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有用且美(造極——日本傳統工藝展)
めぐる夏の便り
夏目友人帳 音楽集 おとのけの捧げもの
吉森信
00:00/04:05
日本是一個全民「戀物癖」的國度,對日常物件有著極其痴迷的狂熱。從茶道,花道,到料理,衣裝……器物選擇的細微之處都是講究。而這些工藝的創造者也被推到了備受景仰的神壇:xx之神,工匠達人,人間國寶等等,可見他們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由NHK拍攝的《美之壺》是介紹在日本生活中各種隱藏之美的藝術鑒賞節目,其中有許多介紹日本傳統工藝的篇幅。
日本人信仰萬物有靈,器物不僅為人們所用,其中也寄託了造物者與使用者的情感。匠人的性格趣味,設計的巧思,工藝的至臻至美,文化的浸染,都揉進了器物的形態里。
這次深圳設計周的延伸展覽:《生生·造極——日本傳統工藝展》就為大家帶來了當代知名日本傳統匠人們的頂尖工藝作品,涉及日本陶器、漆藝、金工、玻璃、竹木器、和紙等六大傳統工藝門類。這些作品不但在技巧上代表著民藝的最高水平,更在精神和美學層面,匠心踐行日本審美觀念的極致狀態。
日本審美文化深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尤其是唐宋)的影響,其中禪的清凈與明心見性的理念,成為宋代素雅簡凈審美風格的思想基礎。日本美學文化非常推崇唐宋遺風,特別是宋代的風格最為受歡迎,收藏宋代名物是當時身份地位的象徵。
日本同時還擷取了中原「器物文化」,形成了物哀、幽玄和侘寂的獨特審美觀念。而傳統工藝在這方面得到很好的傳承,以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器物的風雅氣度,彷彿就穿越回到唐宋盛世。
壹匠心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說人話就是:事物各有固定的樣子,而作者構思卻沒有一定的法則;有的好像滿不在乎地就能塑造得很完美,有的卻仔細思索還和所描寫的景物相差很遠。)簡單來講,就是最後呈現的作品的姿態,取決於造物者的境界。
▲這些工匠大師們不全是印象中年紀偏大的長者,
像馬場隆志就是工匠們的顏值擔當
匠心就是器物的靈魂,兩者互為關聯。去認識這些工匠們,才能試圖了解到作品背後的精神。這次展出了包括井伏圭介,小椋范彥,大槻昌子,鹿島和生,小西陶藏,田中正幸,伊勢崎競,馬場隆志,延原勝志和大槻洋介等日本民藝界赫赫有名的工匠們的作品,還有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的浮世繪,分量十足。
貳用器
工匠在日本叫做「職人」,而「職人」從事的動作統稱「工芸」。「工芸」這個詞代表的是用創意為實用品增添藝術性,使得物品本身的機能與美巧妙的結合。
日本著名美學家柳宗悅認為:「所謂工芸,指的就是實用品,它和美術完全不同。比如繪畫是為了視覺而創造的藝術品,和服或者桌子是為了使用而創造的工芸品。」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作品是如何將實用和美感完美結合的。
漆器——日本傳統工藝之光
所有手工藝中,漆藝一定是日本之光。日本漆器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繩文時代。到奈良時代,隨鑒真和尚東渡的中國唐代漆藝匠師,將中國盛唐時期優秀的髹漆工藝帶到日本,對日本漆藝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時至今日,在國內大型的漆器展覽中,仍會看到許多日本人(團)前來參觀,可見他們對漆器的喜愛程度。
▲小椋范彥
24次入選日本傳統工藝展,25次入選日本傳統工藝展,獲獎無數。以乾漆技法為主,運用螺鈿,蒔繪等方法創作的草花,風景主題作品,陰暗對比鮮明,細膩。今年開始挑戰用蒔繪實現如水彩畫般的表現效果。
日 本 金 工
彌生時代日本開始使用金屬。奈良時代,受盛唐文化影響,名貴金屬器具進入貴族生活。至鎌倉時代,嵌,鏨,削等技法被綜合使用,發展成一門獨立製作工藝。江戶時代,商人文化到達最旺盛階段,金屬製品廣泛進入普通家庭。昭和57年東京銀器被指定為東京都傳統工藝品。金工就這樣一步步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器物。
▲井伏圭介
全國金工部部長,從小就熱衷於金工事業,會在自然和人的身上尋找靈感,看懂他作品的觀眾能從中看到「人」。
▲大槻昌子
從師井伏圭介。在她看來,女性之作的雕金作品更具有柔和的特質,而堅持才能有所成就。作品風格多在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創造了屬於她自己的「削鏨」工藝,讓她能夠遊刃有餘的在堅硬的金屬上表達「天空的自由」。
▲鹿島和生
技藝繼承自「人間國寶」的爺爺鹿島一谷,作品散出濃濃「自由」的氣息,看似「拙」實則「細」,有著兒童一般的質樸與單純。開設雕金工藝品畫廊,公開開班授課,希望日本金工能突破血緣繼承大力發展。
▲田中正幸
日本手藝最好鍛金大師之一,師承其父田中光輝。性格質樸堅定,在繁瑣中尋找平衡,善通過細節技法表達作品內核。
備前燒——流入民間的古老貴族血脈
備前燒為日本六大古窯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備前燒起源於6世紀中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形成以來,備前燒便是日本茶道必備的用具,僅供貴族階層使用。直到江戶時代才逐漸開發民用。
備前燒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氣息,不彩繪不上釉,手藝人們通過長期的經驗,對火、風、水、土元素加以控制,使備前燒作品風格多樣,或深邃寧靜,或放肆張揚,流傳至今,由於原料粘土含鐵量豐富,加之堅持用赤松木為燃料進行燒制,備前燒的色澤與紋路依然保持著一份獨一無二的佗寂之美。
▲小西陶藏
家族傳承三代。作品彷彿將大山大水濃縮進了每一寸畫面,自然得宛若有風吹拂。有一種不刻意雕琢的細膩,讓人忽略所有存在的小瑕疵,更像備前燒作品中的「寫意派」。
▲馬前隆志
家族傳承第二代。東京藝術大學雕塑專業畢業。「讓生活更加藝術化」是馬場先生創作備前燒的初心,他的靈感來自四面八方,小到花鳥魚蟲,大到星際宇宙,在他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包含著不同的訊息,需要一點點仔細發掘。
▲延原勝志
創造第一代「延原備前燒工坊」經營至今。作品多以體現人生感悟為主,傳統燒製作品規矩,深沉,創新系列作品則以備前燒結合金屬的方式呈現。
萬 古 燒
▲清水醉月
清水醉月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清水家每一代萬古燒傳承人繼承後的新稱。第三代主導清水洋, 沿用江戶時代「木型萬古」技法,以急須製作為主, 「醉月陶苑」形成了品牌, 自1976年開始,清水洋作品入選日本傳統工藝展26次,多次進貢伊勢神宮、天皇家族,入選日本國內外博物館 。
江 戶 切 子
切子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純手工玻璃製品,用金剛砂等器具在水晶器表面切割磨刻細膩花紋的傳統的玻璃雕刻工藝,分為江戶切子與薩摩切子兩種。通過"江戶切子"工藝製作的玻璃製品,表面紋路優雅美麗,放在陽光下折射出的光線耀眼明亮。
▲大槻洋介
繼承母親的藝術天賦,卻獨立於母親的金工工藝。作品的靈感源自與宇宙的鏈接,已與多個高端生活空間,建築設計師合作。
叄寄景
大家對浮世繪應該不陌生,這次展覽也展出了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的作品。人們時常將葛飾北齋與歌川廣重相提並論,但兩人顯然存在精神氣度上的區別,相對於葛飾北齋充滿力量感的繪畫世界,歌川廣重的版畫更富有抒情性。
▲梵高深受浮世繪影響,他著名的作品《星空》中的渦捲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里》。但其實南宋馬遠有幅傑作《十二水圖》當中就描繪了十二道浪濤。我們以為是日本獨創的著名的「驚濤飛沫」,其實原產自中國。
葛飾北齋的《諸國瀑布覽勝》共八幅(這次不知道為何只展出了7幅),取材於各地著名的瀑布景觀。事實上,日本作為丘陵地貌的島國,幾乎沒有壯觀的瀑布勝景,但在葛飾北齋筆下,自然景觀彷彿有了生命與性格。那些其貌不揚的潺潺流水或被賦予氣吞山河般的雄壯而具有神靈般的威嚴,或以擬人化的手法強調水勢走向的變化多端而妙趣橫生。
歌川廣重於1856年開始到1858年去世為止的《名所江戶百景》系列是他最後的傑作,共一百二十幅,構圖上更加自由地利用透視法以及日本傳統的切斷主體手法,營造變化多端的視覺空間效果。《名所江戶百景》系列最顯著的特徵在於全部採用豎幅構圖,這是歌川廣重晚年對自己新的挑戰。
▲近看魚背部分在燈光的作用下熠熠閃光
日本的工藝作品和器物,十分在乎「用」的精髓。一些茶道,花道大家,還有一些頂級的料亭,都是使用工藝名家的,甚至是古董級別的器物。而珍藏的畫作,也會根據季節和對象的變化被掛出來交替展示。我們對待器物有感情,它們在日常被使用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釋放出迷人的生命力。
匠人們畢生追求技藝的極致,在製作的當下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作品中。我們拿到這樣的物件,能在器物的溫度中感悟某種美好和共鳴,去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大概這就是手工藝作品之所以動人之處吧。
▲最後吐槽一下主辦方,為什麼那麼多作品都被卡在玻璃縫的正中間?要逼死強迫症的觀眾嗎?還有一些說明文字上的錯別字,可能布展緊急,希望下次能改進。
※旅居的藝術——2018 LV OBJETS NOMADES系列香港展
TAG:視集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