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作狂人的養成
在一個與我們平行的世界中,Gary正一邊品著茶一邊回憶著自己17年前忙碌的工作生涯。那時Gary經常在網站上發表一些技術和管理的文章,而且是某個網站的一位大咖。後來他收到一位巨型企業研究院CTO的郵件,邀請他加入這家研究院。Gary欣然前往與這位CTO談得不亦樂乎,最後決定到該研究院建立流程與質量部。建立這個部門的初衷很簡單:
因為這家研究院所開發的軟體產品在國內沒有競爭對手,國際上也只有美國和以色列的產品在功能上可以與之競爭。但是美國的產品是他們產品售價的10倍,而以色列的產品則不允許銷售到本國以外。所以這家研究院決定把產品賣到國際市場去,但問題是該產品質量太差,去國外做運維成本高,還不如多花些錢在國內把產品質量搞上去。
Gary去了這家研究院,與他搭檔的是當時做軟體工程最好高校出來的研究生。當時SW-CMM、RUP、XP正在盛行,他們決定融合這些最新的模型再根據研究院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完善。但是問題不久就出現了,這個問題在於研究院的工作環境,這個環境太自由了。員工來去自由,甚至可以深夜來上班,早上7-8點鐘回去睡覺。某天不來上班也不用請假,只要你把活幹完就行。Gary那時已經成為「受虐狂」了,沒人督促Gary沒心思幹活。
Gary意識到這點後,覺得要改變一下自己了。他的搭檔向他推薦了PSP(個體軟體過程),一個為實施SW-CMM而引進的過程。Gary打算嘗試下其中時間管理內容。這是一個通過自我度量分析、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這個方法的步驟如下:
1、Gary在每天下班前利用5-10分鐘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計劃。工作計劃樣例如下:
註:
1)表中所有時間以分鐘為最小度量單位。
2)中斷時間:工作中被意外事件打斷的時間。
3)凈時間:做該項工作累計時間(不包括中斷時間)。
4)活動類別:這個需要在做計劃時充分考慮一下,工作可以分為幾個大類,以便於後續的分析。前期可以把你關注的分成幾類,其他的直接歸為「其他」類別。
5)中斷時間、凈時間、備註、任務%、工作單元需在第二天實際完成時填寫。
2、第二天Gary就按昨天制定的計划進行工作,並如實地記錄工作情況。
「如實」非常關鍵,這個表格和分析結果只給你自己看,如果不真實那記錄和分析結果就毫無意義了!
下面就是Gary記錄的真實的工作:
註:
1)備註中Gary如實記錄了中斷的原因,這樣有助於他總結、分析。當然如果細緻的話也可以把上廁所的時間記錄上。:)
2)在任務%中,記錄了該項任務按計劃完成的百分比。如看《SW-CMM》8頁,實際只看了6頁。
3)工作單元是Gary自己定義的,以便後續分析使用。如:每章節(讀書)、每個函數(編程)、每個領域(過程完善)等算作一個單元。
Gary從當天的工作日誌中就已經看出了一些端倪!
1)學習時間太長,包括看書和上網查找資料。
2)當天收拾工位時間過長。
總之,7個多小時工作時間,真正有產出工作時間只有2個多小時。
別急!Gary打算這樣工作一周後再看。
3、當Gary積累一周工作日誌後,他對這周的工作記錄進行了度量分析。
1)首先:他把計劃和實際工時進行了對比:
這樣,Gary很清楚地分析出哪類別的活動與計劃偏差較大。
2)其次,他把每類活動按天列出:
這樣Gary可以看出每類別活動的每天工時以及每周工時總和,這樣Gary就可以先對活動類別按優先順序排序,然後根據排序在下周重新分配時間。比如:學習時間過長,過程改進時間太短,可以適當調整。
3)最後,他把每周和各周累計的工時分別計算出:總計、平均、最大、最小時間,如:
這樣Gary可以得到每周最小任務和最大任務類別,這便於他對下一周的工作做計劃安排。而且他還可以在後續通過每周的累積時間來驗證最大、最小任務時長的波動。
Gary通過收集和度量分析,發現以下幾點原則:
1、活動類別:根據收集每類活動的時間數據:,察看分類是否合理?分的類別不能佔總時間的%太多,否則要細分。
2、要對時間分配每周進行評價並做調整。
3、要對活動類別進行優先順序排序並定期迭代調整。
Gary按照這個方法做了2個多月,發現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這是因為:
1、Gary不好意思把長時間的聊天、休息總是放到計劃中,並在第二天還做記錄。(雖然計劃只是自己看,但是Gary那時臉皮還是比較薄的)
2、根據活動類別調整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到優先順序高的活動類別中。
3、通過對中斷原因的統計,可以有效預知並做好提前預防,減少了中斷時間。
4、根據統計知道每類別活動的大致時長,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時間。
………..
總之這種變態的以分鐘為單位的記錄、分析方法,讓Gary真正有了爭分奪秒的感覺,也讓Gary從此變成了工作狂人。
回想到這,喝熱茶的Gary不禁打了一個寒顫!
TAG:IT平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