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聖依與安迪:沒有「同理心」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看了第三季《媽媽是超人》的最新一期,「黑洞媽媽」黃聖依不遺餘力的想要挽回和兒子安迪之間的關係。
然而套路之下,卻有一個細節,暴露了她和其他媽媽的差距。
安迪養了一隻小烏龜。媽媽黃聖依喊安迪來照顧小烏龜,安迪便提議帶它去外面爬一會,媽媽欣然同意。
可是不料,安迪剛把小烏龜放出來,它便掉進了木板的縫隙中。
隨後,媽媽的一句話,讓安迪心情直墜冰點:「它會死掉的。」
在母子倆努力拯救了很久之後,小烏龜依然被困,黃聖依開始抱怨安迪:「你說你非得帶出來,帶出來你又不管它。
面對媽媽前後不一致的「甩鍋」行為,安迪開始以冷漠對抗,再一次不搭媽媽的話了。
其實,從小烏龜掉到木板縫隙中的那一刻起,安迪的懊悔已經顯而易見了,可是媽媽始終只看到自己的情緒,完全沒有顧慮到安迪的感受。
心理學中說,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而是羞恥感。
父母最低級的行為,是刻意製造孩子的羞恥感和愧疚感,而達到控制孩子聽從自己的目的。比如黃聖依先是恐嚇安迪小烏龜會死,之後再對安迪進行說教,要求安迪聽從自己。
節目中,也遇到類似情況的是鄧莎和大麟子母子倆。
大麟子買來螃蟹,想要把它們養起來,結果不小心在放入浴缸時加入了熱水。
之後,媽媽鄧莎發現,幾隻螃蟹全部都死掉了。為了不讓大麟子感到難過,鄧莎精心編織了一個謊言:「螃蟹被螃蟹爸爸帶走了,它們回到海里去了。」
「同理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面對孩子同樣的無心之失,鄧莎選擇了守護孩子的童心,而黃聖依的做法是把責任都推到安迪身上,發泄自己因為安迪帶來麻煩的壞情緒,並且絲毫看不到安迪的情緒和努力。
沒有「同理心」的父母,是真正自私的父母。他們將語言和情緒的暴力統統施加於孩子,而讓自己好過一點。
泰國一家超市裡,一個10幾歲的男孩情緒低落,父親見狀並沒有安慰,而是對兒子破口大罵,並把槍上了膛,放在兒子面前,詛咒兒子去死。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轉身的瞬間,兒子毫不猶豫的開槍自殺。
殺死孩子的,是父親的言語暴力,更是缺乏「同理心」的無知與自私。
如果父親能夠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刻,給予孩子理解,傾聽孩子感受,悲劇便不會發生。
當一件因孩子而起的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孩子自身便會產生內疚自責的情緒。
而此時,如果父母能夠看見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那麼這些負面情緒更容易成為孩子成長的心理滋養,也會使親子關係更加親密。
反之,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情緒,並且將自我的情緒釋放在孩子身上,則會引起孩子的心理防禦,產生逆反對抗心理,將孩子的心與父母推得更遠。
看見孩子的情緒感受,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
生活中,孩子發脾氣、哭泣的行為常常會被父母反感和制止。當孩子釋放憤怒、傷心、沮喪等情緒時,常常會被身邊的成人快速喊停。
其實,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必然存在的。拒絕看見孩子的負面情緒,要求孩子「憋回去」,才會真正的「內傷」孩子。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是允許孩子把自身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
在「凱叔講故事」APP中,也有幫助父母理解孩子情緒,化解自身焦慮與恐懼的微課,如《珍愛教育,成就孩子未來幸福》等。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這是親子間相處的一個黃金法則。當我們首先看到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情緒上的理解時,往往會發現,孩子對問題本身早有答案。
比如,當孩子因為一顆糖掉在地上而大發脾氣時。我們不要急於制止孩子,也不要責備孩子的不小心,而是先看到孩子的憤怒情緒:「你看起來很生氣,那顆糖掉在了地上,真的很遺憾。」
通常,當孩子的情緒被理解,他才能夠冷靜的回到理智狀態中,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
·不嘮叨抱怨,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
嘮叨和抱怨,是「有毒」的語言,其實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成人自我情緒的發泄。
要讓孩子真正能夠在一件事情的發生中有所收穫,便是要讓孩子看到這件事情究竟是如何完整發生的。
比如孩子不肯整理玩具,便要承受找不到玩具的自然結果;孩子不洗臉刷牙,就無法進入睡前故事和睡覺的環節等。在自然結果下,孩子的反省與智慧才有土壤落地生根。
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首先是要走進孩子的情緒世界。給予孩子理解,是他們成長路上最美妙的體驗。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千萬媽媽的育兒神器,「凱叔講故事APP」,《媽媽是超人3》指定兒童故事品牌,眾多專家伴你科學育兒,為每一位媽媽提供滿滿育兒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