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捨棄「滿洲特色」 選擇「近世東洋風」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捨棄「滿洲特色」 選擇「近世東洋風」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

捨棄「滿洲特色」 選擇「近世東洋風」

文/王新英

建築名稱: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

地理坐標:吉林省長春市新發路577號

現使用單位:中共吉林省委

建築時間:1932年8月—1934年8月

工程造價:170萬(偽幣)

設計者:日本關東軍經理部

施工者:大林組(日)

初建面積:76500平方米

文物等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05年,日本通過《朴斯茅斯條約》從沙俄手中攫取了對中國旅大地區的控制權之後,隨即設立「關東州」及軍政合一的殖民機構「關東總督府」,並開始長期留駐日本軍隊。1919年4月13日,日本關東軍正式成立。作為一支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部隊,日本關東軍在其存在的26年零4個月時間裡犯下的侵略罪行,可謂罄竹難書。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貌

日本關東軍成立之初,作為指揮首腦機構的司令部曾設置在旅順。九一八事變第二天凌晨3點,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全體人員就乘坐「滿鐵」早已準備好的專列向瀋陽駛去。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暫設於瀋陽的1年零3個月時間裡,日本侵略者完成了對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的武力侵佔和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的陰謀。

偽滿洲國成立之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即著手準備遷入偽滿洲國的「國都」——新京(今長春),以便更好地控制這個傀儡政權。1932年冬天,擁有龐大人員和機構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遷入長春。來到長春之後,日本關東軍司令要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便是辦公用房的緊缺,原本長春城內屈指可數的建築,早已經在年初被東拼西湊成立的各種偽滿機構搶先佔用。無奈之下,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只能化整為零,分散在各處辦公。司令部主要機構擠進了火車站站前廣場旁邊的「滿鐵」長春地方事務所,特務部則搬進了南滿鐵路守備隊的營房,就連偽滿「太上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也只能暫居價格昂貴的長春「滿鐵」大和旅館之中。

早在1932年年初,由日本關東軍主持的偽滿「國都」第一期規劃建設即已開始,其中對各個日偽機構的辦公樓選址做了初步的規劃。其中,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辦公樓選址在當時的新發屯,它背靠「滿鐵」經營了20多年的長春附屬地,對面則是正在規劃中、即將建設的「新市街」。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和隔街相望的關東局辦公樓一起組成了一扇「大門」,扼住了由「滿鐵」長春附屬地通往「新市街」的門戶。

建設中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

日本關東軍在長春地區的建築工程由日本關東軍經理部負責,因為地位特殊,所以日本關東軍經理部凌駕於其他偽滿建築設計部門之上,在其設計的建築樣式方面,沒有像其他偽滿機構建築那樣使用日本關東軍規定的所謂「滿洲特色」。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的建築形式完全延續了日本國內帝冠式建築風格,尤其是中央的塔樓外觀完全是模仿日本傳統城堡天守閣的樣式,後來日本設計界更是將這棟建築標註為「近世東洋風」。此外,依照慣例,城市廣場周邊建築應面對廣場中心,但日本關東軍作為當時長春城市規劃的制定者和偽滿政權的實際操縱者,在其司令部辦公樓的修建上卻完全沒有受這一原則的約束,建築朝向是正南方向,沒有面對廣場中心。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左側建築) 及關東局(右側建築) 舊貌

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正門設計過程中,曾出現過一個小插曲,而這個插曲後來竟然影響到當時其他偽滿廳舍建築正門的樣式設計。對於司令部辦公樓正門的設計,日本關東軍軍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正門的寬度要足夠大,使其可以同時並行幾輛坦克。其實,提出這一要求的原因很簡單,是為了適應將來可能會發生巷戰的軍事需要。對於軍方的這一違背建築入口常識性樣式的要求,偽滿國都建設局土木科長伊地知綱彥堅決反對。最後,在偽滿國都建設局、日本關東軍軍方和經理部三方激烈爭論之後,司令部正門的寬度最終確定為只可以通行一般車輛的正常寬度,並且與門前道路直接聯通。此外,經過三方爭論而決定的建築正門寬度比例和樣式,也成為後來陸續修建的偽滿廳舍建築正門樣式的參考標準。

竣工後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是當時長春市內規模最大的建築。建築平面呈「卅」字型,地上三層,兩翼局部四層,中間塔樓五層,並設有半地下室一層,佔地面積達到765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到13424平方米,房間多達221間,最高點距地面31.5米,是當時長春所有建築的制高點。由於工程過於龐大,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施工過程共分為基礎工程、主體工程和內部裝飾工程等三個工期進行。其中一期工程1932年8月動工、1933年8月竣工,二期工程1933年4月動工、同年8月竣工,三期工程1934年動工、同年8月竣工,三期工程累計用工人次達到30萬。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在工程建設方面的諸多紀錄直到1936年11月20日偽滿國務院辦公樓竣工之後才被打破。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貌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建成之初,曾經在正門兩側同時懸掛4塊「大牌子」——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軍法會議、大日本帝國大使館和關東局。並非其他幾個機構無處安身,而是當時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一人身兼三職。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竣工不久,日本關東軍又在司令部辦公樓周邊的地下秘密修建了日後用於巷戰和防空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從設計到建造都處於十分保密的狀態,工程完全由工兵部隊獨立完成,沒有任何民間勞力介入。為了做到掩人耳目,地下通道挖掘出的數千平米土方都被裝入彈藥箱,在深夜由軍用卡車秘密運往東郊的凈月潭水庫施工現場。由於地下通道的入口設計十分隱蔽,在駐長蘇軍將辦公樓作為指揮部的8個月之中,竟未發現自己眼皮下的「秘密通道」。直到長春解放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才使這兩條塵封許久的地下通道暴露在陽光之下。

1945年8月11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大院里騰起了濃濃的黑煙,這並非司令部辦公樓失火,而是日本侵略者在其末日即將來臨的時刻在大肆焚燒機密檔案以銷毀侵略罪證。8月15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全體人員撤出了這座盤踞11年之久的巢穴,臨行之時還不忘將大樓正中塔樓上的「菊花章」鑿下帶走。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撤離之後,這座建築成了所謂的「假司令部」,只剩下負責聯繫分散在各地的關東軍殘部向蘇軍投降這一個職能。1945年9月3日,前蘇聯遠東方面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抵達長春。兩天之後,華西列夫斯基下令解散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盤踞中國東北地區長達26年之久的日本關東軍徹底煙消雲散。不久,包括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在內的數十萬日本關東軍戰俘被押往前蘇聯西伯利亞,為自己曾經的侵略罪行付出了代價。

從1946年春夏之交,到1948年10月18日長春和平解放這段時間,國民黨新一軍、新七軍先後將軍事指揮機關設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

長春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九航校在這座昔日的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裡面開始了新中國空軍的建設工作。1955年,長春成為吉林省省會,吉林省委機關由江城吉林搬遷到了北國春城,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開始成為中共吉林省委的辦公駐地。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現狀

本文作者簡介

王新英,吉林建築大學寒地建築文獻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政協長春市委員會文史專員,長期從事長春市建築遺產保護、研究工作,在《長春市文物保護條例》制定、長春市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申報、長春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等工作中發揮較大作用。

本組圖片由王新英提供

編輯:劉洪磊

責編:于飛

"掌上長春"微信公眾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長春 的精彩文章:

新聞眼 | 偽滿皇宮緝熙樓、同德殿保護修繕工程榮獲全國優秀古迹遺址保護項目!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長白山神廟遺址入圍!

TAG:掌上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