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飲茶札記 六堡茶

飲茶札記 六堡茶

喝了很多年六堡,但是未到馬來西亞之前,總是不敢動筆寫這款茶。

六堡,是地地道道的僑銷茶。雖出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但以前產地飲這種茶的人寥寥無幾。牆內開花牆外香,反倒是萬里之遙的馬來西亞,對於六堡的需求量極大。高峰時期,每年需從中國進口六堡茶1500噸以上。

自清末民初至本世紀初,馬來西亞都是六堡茶最主要的消費地。

研究六堡茶,不可不到馬來西亞。

反過來講,不了解馬來西亞茶文化,也就很難喝懂六堡茶了。

為何馬來西亞,單單對於六堡茶情有獨鍾呢?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兩點:一是化解鄉愁,二是消病祛疾。

前者可理解為心理需求,後者可認定為生理需求。

看來六堡茶,既可療身亦可撫心。

小時候背唐詩,記得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兩句。長大了才知道,詩詞也會騙人。有時候走的遠了、離家久了,連「鄉音」都可以改變。但變不了,是深深紮根心中的家鄉口味。當年在CCTV10參與策劃飲食文化紀錄片《味道》時,就曾專門拍攝《家鄉味·遠方道》專題,並意外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

由此可見,人人心中都有家鄉的味道。

家鄉味道可以是一餐飯,也可以是一杯茶。

馬來西亞當地的華人,大致從三地移民而來。一是潮州的客家人,二是福建的閩南人,三是南方的兩廣人。其中潮州人,最愛的是武夷茶或是單叢茶。閩南人,則鍾情於鐵觀音。至於兩廣人,便最愛一杯濃濃的六堡茶了。

但不管家向何處,在大馬生活久了生活上也互有影響。兩廣人,會喝各種焙火茶。客家人、閩南人也會飲六堡茶。反正都是中國茶,那便都是故鄉的味道了。

這次我到吉隆坡拜訪當地老茶行時,留心的觀察了他們的貨架。不管是近百年歷史的廣滙豐,還是七十年歷史的建源茶行,烏龍與六堡都是他們的主營項目。

因此,認為馬來西亞華僑只喝六堡茶,是言過其實。

但若講馬來西亞華僑人人都飲六堡茶,又並不為過。

除去緩解思鄉之苦,六堡茶更是護身良藥。馬來西亞的繁榮,伴隨著錫礦的開採。如今到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亦或是馬六甲博物館,都還可看到眾多與錫相關的文物。默默向世人訴說,大馬以錫為榮的時代。

當時的大陸移民至此,大都是從事錫礦開採工作。馬來西亞屬於熱帶氣候,而礦山內的涵洞里則又是濕冷凜冽。採礦者,每日需忍受著氣溫濕熱的煎熬。有時候雙腳泡在溪水中,上熱下濕更是難受。惡劣的氣候,高強度的工作,再加上水土不服,使得大量華人礦工命喪他鄉。

如1857年,馬來西亞酋長拉惹阿都拉招募87名華人,到如今吉隆坡一帶開採錫礦。一個月後,便僅有18人倖存了。當時去馬來西亞採礦的死亡率,竟然高達80%。

六堡茶,此時便成了華僑在異國他鄉的救命甘露。除去具有其他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六堡的清熱潤肺、消暑祛濕的功效尤為明顯。咕咚咕咚一大碗六堡茶下肚,體內積攢的暑熱和寒毒一掃而光,自有一番說不出的舒暢。

可能是受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吧,現如今的夏季總是桑拿天。別看是城裡人,倒是體會到了當年南洋礦工的辛苦。每到酷暑難耐時,我便猛灌六堡,屢試不爽。

不僅功效明顯,六堡沖泡簡單,也是他成為礦工最愛的原因之一。據老礦工回憶,當年上工前都要先燒一大鍋水。水滾開後吧六堡扔進去悶著,過一會兒就可以喝了。左手提粥右手提茶,是當年礦工的標配。

說到這裡,大家也不要以為六堡茶就是專供礦工的粗製茶。由於天氣的原因,馬來西亞全民都愛飲六堡。建源茶莊第三代掌門人許建川先生曾向我說明,以前大馬地區的茶樓里供應的都是六堡茶。不管是朋友聚會,還是洽談生意,都少不得一壺六堡茶呢。有時候天氣太熱,老闆乾脆就泡上一大壺放在那裡。客人來了倒出一杯,再加上幾顆冰塊,便是地道的大馬冷茶了。

沒看錯,六堡也可以常溫喝,甚至冰鎮飲。

由於受眾實在太廣,以至於馬來西亞賣六堡的不光是茶店,在雜貨店、副食店、甚至藥鋪中都有出售。馬來西亞紫藤茶藝中心的陳嬋菁老師曾在閑聊中告訴我,原來她家日常喝的六堡都帶有葯香。這不禁讓我羨慕不已。

看到我艷羨的眼神,陳老師趕緊跟了一句:「您別誤會,我們不是土豪,喝不起帶葯香味的老六堡啊。」

「那藥味從何而來?」我追問道。

「主要六堡是從中藥店裡買回來,老闆不在意,估計是和藥材放一起串味了吧。」

別怪馬來西亞華僑不重視六堡,實在是這款茶已融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說回六堡的口感。他產於梧州,風味自然要受當地樹種及氣候影響。建國後的很長時間裡,大陸與馬來西亞不直接通商,而是通過香港進行中轉貿易。因此,當年很多六堡都是在梧州粗製後,運到香港進行精緻和壓簍,進而出口到大馬。

香港陳春蘭茶莊,就是專做六堡生意。據說當年鼎盛時,年銷售量達到數千簍(一簍約二十至五十公斤)之多。如今陳春蘭早已歇業,幸好茶莊後人將整體茶莊建築連帶其中傢具、陳設、庫底全部捐贈給了社會。如今陳春蘭茶莊已按原貌復原,成為香港歷史博物館中的一大亮點。

經香港運至馬來西亞,一般也不會當時銷售,而是要放在各茶行倉庫中繼續「後發酵」,從而最終具備獨特的「檳榔香」。

我以前從教科書上,看到六堡茶應具有檳榔香時大惑不解。我是北方人,本就沒吃過檳榔。為了搞清楚六堡的檳榔香,一次在斯里蘭卡訪茶時,我還特意買了街邊上的鮮檳榔。跟著當地人照貓畫虎,用一種葉子卷上豆蔻和檳榔一起嚼。結果由於檳榔力道太猛,使我險些暈厥在科倫坡街頭。

回國以後,趕緊又去沖泡六堡茶對比。結果大失所望,六堡茶湯與檳榔八竿子打不著嘛!

檳榔香,到底在哪裡?

這次在馬來西亞的紫藤茶藝中心做客,席間我又聊起了對於「檳榔香」的疑惑。沒想到在座的黃淑儀老師,竟慷慨的拿出來私藏的二十年大馬倉六堡與我分享。開湯沖泡,香不張揚。沾唇啜茶,湯厚粘嘴。除去甜潤,細品之下竟然有一絲辛辣之感。那種感覺,不由得又讓我聯想起科倫坡街頭的眩暈經歷。

我想,那股甜中帶辛的口感,應該便是傳說中的檳榔香吧?

可說來奇怪,我自己收藏的2001年六堡,算起來也接近二十年了。可是喝起來,這種檳榔香並不明顯。馬來西亞乾濕分明,四季如夏的天氣,造就了六堡茶獨特的口感。黃老師坦言,現在馬來西亞的茶多數存於規範的倉庫中。衛生條件更好了,但檳榔香卻便淡了。看起來,檳榔香的形成除去年份,還有倉儲的影響。

六堡是黑茶,也就是後發酵茶類。每遇到黑茶的問題,不管是普洱還是六堡,都不可只圍繞著原產地打轉轉。

為何?

因為黑茶的特色,在於後發酵。

這層後發酵進行時,往往已離開了原產地。

黑茶獨特的風味形成,往往是生產地、轉運地、消費地幾處共同作用的結果。

檳榔香本就是傳說中的內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喝不到,喝不準,喝不透,都大可不必糾結。

具備了紅、濃、陳、醇四個字,就是一款好的六堡茶。

紅,指的是六堡茶的湯色。別看是黑茶,可是必要紅褐透亮才行。

濃,指的是六堡茶的味道。,茶香濃郁。

陳,指的是六堡茶的年份。因為需要後發酵的處理,所以沒有個三五年的陳化,便沒法體現出六堡茶湯的獨特神韻。

醇,說的是六堡茶的口感。湯稠味厚,茶氣沉重。

要想把一款六堡泡出「紅、濃、陳、醇」的感覺,茶、水、器三者都不可馬虎。

首先,投茶量一定要大。按照馬來西亞當地的泡法,200cc的小壺竟要投進15g左右的六堡。我自覺喝茶算個重口味,但也從未嘗試過如此大的投茶量。本以為會苦,但實則卻是超飽滿的茶湯。濃中透醇,確有獨特之處。

以我後來的摸索,150cc的茶壺,投茶量控制在10g,六堡風味盡顯。

再者是水,最好保證每一衝都用百度沸水激發茶性。水溫一低,茶湯的飽滿度自然也就難以保證。有一年在台灣參加無我茶會,其中一位老師泡的就是六堡。由於是戶外茶會,泡茶的水只能用暖壺提前備好,所以實則水溫只有八十度左右。由於水溫不夠,導致他那天的六堡茶泡的並不好喝。

至於茶器,陶也好瓷也罷,但最好選用茶壺。密閉的空間,會增大壓強,從而更有利於六堡茶的析出。當然,若是覺得泡不夠帶勁,大可以去煮茶壺裡再滾上幾次,風味自有不同。

茶,可分為雅俗兩類。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的茶,是雅。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是俗。

思來想去,六堡應是歸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茶才更為貼切吧?

六堡的發燒友們,切莫急著問責於我。將六堡歸於此類,並非降起身價。實在是六堡茶出身草根,性格樸素。既沒當過貢茶,也沒成為名品,反倒是一直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

在如今雲南普洱瘋長,安化茯磚火熱的時代,六堡茶已成為我首選的口糧黑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葯膳與藥茶養生
遙里茶事:百茶有百味,最終回到生活味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