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因斯坦:你的一天可以不是24小時

愛因斯坦:你的一天可以不是24小時

一個著名大學的教授想要難為一下自己的學生,就問「上帝是不是創造了存在的一切?」學生都勇敢地回答說「是的,他創造了一切。」教授又重複了一遍「上帝創造了一切?」「是的,先生,他肯定創造了一切。」學生們回答。教授說「如果上帝創造了一切,那麼因為罪惡存在,這就是說上帝也創造了罪惡。又因為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所作的事定義一個人,那麼我們可以推導出上帝是邪惡的。」學生們都安靜了,沒有人回應教授的假設推論。那個教授也很得意,對學生們吹噓他又一次證明了宗教信仰是個謎。

這時,有一個學生舉起手來說「教授,我可不可以問你一個問題?」「當然啦。」教授說。學生站起來問「教授,冷存不存在?」"這是什麼問題?冷當然存在啦,難道你從來沒有感覺到過冷嗎?"其他的學生都在恥笑這個學生的問題。但是這年輕人回答道「先生,實際上冷並不存在。根據物理原理,我們所說的冷只是一種沒有熱量的狀態。每一個我們研究的人體或者物體都是可以儲存和傳遞能量的,而正是熱量導致人體或物體有並且能傳遞能量。絕對零度(-273.15℃)描述的正是完全沒有熱量的狀態,在絕對零度所有的東西都會完全停止運動。冷並不存在。我們創造了這個詞來形容我們在沒有熱量時的感覺。」這個學生又繼續問道:「教授,黑暗存不存在?」教授說「當然存在啦。」學生回答:「您又錯了,黑暗也不存在。黑暗實際上是沒有光的狀態。我們可以研究光,但是我們卻不能研究黑暗。其實,我們用牛頓的定理把光分成不同顏色來研究不同光波的波長。但是你卻不能衡量黑暗。一束光可以打破黑暗照亮世界。你怎麼研究一個地方有多黑呢?是通過研究有多少光存在。不是嗎?所以黑暗是人類用來描述沒有光存在的一種狀態。」最後,這個年輕學生問教授「先生,罪惡存在嗎?」現在那位教授已經不敢確定自己的答案了,強作鎮靜地說「當然,我不是說過了嘛。我們到處都可見罪惡,就像每天都有人在虐待別人,滿世界的暴力和犯罪。這些都是罪惡。」學生回答道:「罪惡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它並不是自己單獨存在的。罪惡只是因為缺乏上帝的存在,就像冷和黑暗,它是一個詞,用來形容沒有上帝的那種狀態。上帝並沒有創造罪惡,就像冷來自於沒有熱量,黑暗來自於沒有光一樣,罪惡是人們不認識上帝,缺乏上帝的愛在他們心裡所造成的結果。」教授無言以對的坐下了。

這個學生的名字叫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人類有史以來最出名的科學家,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有兩個基本假設,一個是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下都是相同的。第二個便是在所有參考系中,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這就意味著,你靜止或者加速運動,所有的物理規律都不會發生改變。而在牛頓力學裡,速度是可以疊加的,那麼理論上的光速可以是無窮大的。

自今年霍金大神走後,我才認真細緻的重讀他的《時間簡史》,按照自己的理解,編個簡單例子就可以理解牛頓和愛因斯坦理論的差別:光的速度是30萬公里/秒,假如你坐上中國高鐵向前方打開手電筒,高鐵時速15萬公里/秒(腦洞假設),按照牛頓的理論,你的手電筒發出的光速度就應該是(30+15=45)萬公里/秒,而實際的現實結果卻是愛因斯坦的理論正確:手電筒發出的光速還是30萬公里/秒,光速怎麼觀察都是不變,那麼變得只能是時間和空間了,跑的速度越快,時間流逝越慢。所以在廣義相對論裡面,時空是可以彎曲的。

時間的流逝是勻速的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愛因斯坦在向別人闡述其「相對論」時,舉了這樣一個事例:假設讓你坐在火爐上,你會覺得一分鐘都太漫長;反過來,讓你和一位美女聊天,你大概通常會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挑戰正常思維極限,卻又能夠讓很多人感同身受。

網路上曾經對於人類社會存在的最公平的事情進行調查投票,結果出來只有兩項:一是每個人都會死,二是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

現在看來,這兩項絕對公平的事情現在或將來都會變得不一定,由於科技進步帶來的死亡推遲的問題暫不討論,僅僅第二項每人每天都有24小時就已經受到質疑了。這也是本文討論的主題。

我把時間分為兩類: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客觀時間就是上面描述的物理世界時間,而主觀時間是我們感受到的時間。

一、客觀時間

電影《星際穿越》中主角離開地球,星際旅行後回到地球時由於時間流速不同,女兒已經垂垂老矣,而他「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年少」,真正解釋了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設定,有沒有神秘巧合的感覺?這就是客觀時間的不同,但是只要你不離開地球,大家的客觀時間差別就微乎其微么?顯然每個人的客觀時間是不一樣的,不說每個人沒有絕對等長的24小時,就算每天都是一樣長又能怎麼樣?每個人的生命長短差別大了去了。

認識清楚了客觀時間之後,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答案是盡量去延長客觀生命時間。

我們聽過太多的及時行樂的觀念,「開心的話活一天就夠,不開心活一萬年也沒用」,「不求天長地久,但求生命如夏花般燦爛」,這些只是電影台詞,或者少數人的生命總結,生活中相信99.99%的人都希望能多活一天是一天,不然為什麼幾千年統治者都去追求長生不老呢?只有生命的客觀時間足夠長,我們才能見證更多的精彩。

我們都知道詩歌盛世的唐朝,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但是有一個人如果能夠活到李白和杜甫的歲數,中華第一詩人就沒他倆什麼事了,這個人就是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26歲就掉水裡淹死了,這可不是傷仲永那個小孩,存在長大之後的變異,26歲才華橫溢,保持下去就足夠牛逼了,可惜成為千古文人之嘆息。

在許多年輕人都在高喊「管不住嘴、邁不開腿」的年代,清華的老教授們仍然堅持鍛煉,喊出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就像網上說的最後才發現:原來年輕不是資本,健康才是資本。因為相信自己年輕的資本,所以不去打理自己的身體,讓它在加速折舊。

心理學中指出,一個人之所以不去做一件事情,根本原因是覺得這件事情對他的傷害還不夠大,如果今天抽煙、酗酒、吸毒、熬夜等等行為會讓你第二天就掛,基本沒人會去幹了,為什麼?傷害太大了,但是事實上這些東西確實是在縮短我們的客觀生命時間,只是我們覺得那個不是很重要,只有快到生命盡頭的人才會反思如果當年能夠早健身、少抽煙、少熬夜,會不會多活幾年?生命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二、主觀時間

主觀時間是我們感受到的時間,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了,而且時間流逝感覺隨著年齡開始加速,一發不可收拾。

幼兒是一天一天過,上學時候是半年半年過,工作後就變成了一年一年過,寫回憶錄的人都是十年十年算。

越往上過得越快,問問你的父母,他們會告訴你十年一眨眼就沒了,他們討論著十幾年二十年前的陳年舊事,好像就發生在昨天。

網上有人給了一個記憶增量理論來解釋,我非常贊同。

「五歲的時候人的記憶有五年,這時候過一年,到六歲時,記憶增加了五分之一;六歲到七歲,記憶增加了六分之一;七歲到八歲記憶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

以此類推,到了二十歲的時候,過多一年,記憶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

這一年的時光雖然沒變,但是參照物變了,所以大家就感覺時間過得快了。

可能等你六十歲的的時候,過一年記憶只增加六十分之一,那時時間就過得更快了。」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你仔細回憶一下,會發現:

童年的課間十分鐘休息足夠你從樓上跑下去找小夥伴玩點遊戲;

但現在你坐在公司電腦前,才喝了杯熱飲,把東西攤開準備幹活,啥都沒幹呢一個小時就沒了。

小時候兩個月的暑假特別漫長,現在的一個季度一眨眼就沒了,又要開始寫季度工作報告了。

如果用記憶增量理論來解釋,那就說明我們在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簡單重複,所以大腦中的「總數據」並沒有像兒時那樣處在迅猛增長的階段。

如何增加主觀時間感受呢?答案是走出「心裡舒適區」,尋找新挑戰。

這裡我想談一下自身的感受,半年前我按照一位老師的指導,進行意志力鍛煉的培養,他給我制定了詳細的階段性步驟,在不打亂原有的早九晚五的上班時間情況下,慢慢充實其他的時間,現在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拉上一幫小夥伴一起早起打卡,大家各忙各的,有的去晨讀、有的去晨運、有的去給孩子做愛心早餐、有的自己去公園學習樂器,每個人都在說自己的一天時間變長了,生活也豐富了,最主要的是大家開始真心地喜歡自己了,沒錯,生活中有許多人是討厭自己的。以前的一天一天重複過,吃一樣的飯、干一樣的事、見一樣的人,記不清有什麼差別。現在每一天打卡,能夠清晰的回憶起那天早上我們在幹什麼。

如果你覺得生活過於平淡,讓你有點乏味的話,就給自己增加一點新菜譜,就算不能管飽,調調胃口也是好的。

三、總結

德謨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跨進同一條河流」。時間按說是最客觀的存在了,百億年來,它就那麼靜靜的流動著,滴答滴答一秒一秒地匯成了分鐘,匯成了小時,匯成了天,匯成了年,匯成了歷史與今天。可是,在人的主觀意識中,時間又是這麼一個彈性的感受,可以加速如火箭,也可以拖沓如樹懶。

健康的生活習慣可以延長客觀生命時間,走出舒適區迎接挑戰可以增加主觀生命時間。

PS:今天是2018年5月4日青年節,早上四點半給兒子換了尿布就沒有睡意了,索性起來寫了這篇文章,從五點到七點,兩個小時沒有動,看了一下字數,閱讀大概要花20分鐘時間,如果大家看了之後有些感觸,能夠轉化為少許行動,把這個20分鐘的時間能夠在生命里延長,那各位就沒有損失這20分鐘,願所有人的青春歲月,幸福綿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想晨讀會 的精彩文章:

夢想晨讀會:家庭是正能量的發源地
夢想晨讀會:拖延是爭奪控制權的較量

TAG:夢想晨讀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