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的孩子,這是我媽老來得子的掌上明珠」
前幾天,帶潼潼在小區公園玩,遇到一個奶奶帶著孫子在打滑梯。男孩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一直從滑梯底下往上爬,別的孩子們一個人在上面規矩排著隊卻根本沒法滑下來。
男孩倒是爬得不亦樂乎,娃奶奶站在一旁裝看不到。直到其他孩子的媽媽實在忍不住,過來提醒小男孩在滑梯底下玩很危險,娃奶奶才雲淡風輕地說了句:「大寶咱們走吧,到別的地方玩去。」
沒有一句道歉的話,也沒有告訴孫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更沒有感到絲毫內疚。
等娃奶奶走了,一個媽媽吐槽:「這奶奶也實在太慣著孩子了!」
看到這個場景,小暖倒是突然想起曾經在知乎看到一個網友的事例:
網友朋友的老婆懷孕五六個月,晚飯後在小區散步,一個男孩抱著籃球,跑過來朝朋友老婆的肚子上扔過去,朋友沒反應過來,他老婆本能的拿手一擋,但還是被砸中了。
他老婆當時有點疼,就坐下緩緩,結果砸人的那孩子的奶奶走過來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小孩子不懂事,你們理解的啊!」然後拉著孩子就要走,也沒關心一下朋友老婆,也沒有半句道歉。
朋友剛要發作,只見男孩掙開奶奶的手又抱起籃球朝朋友老婆扔過去。這次朋友有準備,一手空中搶斷,順勢把籃球甩回去,命中孩子腦袋,男孩倒地大哭。
男孩奶奶看到孫子哭了,立刻急了,跑過來沖著朋友吼:「打壞了孩子怎麼辦,你這人怎麼還跟小孩子計較……」
底下的評論里,好多人都痛斥老人帶娃真是「毀人不倦」,這麼溺愛孩子,也難怪孩子會這麼熊。
1
「何必讓孩子哭呢!」
談起隔輩帶娃的痛,很多年輕的父母可能能說上三天三夜。
前兩天我正在忙著收拾回國行李,一個閨蜜就在微信上跟我訴起了苦:「一個人跟娃pk要崩潰啦!」
我納悶閨蜜不是一直上班,讓婆婆幫忙帶娃嗎?一問才知道,原來婆婆這兩天鬧「罷工」回老家了,就因為小倆口前幾天開始真正行動起來想糾正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動畫片的情況。
想想就知道,娃之前邊吃邊喂邊看動畫片的「美好時光」,現在突然要被父母改變習慣了,肯定會哭鬧不開心,於是自己沒吃幾口就不想吃了。閨蜜的意思是娃要不吃就算了,如果他覺得餓,肯定下一頓就會好好吃。但婆婆心疼孫子,明明孩子已經離開了餐椅到一邊去玩,婆婆依然要追著他喂上幾口,要不然就玩命給零食吃,餅乾、薯片……只要孫子說想吃,婆婆便來者不拒。
就這樣,閨蜜的「吃飯作戰計劃」一直停滯不前,直到上周末閨蜜和娃爹休息,倆人決定狠狠心堅定地實施一次。
結果娃在餐椅上剛一哼唧,婆婆馬上衝過來要開電視喂飯。被娃爹攔下幾次之後,娃哭得更凶了,婆婆也跟著在旁邊掉眼淚,嘴裡一直念叨著:「狠心的爹媽呀,餓壞我的寶寶怎麼辦,幹嘛非讓孩子吃飯的時候哭!」
閨蜜和老公裝作沒聽見,就這麼扛著,最後娃倒是自己把飯吃完了,可婆婆忍無可忍了,回屋收拾東西說要回老家:「你們要這樣讓孩子哭,我是沒法幫你們看了,孩子沒管好,先要了我的老命!」
婆婆硬逼著娃爹給她買火車票,實在拗不過,閨蜜老公只好讓娃奶奶先回家一段時間,換娃姥姥來幫忙。等待閨蜜親娘來的空檔期,只好閨蜜請假和娃單打獨鬥。
其實閨蜜也挺感激婆婆能來幫忙帶娃的,她也不想把婆婆氣走搞得家裡一團亂。但眼看著娃都快上幼兒園了,身邊朋友的孩子早都自己吃飯,自己也被「友情提醒」了好多次,是時候改變孩子吃飯的狀態了。
閨蜜說她姐姐家的孩子,就是因為家裡老人寵著,都小學了還要奶奶喂飯,邊吃邊看電視也是常態,她真心不想讓孩子變成那樣。
但沒想到的是,作為隔輩人,婆婆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
閨蜜說,婆婆最見不得孩子哭。哄睡時要抱著,婆婆說何必讓孩子哭呢,否則夜裡該做噩夢了;吃飯時要喂著,婆婆說何必讓孩子哭呢,否則該哭進空氣肚子疼了;孩子非要買某個玩具,婆婆說何必讓孩子哭呢,否則嗓子該啞了;孩子不坐安全座椅,婆婆還是說何必讓孩子哭呢,抱著也挺安全的呀非要一直哭著坐座椅孩子多傷心呀……
閨蜜婆婆總是能找到各種各樣不能讓孩子哭的理由,生怕孩子會哭壞了身子。
2
「年輕時,我對自己的孩子虧欠太多了」
閨蜜家的情況,其實是許許多多隔輩帶娃家庭的真實寫照。
這些年,看到過太多婆媳因為養育理念不合導致的大戰。除了總是聽信偏方坑娃,老人帶娃最大的問題就是無原則寵溺孩子。
如果娃媽和娃奶奶都比較強勢,一言不合便會鬧得雞犬不寧;但如果娃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以「不帶不逼逼」為原則顧全大局,也容易忍出內傷。
一向溫和的朋友小M,儘管沒有和婆婆公開吵架,但倆人在育兒方面的矛盾也一直沒斷過。在月子里,小M便領教了婆婆的「軟心腸」。娃一哭,婆婆立刻以光速飛奔到娃身邊,一邊抱起娃一邊叫小M趕緊餵奶,如果距離上頓奶時間太短,婆婆便會懷疑小M奶不足,吵著要給娃加奶粉,嘴裡還念叨著:「肯定是你奶不夠,又不讓孩子吃奶粉,狠心讓這麼小的孩子哭。」根本也沒想過孩子哭也可能並不是餓。
娃三個多月時,還在歇產假的小M一個人在家帶娃,婆婆來家裡看孫子。發現娃躺在床上踢踢腿伸伸胳膊,玩著玩著就給睡著了。明明是天使的模樣,可婆婆看見了卻一臉心疼:「怎麼讓孩子自己睡著了呢?都沒抱一抱,簡直太可憐了。」一邊說,一邊紅了眼圈。
小M簡直不能適應開啟了黛玉模式的婆婆,剛想吐槽,便聽見婆婆哽咽地談起了年輕時帶她老公的事:「那會兒你爸工作忙,我一個人帶著孩子,還得照顧他奶奶,很多時候根本顧不上孩子。有時候孩子哭,可我不得不在廚房做飯,回屋的時候發現孩子哭累了,自己睡著了。每當這時,我的眼淚都吧嗒吧嗒往下掉,覺得太對不起孩子了。」
那一刻小M終於明白了,原來婆婆是將年輕時養育孩子的缺憾投射到了孫子身上。那些隱秘的內心缺失,因為孫子的降生而再一次刺痛了婆婆,所以她非常希望藉由孫子彌補她的愧疚。
這也是為什麼,婆婆如此聽不得娃哭半句的原因吧。
無可避免的,婆婆的「軟心腸」迅速養成了戲精娃的「兩面派」,幾次下來便把家裡人的脾氣都摸得透透的,誰最好說話,誰最沒有原則,誰最寵自己,他便變著花樣地對那個人提無理的要求。明明小M自己帶時娃每次都坐在餐椅上,婆婆看著時就非要追著喂著吃;明明娃一直乖乖坐安全座椅,婆婆一句奶奶抱便給他撐了腰。
當然,何止是婆媳之間的矛盾,親爹媽帶娃矛盾一樣不少。
記得曾經收到網友的私信,說自己因為教育女兒的問題,被親爸媽逼得離家出走了兩次。每次她要管教女兒,她父母就會出來阻攔。
她說,「有時候我很怕女兒哭,不是因為她哭了我會心碎,而是她哭了我多半會挨罵。我想,這可能不是我的女兒,這是我媽老來得子的掌上明珠,是我爸為他自己彌補當年錯過我童年的育兒快樂。」
字字血淚,看得人心裡難受。
3
「孩子還小,大點就好了」
除了想盡辦法不讓孩子哭以外,老人帶娃最常說的一句話還有:「孩子還小,等他大點就好了!」
孩子夜醒十幾次,老人說等娃大了自然就好了;孩子拒絕自己吃飯,老人說不吃飯怎麼行,你不喂他更沒得吃,孩子大點就會自己乖乖吃飯了;孩子打人,老人不去制止,不去引導,覺得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大了自然就好了;孩子喜歡吃魚,霸佔著一整盤不讓家裡任何人吃,老人看了笑呵呵往孩子碗里一邊夾魚肉,一邊說沒關係孩子還小,等他大了就好了……
真心不明白,為什麼最喜歡「老話兒」的他們,此時就選擇性地遺忘了那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曾聽朋友跟我講起她親戚家的小孩,熊得簡直不像話。由於平時父母工作都忙,孩子便由娃姥姥一手帶大。每次孩子姥姥帶著孩子來串門,大家都心有戚戚。上躥下跳、翻箱倒櫃不說,只要任何人對他稍有不順,他就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對方的鼻子罵:「我打你啊!」
孩子媽媽每次稍微批評兩句,就被姥姥攔下:「孩子還小,你凶他幹嘛!」在娃姥姥心裡,她的外孫處處發光,渾身都是優點,她認為孩子頑皮是聰明的表現。
一次孩子在親戚家玩到很晚,就是不願意跟著姥姥回家。姥姥多念叨了兩句,孩子站在沙發上一巴掌打到姥姥身上,嘴裡還罵著:「臭皮蛋!」朋友的媽媽實在看不下去,教育了熊孩子幾句。姥姥不但沒有跟著一起批評孩子,還笑嘻嘻地維護著:「寶寶還小,不是故意打姥姥的對不對!」
朋友在內心狂翻白眼,實在無法直視這寵上天的畫面。
4
「我們的犧牲精神,可以感動中國」
儘管小暖自己家兩邊的老人都比較開明,但我依然在育兒方面沒少跟他們「鬥爭」。
比如潼潼一歲前,我頂著長輩的壓力,沒給潼潼用枕頭。一來小嬰兒的頸曲還未形成,根本不需要枕頭,二來太早用枕頭也會增加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幾率。但家裡老人的習慣是從出生就要用枕頭,而且也不太相信新知識「科普」,為這事兒也沒少明裡暗裡念叨過我,我只是一直以妞睡後身子亂轉,用了也睡不到枕頭上為由拖延著,直到她兩歲時有一次感冒,因為夜裡鼻塞不通氣,想著墊高頭部會好一些,才開始真正使用枕頭。
再比如,在潼潼睡得最差夜醒十幾次的那段時間,我想給她做睡眠調整,家裡長輩反對的聲音也很大,後來我讓一直說「別讓孩子哭」的婆婆來帶了一周夜裡,結果清楚了情況的她再也不反對了。
曾經把老人帶娃的話題po到微博上做徵集,好多留言表示:家有固執的長輩上面那些招數根本不管用。在這點上,還真是不能小瞧老人的毅力。
我曾經就聽過一個娃姥姥被孩子抱睡折騰的自己要吃速效救心丸,卻依然不捨得聽見孩子哭幾聲。有人留言說,自家小區有個娃奶奶看不慣自己24小時給娃穿尿不濕,常常炫耀,她家孫子隨時把隨時尿,每天夜裡至少要起來7次把尿。真是把人看得驚呆了!
一方面,真的挺佩服上一輩人的自我奉獻犧牲精神,也挺感激他們能如此疼愛自己的孫輩,但另一方面老人們年事已高,身體早已不如當年,真心擔心他們這樣無謂的「犧牲」只會累病了自己。
雖說讓老人幫忙帶孩子,還指手畫腳要求老人必須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有點不厚道。但最終,當孩子被驕縱得不成樣子以後,最後的爛攤子還得做父母的來收拾。
就像有的網友評論,「正因為老人有這種『頑強』的自我犧牲精神,帶出來的孩子,也『言傳身教』地有一股『頑強』勁兒——『頑強』的調皮勁和『頑強』的矯情」。
也難怪,許多人都覺得每次一談到管教孩子,就變成了一個人對抗一整個長輩團,再加上如果此時遇上一個不和自己站在一邊的豬隊友,那才真真體會到什麼叫身心俱疲。
似乎老人帶娃這個問題,更多時候是無解的。也許很多人選擇讓老人幫忙帶娃是無奈之舉,又或者即便是獨自帶娃,也會繞不開老人的參與。
我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只有儘可能在自己能帶娃的時候獨自帶娃,比如下班、周末給老人放個假,只有親力親為,多多參與,才不會將育兒的話語權拱手相讓。
此外,面對與老人的分歧,我的做法是「少說多做」。盡量避免直接批評指責,可以委婉表達後頂著壓力按照自己的原則來,當老人眼見為實的看到收效,便會放下自己的執念,轉而相信咱們身體力行的「科學育兒」。
比如之前,潼潼一歲半還沒進行如廁訓練,老人急得不行,總問我說「那這樣穿紙尿褲要穿到幾歲啊?上幼兒園怎麼辦?」我總是耐心解釋「等到兩歲多就好了,她會有自己改變的時間表的」,到了2歲時她自己出現了不用紙尿褲的信號,經過了幾天的順勢引導,她很快順利脫離了紙尿褲,這時老人才鬆了一口氣,認可了我當初的堅持。
而這樣一次次有底氣的堅持,是會讓我們在育兒話語權上越來越佔據主導權的,老人一次次看到效果,會越來越真正信服和理解。
當然,也不排除有家裡老人真的非常固執、強勢的,那我們也只好盡量不要選擇同住,或者不要讓老人太長時間帶娃。只有父母有單獨帶娃的機會,才能更好的糾正孩子因為老人溺愛養成的不良習慣。
有人認為,一邊享受著老人帶娃的便利,一邊吐槽老人帶娃的手法,是一件不知感恩的事情。但很多時候,老人們無原則、無條件的慣著孩子,無視一切為孩子定下的規矩,真的無法讓咱們做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然,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害」。
當然,因為育兒方法的分歧,就無視老人帶孩子的辛苦和不易,和老人針尖對麥芒地撕,並不是此文的本意。如何能以老人接受的方式,對孩子的養育問題進行溝通,是一個更值得探討的課題。
私以為,老人帶娃,最重要的,是我們雙方的「界限感」,我們要始終清楚老人的角色是「幫忙帶娃」,心裡要清楚角色劃分,老人亦是如此。父母多學習多參與多主導,老人多配合多幫忙多認同,彼此都明白自己的立場不越界,這樣,才不會因為愛得過滿,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END-
小暖說
要說,咱們這一代人帶孩子的方式在很多老人看來都有些不可思議吧?要從他們的視角來看可能全是顛覆認知:
孩子發燒了居然還能不去醫院?
感冒了竟然不需要吃藥?
紙尿褲一穿兩三年還淡定得很?
安撫奶嘴是個什麼鬼?
孩子摔跤磕疼了不可以打地板安撫娃?
大灰狼不能用來嚇唬孩子了?
七八個月大就開始讓自己學吃飯?
孩子居然可以自己睡覺不需要抱著搖著睡?……
畢竟,他們的年代裡沒有那麼多科學育兒的權威「指南」,全憑著街坊鄰居口口相傳的經驗或偏方(《擠乳頭、喂蝌蚪、燙傷抹醬油……親媽們,請拒絕那些坑娃的育兒"偏方"!》),在他們樸素的視角中,可能做這些就是在愛孩子。
想來,不管是孩子的親爺爺奶奶還是親姥姥姥爺,做的事情都是出於愛,哪怕可能有些時候是有些自以為是,可初心還是無法指責的。所以,在遇到衝突時,盡量多想想好處,提醒和建議都委婉迂迴讓他們可接受一些。畢竟已經放棄了自己的晚年瀟洒生活來辛苦做「保姆」,要是還要時時看子女的臉色,做什麼都被批判得毫無價值,那才是她們最悲傷的時刻。
所以,觀念有碰撞之處就好好好溝通,都是一家人,有話好好說。當然也別為了自己省事兒而完全交權,孩子的明燈還是父母。
最後倒是想誇誇我的婆婆。
如果說到界限感,她是一等一的看得明白也做得出色的。幫我們帶娃,遇到什麼不統一的觀點時,她最多委婉的提提建議,最後怎麼決定完全由我們來,她執行起來也不會打折扣。
我偶爾也會因為她對孩子太遷就太寵溺而鬱悶,但每每開誠布公聊聊,發現她也完全可以聽得進去意見並盡量下一次提醒自己改變。當然,想讓老人完全做到我們這樣立場堅定是很不現實的,這一點需要有心理準備才好。
這樣的我覺得已經是難得了。世間沒有那麼多理所應當,很多時候我們能感受到的輕鬆,何嘗不是因為有老人在替我們負重呢?
※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這幾招能讓你戒掉吼叫好好說話
※5個在家就能做的繪畫塗鴉小遊戲,分分鐘讓皮猴娃專註愛上畫畫!
TAG:林小暖bel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