只適用於歷史過程的某個特定階段。」這個特定階段就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或「否定的社會」。實際上,馬爾庫塞有關「否定的辯證法」的觀點,對法蘭克福學派有著深刻的影響。


(三)施密特對自然辯證法的批判


阿爾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ehmidt,1931-)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


施密特的《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一書通過對馬克思的自然概念來對馬克思辯證法思想進行闡釋。但施密特對馬克思辯證法的闡釋仍然徘徊於對馬克思的傳統解釋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解釋立場之間。施密特旗幟鮮明地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繼承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貫傳統,但施密特為批判青年盧卡奇等人的實踐辯證法的唯心主義傾向,對客觀規律性的理解和闡釋又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有著原則上的不同。

施密特指出,恩格斯的自然觀與其說是「當時居統治地位的庸俗唯物主義的一元論概念的升華」,倒不如說它試圖用辯證法使法國啟蒙唯物主義的體系繼續完成之(施密特,1988.p.46)在施密特看來,恩格斯的自然概念是本體論的,它甚至是天主教的解釋。(施密特,1988.p.52)


1891年11月1日,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黑格爾的辯證法之所以是顛倒的,是因為辯證法在黑格爾看來應當是「思想的自我發展」,因而事物的辯證法只是它的反光。而實際上,我們頭腦中的辯證法只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進行的、並服從於辯證形式的現實發展的反映。」(馬克思,恩格斯,1972.p.203)對此,施密特認為,恩格斯在這裡把「自然的世界和人類歷史的世界」看作兩個割裂的領域時,一開始就妨礙他達到「事物的辯證法。(施密特,1988.p.55)


施密特指出:「即使恩格斯背離了自己使自然科學辯證法化的主張,拒不使用自然哲學的概念,但是,由於他超出了馬克思對自然和社會歷史的關係的解釋範圍,就倒退成獨斷的形而上學。」(施密特,1988.p.44)這是施密特對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一個根本定位。在施密特看來,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在貫徹「把自然科學的歷史與體系同一起來的意念」,本質上是形而上學地建構自然哲學體系的努力,試圖在自然科學的綜合中抽象出一般的普遍的統一規律。在這種抽象中,它忽視了自然與社會歷史的相互中介關係。


同時,施密特指出:「恩格斯的辯證法概念,同自然本身的前辯證法的性質相對應,是一種獨特的東西,它動搖於古典力學和黑格爾、馬克思嚴格意義上的辯證法之間。」(施密特,1988.pp.56-57)


(四)悉尼·胡克對自然辯證法的批判


胡克(Sidney Hook ,1902年-1989年)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胡克在《對卡爾·馬克思的理解》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自己對於馬克思的思想的理解。然而,作為杜威的得意弟子,他所說的解釋就是、也只能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解釋馬克思的思想,從而形成所謂的實用主義馬克思學。這種實用主義馬克思學與那些在馬克思之後的「馬克思主義」(甚至包括恩格斯)的理論產生不可調和的衝突,並對這些人的馬克思主義包括恩格斯進行了嚴肅的批判。


胡克認為,馬克思的辯證法,主要地適用於歷史和社會(胡克,1989.p.60)。胡克還認為,馬克思本人從未談到過一種自然辯證法(胡克,1989.p.330)。


胡克認為,黑格爾認為辯證的過程不僅表現在客觀精神的領域中,而且也表現在自然的領域中。相應地,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引證的、並在社會主義文獻中非常普遍的自然辯證法,其大部分可以在黑格爾的邏輯中找到。在恩格斯手稿《自然辯證法》中,可以看出恩格斯是黑格爾的自然哲學的非常親密的學生(胡克,1989.p.323)。


胡克認為,「恩格斯作為一個自然主義者,對黑格爾的思想吸收比較多,而消化得比較少,而人們總想說,這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是適用的。」 (胡克,1989.p.331)胡克認為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中「辯證法」一詞有七種含義,即:作為普遍的和客觀的新方法、作為轉化的邏輯的辯證法、作為選言邏輯的新方法、作為兩極對立的辯證法、「主觀的」辯證法、作為有機的相互聯繫的辯證法、作為科學方法的辯證法。胡克將它們分為三類,並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由於恩格斯的辯證法的含糊與不一貫之處,各種含義的辯證法有的是相容的,有的是不相容的(胡克,1989.p.356)。

胡克指出,按照恩格斯的說法,辯證法是自然界、歷史和思維的發展的非常一般的、廣泛的、以及從而是重要的規律的科學。胡克對恩格斯使用的辯證法三個基本規律---矛盾的同一、否定之否定、量和質,結合恩格斯的論述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胡克最後指出,「我們必須得出結論說,辯證法的所謂的普遍規律,既不是自然的規律,也不是精神的規律,也不是邏輯的規律。」(胡克,1989.p.379)


五、總體性評論


第一,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現代西方一種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思潮。但西方馬克思主義有很多流派,各流派也存在分歧,然而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在理論上對所謂傳統的馬克思主義作了許多修正和批判。總的來說,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都否認自然辯證法的實際意義, 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持完全的否定態度,有的對辯證法本身的作用持否定的態度。


第二,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的批判,我國學術界是堅決反駁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有的批判是嚴肅的。正如悉尼·胡克所分析的,恩格斯的辯證法概念本身是含糊不清的,在結合自然科學分析時,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愛因斯坦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閱讀完畢後曾做出這樣的評價:「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託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付印。我的意見如下: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麼我就不會建議把它付印,因為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都沒有趣味。可是,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於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勉強出版的。」(愛因斯坦1977.P.202)


第三,根據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所謂傳統的馬克思主義修正和批判的做法,給我們一種重要的啟示:必須重視理論傳統的繼承關係問題。在研究馬克思和馬克思之後的馬克思主義(包括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思想)時,必須重視他們的理論傳統的繼承關係問題。例如,毛澤東的「唯物辯證法」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唯物辯證法存在很大差別,毛澤東的「唯物辯證法」含有更多的中國元素(田辰山,2008.pp.128-152)。


參考文獻


黑格爾,1979.精神現象學: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


柯林武德,1986.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張文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恩格斯,1995.反杜林論[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鄧曉芒.黑格爾辯證法為形式邏輯的奠基[J].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2)。

康德,2004. 純粹理性批判 [M ]. 鄧曉芒譯, 楊祖陶,校.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黑格爾,1978. 哲學史講演錄 [M ]. 賀麟, 王太慶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黑格爾,1977. 邏輯學 [M ]. 楊一之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范暢.從實證主義批判到科學二元論 [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2(1)。


盧卡奇,1989.歷史與階級意識[M].張西平,譯.重慶出版社。


范暢.從實證主義批判到科學二元論[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2(1)。


馬爾庫塞, 1989.馬爾庫塞美學論文集[ C].北京:三聯出版社。


馬爾庫塞, 1993.理性與革命 [M].程志民,等譯.重慶出版社。


A·施密特,1988.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


悉尼·胡克,1989.對卡爾·馬克思的理解[M].徐崇溫,譯.重慶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人民出版社。


愛因斯坦1977.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商務印書館。


田辰山,2008.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M].中國人民大學。

版權聲明:配圖來源於網路,如侵犯版權,請告知刪除。「弩之的專欄」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報刊、網站、微信公眾號、機構轉載,請保留「弩之的專欄」署名、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而非賽馬
分析型思想者的十宗罪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