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塊鏈,神話背後的荒謬與瘋狂

區塊鏈,神話背後的荒謬與瘋狂

區塊鏈,也許是當今世界最令人瘋狂的科技了。

似乎周圍所有的人都在談區塊鏈,好像不懂它就沒有未來;這個被諸多「專家大咖們」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到底有多神奇?

為什麼各路「專家大咖」的解釋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憑藉其豐富的想像力大談未來的潛在應用、而每一個應用假想基本上都沒有經得起推敲的落地可行性,要麼充滿抽象的術語、玄妙的哲學與神學理念、甚至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未來社會構想?

為什麼自2009年1月第一個創始區塊出現至今,除了比特幣外,你幾乎找不出一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應用?而比特幣,這個並認為是區塊鏈的殺手級應用或唯一一個「成功」的應用,除了幣圈世界裡那許多瘋狂的造富神話、和虛擬世界裡躲避監管的自治貨幣,其實際應用價值究竟有多少呢?

它究竟是所謂開創世界新秩序的新科技?還是一個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偽科技?還是一群無政府主義價值觀的技術極客們創造出來的一個充滿理想色彩的科技、藉此希望來搭建一個幻想中的虛擬世界裡的自治社會?還是它根本就是一個瘋狂圈錢的科技謊言與龐氏騙局?

一、烏托邦式的理想與皇帝的新衣

「通過點對點傳輸、分散式記賬存儲、加密演算法與共識機制等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實現去中心化、數據真實與不可篡改的信任機制。」

這基本上是每一本區塊鏈白皮書上的共同描述,也被公認為區塊鏈的核心價值所在。

它在現實社會中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

教授簡介

沈亦文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客座副教授

資深銀行家

供應鏈金融與產融結合專家

多家商業銀行與大型企業的金融財務顧問

1. 蘋果交易

我們不妨用以下這個場景來推演:

你打算在網上買一公斤蘋果,這個蘋果號稱是真正的有機蘋果。你和賣蘋果的人之間並不存在信任機制,因為你們是電腦兩端兩個互不認識的個體。

在傳統意義上,你可能是通過亞馬遜這樣的中心化系統來做交易,亞馬遜以一個中間人的身份搭建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機制:PayPal確保了買家會在線支付;如果貨品有問題,你可以向亞馬遜投訴;如果賣家真的以次充好或賣假貨,亞馬遜會以自身的影響力來要求賣家改正並退還貨款。

一個典型的中心化系統與制度。

區塊鏈專家告訴你說,區塊鏈可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我們並不需要像亞馬遜這樣的中心化節點,因為區塊鏈技術確保了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

聽上去很美好是嗎?問題是:

1)誰能真正確保蘋果是有機的?

是的,也許數據錄入區塊鏈後可以被確保其不被篡改,可如果蘋果的種植數據從一開始錄入就是假的,誰能核實呢?區塊鏈能離開虛擬世界,到現實生活中來核實信息嗎?

如果你依然需要現實社會中的各個中間機構來做信息確認與信用背書,那區塊鏈所倡導的去中心化與信息真實可靠的價值又體現在哪裡?

如果數據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區塊鏈那號稱完美的加密技術、激勵機制與分散式賬本體系去保護一個原本就是虛假的數據不被篡改又有什麼意義呢?

2)誰能確保買家一定會付款?

即使全世界的賬本都記錄你買了蘋果,應該付款,但你就是不付款,區塊鏈能做些什麼呢?

有專家會說,我們可以在你的數字錢包上加入一個智能合約,以確保你一定會支付。

且不說這個智能合約在現實社會裡的可行性,誰又能確保這個智能合約本身是值得信賴的?它真能到期扣約定的金額,而不是把你錢包里的錢全都扣走?

還記得The DAO事件嗎?這個曾經被認為是最可靠的以太坊智能合約,在正式運行的第一天就被一個黑客利用系統的漏洞成功從以太賬戶中竊取了5200萬美元。而像這樣的系統bug問題在區塊鏈史上將會不斷上演!

所以,你真的放心把你的錢包交給一個沒有中心化體系驗證和保障的智能合約來管理嗎?而扣完錢後,它真能確保你能收到蘋果,而且是一個真正的有機蘋果?一旦這個智能合約出了問題,導致你的權益受到侵害,你該起訴誰?機器嗎?

Code is Law(代碼即法律)?這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

供應鏈金融和投票選舉是另外兩個被公認的最適合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也是諸多區塊鏈白皮書都普遍示例的場景。我們不妨以此為例,來看看其實際應用上的局限與荒謬。

2. 供應鏈金融

與區塊鏈一樣,供應鏈也是鏈,彼此間似乎有著天然的契合度。

區塊鏈專家們希望將供應鏈上的每一筆交易都記錄在區塊鏈上,並通過分散式賬本與共識機制來確保數據的真實、可追溯與不可篡改,以此來建立供應鏈上交易對手間的信任機制,成為實現供應鏈金融最有力的保障。

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也很美好,但稍有些金融常識的人很容易發現,這樣的機制根本不能解決供應鏈金融最基礎、最根本的三個風險:

1) 誰能確保供應鏈買賣雙方貿易的真實性(欺詐風險)?

是的,也許區塊鏈里的數據很難被篡改,但區塊鏈能揮舞魔法棒神奇地確保裡面的數據準確無誤或確保輸入數據的人值得信賴嗎?

我們仍然以上面那個蘋果買賣為例。

區塊鏈專家給大家描述了一個非常美妙的場景:蘋果從種植開始,到採摘,到發貨,到進入流通市場,到送到你家,到你付款,到每一個中間環節都收到錢;每一個環節信息都被記錄在安全的區塊鏈賬本里,沒人可以篡改,而且可以全程追溯。以此為依據,我們可以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機構來充當中介,而實現去中心化的目標。

如果我告訴你,蘋果的買家和賣家是一夥的,連送貨人也是他們的關聯方,根本沒有真實的貿易,訂單是假的,送貨也是假的,甚至連蘋果也是假的(或是根本就沒有蘋果),區塊鏈能為你做些什麼呢?靠那些記賬的礦工來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嗎?確保一個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信息不被篡改有意義嗎?

在現實社會中,之所以會需要像品質檢驗檢測機構、值得信賴的商家、負責付款交易的銀行、以及各個相關政府監督機構這些必不可少的中心化機構,就是為了來約束交易參與方的行為,以確保儘可能的公平公正。

而區塊鏈專家所強調的去中心化理念除了誘人的理想主義色彩,又有多大的現實價值?

於是區塊鏈專家們說:這樣吧,我們妥協一下,我們讓那些有公信力的機構來用區塊鏈,並通過區塊鏈來共享數據。

於是聯盟鏈(對應最初的公共鏈)出現了。

由於參與方是彼此間相互認可的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他們錄入的數據應該是真實的,再加上區塊鏈的線性日誌與加密演算法所形成的可追溯與不可篡改的特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值得信賴的共享資料庫。

聽上去開始有些靠譜了,可問題是:

如果聯盟鏈的參與方都是絕對可信賴的機構,那採用一個傳統的中心化的多方參與、交叉驗證的共享資料庫就行了,為什麼要費如此周折地使用區塊鏈這樣一個低效冗餘的分散式記賬模式呢?

而這些聯盟參與機構本身不就是一個中心化機構(或者說是多中心化)嗎?如果他們集體造假呢?

2) 誰能確保賣方能按時保質保量的交付貨物(履約風險)?

如果連買賣雙方是否有真實貿易背景都無法確保,誰又能確保賣蘋果的人是否能按時保質保量地交付蘋果呢?區塊鏈並沒有魔法棒可以確保蘋果是否真的是有機種植的!

如果種蘋果的人在系統中輸入有機種植,而依然在用化肥和殺蟲劑,甚至激素,區塊鏈一定無法在真實世界裡給你帶來保障;它最多只能告訴你,最初錄入的那個關於有機的信息沒被篡改過,至於是不是有機的,請問上帝吧。

當然,更不用說,可能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蘋果,一切信息都是偽造的。

3) 誰能確保買方能準時付款(信用風險)?

這是一個更要命的問題!如果買家是個缺乏信用的無賴,誰能確保他一定會付款?

誰都知道金融的本質是風控。為此,提供交易服務的銀行要做很多的盡職調查和風控審核工作,區塊鏈能替代這一工作嗎?

區塊鏈專家堅信區塊鏈技術能重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因此將會對傳統金融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銀行這樣的中心化機構將不復存在(這曾經讓很多銀行家為此而緊張),事實真是如此嗎?

如果區塊鏈連交易背景的真實性都無法確保,它又該如何控制買家賴賬不付款的信用風險呢?

恕我眼拙,作為一個在國際商業銀行從事貿易與供應鏈金融二十多年的資深產品研發專業人員,我至今沒看到任何一個經得起推敲的、靠區塊鏈實現的、有真實意義的供應鏈金融案例。

2017年點融網和富士康旗下的金融平台富金通金服推出了一款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系統:ChainedFinance,並在多個論壇媒體場合廣為宣傳。他們號稱該系統可以有效地解決供應鏈金融領域的信任與風控問題。

如果你有一些金融基礎,並對該系統做一些了解分析的話,你不難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真正的區塊鏈應用,更談不上創新。

它充其量就是一個中心化的鏈式交易資料庫:從核心企業的採購訂單開始,一直追蹤到供應商的供應商,直到最終核心企業付款完成交易。它由核心企業(富士康)發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私有鏈;而私有鏈和一個中心化交易資料庫又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呢?

如果這個核心企業突然破產了,導致其上游供應商拿不到貨款、或是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收不回資金,這個所謂的區塊鏈系統能起到什麼作用?

如果僅僅是將該資料庫以一個分散式賬本的形式來開放共享,我們為什麼不採用一個更高效的多用戶參與、交叉驗證的傳統中心化資料庫呢?

3. 投票選舉

我們再來看一個關於投票選舉的應用場景。和供應鏈金融一樣,這也是幾乎每一本區塊鏈白皮書里都會寫的一個應用場景。

區塊鏈專家告訴你,採用區塊鏈技術的投票選舉是最可靠的,因為投票信息被保存在不屬於任何人的資料庫中、而且不可篡改;而那些政府的投票系統則很容易被不良政府操縱,無法保證你的權益。

同樣的,聽上去很美好是不是?又是一個荒謬的謊言。

且不說這樣的一個去中心化的投票系統是否會有人相信,或是在現實社會裡是否具有法律保障的合法性;誰來真正核實投票人的身份與資格?

你能確保投票人不是一個被政客或黑客盜用了身份的不合格投票人嗎?你能確保投票人沒有被恐嚇或收買嗎?

如同我之前所指出的,確保信息不被篡改與信息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區塊鏈用一個加密技術、共識機制、分散式記賬的模式最多只能確保信息不被篡改,而根本無法確保現實社會中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說得再直白些,區塊鏈只不過是一個記錄線性事務日誌的、靠極其冗餘低效的多點加密記賬模式的分散式共享資料庫,僅此而已。

我這麼說,是不是讓你覺得區塊鏈一點都不性感?

區塊鏈的專家們當然不會這麼說,因為這將失去區塊鏈的神秘感與性感,是不會有信徒與圈錢的機會的。在「專家大咖「的嘴裡,區塊鏈應該是一個顛覆性的科技,一個充滿想像力與美好前景未來的科技,他們的話語充滿了煽動性與誘惑力:

「未來All in 區塊鏈!」

「區塊鏈將重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

「銀行將被顛覆,未來每一個token都是一個銀行!」

「區塊鏈就是整個世界,它將改變一切!」

……

於是信徒狂熱地湧入,是收割韭菜的時候了。

然而你也許可以在一個時間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愚弄一個人,但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沒有經得起推敲的現實價值,區塊鏈終將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二、數字代幣的魔咒

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人稱V神)曾經說:加密+經濟激勵是中本聰的天才之舉,激勵機制是保護區塊鏈的關鍵因素,是比特幣能夠成功的關鍵。

換而言之,離開了數字代幣,區塊鏈一文不值。

他其實是一語道破天機。

於是我們有必要說一說比特幣,這個和區塊鏈與生俱來的產物,也是目前被認為是區塊鏈的殺手級應用,而且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拿的出手的數字代幣項目。

中本聰創立比特幣的本意,只是一個給記賬礦工的獎勵,通過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這一共識機制,讓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

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算力決定,投入越多,回報越多。

看似合情合理,但事實卻沒那麼簡單。

一方面,比特幣的PoW是極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預期概率是1/62^18(不到億億億億分之一),所以全體設備需要海量的窮舉運算才能決出記賬權。

目前比特幣系統的活躍用戶數約500萬人,2017年全年處理量約3000萬筆交易。據外媒Digiconomist公布的數據,支持這3000萬筆交易所消耗的電量達到了300億度,佔全球耗電量的0.13%,超過數十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

換言之,處理一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電;以中國居民電價計,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人均承擔電費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電量意味著巨大的算力配置,這與其渺小的處理功能形成了強烈反差。

另一方面,中本聰對算力的分布也做出了嚴重誤判。他本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而受限於CPU的核心個數和成本,單一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

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從GPU到礦機,再到大型礦坑,一個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統已近乎寡頭化。規模化的生產給「礦業巨頭」帶來了諸多好處:更強的電費議價能力,更高的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更低的綜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發攤銷成本。

據報道,中國目前幾乎掌控了全球比特幣區塊鏈80%的算力,這是何等的中心化、何等的諷刺!這些巨大的挖礦中心大都躲在偏遠的山區,因為那裡電費便宜;為了躲避監管,他們不得不把自己搞得神神秘秘,或是裝神弄鬼地把自己稱為大數據管理中心。一些不明就裡的地方政府還以為是引入了高科技,而給予他們更優惠的用電政策!

事實上,只要比特幣能繼續維持高價,挖礦就有利可圖。趨利之下,算力就會形成更高的集中度與中心化,而更高的集中度與中心化規模化生產又有利於降低邊際成本,這不正是現實社會中最樸素而傳統的經濟學原理嗎?

問題是,耗費了社會大量寶貴的能源,除了讓這些礦主們挖到了更多的比特幣、發了財,它又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價值呢?而如果比特幣價格暴跌到一定程度,讓挖礦無利可圖,就不會有礦工記賬,比特幣區塊鏈也就game over了。

好在比特幣有一個電子法幣不可複製的優點,那就是隱私性;直白點說,它是虛擬世界裡的無國界、無監管的通行貨幣,是一個最佳的洗錢工具。

但凡以銀行作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監管的,如果當局願意,他們可以知道你把錢給了誰,這筆交易的背景,發生的時點,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幣問世之前,絕大多數見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你只見過黑幫片里提著一大箱子現金去買毒品,絕對看不到帶著一個POS機過去的。

而比特幣的橫空出世,革新了洗錢、販毒和黑市軍火買賣。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不法分子再也不必為一箱箱現金提心弔膽,再也不必為連號的美元支付折價了。比特幣就是便攜的黃金,正如它的設計理念一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因為逃脫監管的需求將永遠存在。只要數字代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數字代幣代表的價值需要兌現的途徑。

至於很多區塊鏈「專家大咖」所宣稱的「數字代幣將最終取代現實社會中的法幣」這樣的論點,我想但凡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

且不說比特幣自帶通縮的屬性(它的總數被固定在2100萬個),一個沒有政府信用背書與國家機器保障的虛擬世界中的數字代幣,真能成為現實社會流通領域中被廣泛接受的一般等價物嗎?它的真實價值在哪裡?

在接受法幣支付時,我們默認自己得到的法幣,別人也同樣會接受,其面值在流通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折價,具有100%的流動性。而虛擬幣不受法律強制保護,它的價值和前途取決於公眾接受度。

而讓公眾接受的一個最好方法,就是一面限制發幣量、一面將幣值炒高,這背後都需要像莊家這樣的中心化節點來操縱與安排,這難道不是一個笑話嗎?

數字代幣終將只是虛擬世界裡的產物,其自身的價值毫無保障,而且很容易被操縱和利用,成為一個瘋狂的圈錢遊戲與龐氏騙局,風起雲湧的ICO就是一個明證!

「去中心化」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中心化機構的不信任。用「機器共識」來代替「制度共識」,根本上的理由是認為政府主導的貨幣發行制度無法體現公平正義。通脹、貧富不均,這些比特幣試圖解決的問題,無不指向建制。

把政府的貨幣集權「去中心化」,背後是對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質疑。所以全世界除了少數幾個失敗的國家,有哪個國家會採用區塊鏈數字貨幣來替代政府法幣呢?

離開了數字代幣,區塊鏈將一文不值;無論鏈圈怎麼設計,最終都將圖窮「幣」見,這是數字代幣的魔咒、也是區塊鏈的宿命。

而無論數字代幣的價格被炒得多高,離開了現實社會裡的應用價值,任何數字代幣最終都將一文不值(當然,除了躲避監管的洗錢價值),那時的區塊鏈又將價值多少呢?

三、去中心化or 中心化,這是個問題!

去中心化是否真的可行?

區塊鏈要求用戶採用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儲存公共賬本,其邏輯很奇葩:他們認為中心賬本的管理者會作假,故賬本的存儲必須公共化。

我們姑且先把去中心化的低效放在一邊。如我在前文所述,區塊鏈除了保障錄入信息的不可篡改,根本無法確保信息從一開始錄入的真實性,更無法保障交易過程中買家的信用風險與賣家的履約風險。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區塊鏈專家們引入了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以聯盟鏈的形式來共同參與交易並記賬。

難道這些機構不是中心化的機構嗎?難道他們不會集體作假?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目前絕大部分號稱前景遠大的區塊鏈應用,完全是基於「真實,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這些應用的人並不理解區塊鏈技術本身,他們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實性」為痛點的應用場景而已,而此類場景當然是無處不在的。

然而,最後所有人都會發現,即便克服了低效冗餘安全性等眾多難題,想像中的區塊鏈需求依舊不會出現。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經濟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運行成本會被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都不是共享和奉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且不講礦機之類的硬體投資,僅是電費一項,活躍用戶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幣。

如果區塊鏈應用不產生切實的個體收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便勉強參與了,其可靠性亦會存疑。所以,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是脫離不了激勵機制的。沒有激勵機制,抑或數字代幣一文不值,那就不會有人提供算力,就不會有人提供存儲空間,就不會有人傳教佈道。

這也是為什麼V神會說,離開了數字代幣,區塊鏈將一文不值。比特幣本身就是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的真正價值所在,理念和技術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我們再來看一看一個沒有數字代幣的區塊鏈系統,傳統銀行世界裡的區塊鏈聯盟:R3 CEV。

R3 CEV於2015年由傳統金融體系里的9家創始機構成立,是圈裡公認的正規軍,有著極其令人信服的專業背景與銀行正統血脈,目前已50家國際大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加入:Barcaley、UBS、JPM、GS、Citi、BNYML、大都會人壽、平安銀行、招商銀行、香港友邦、微軟、IBM,等等;擁有數十億美金的巨額研發資金,在經過數年的潛心研發後,推出了其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平台系統:Corda。

當你仔細研究之後不難發現,與比特幣區塊鏈截然不同,Corda優化了共識機制、取消了數字代幣的激勵機制、以聯盟鏈(也就是多中心化的形式)來搭建一個分散式共享賬本,只傳播經過認證的交易記錄(私有鏈、聯盟許可鏈),並向監管機構提供「監管觀察員節點」,以便通過節點監控系統運作。

這是區塊鏈嗎?

R3首席技術官Richard Brown說得很直白:「Corda是一個分散式賬本平台,而不是一個傳統的區塊鏈平台,我們只是從區塊鏈技術中得到啟發。」

而R3執行董事CharleyCooper說的更加直截了當:「我們非常明確我們不想顛覆現有體系;我們希望運用這項技術來提升市場整體的效率。」

無論我們是否將R3的設計稱之為區塊鏈還是共享的分散式賬本,這僅是一種新的數據記錄方式而已,而且並非是一個最優化的數據記錄方式,更遑論它是否具有顛覆現代金融經濟體系與社會體制的能力了。

在我看來,一個中心化的、多個交易對手共同參與、交叉驗證、共享賬本的傳統互聯網資料庫,遠比一個區塊鏈資料庫要來得高效,而前者在這個世界上早已經存在了20多年了。

去中心化意味著低效率,因為一盤散沙的個體是熵值最高的,而高熵值意味著無能。

人類從非中心化走向中心化,是進化的產物,是追求高效率的結果。犧牲效率來追求一個完全可以被質疑的可靠性與公平性,現在為了解決區塊鏈在速度與存儲等方面的低效,又引入各種變相的中心化機制,不能不說是一個悖論,一個死循環!

結束語

我的一位區塊鏈圈裡的技術大拿朋友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千辛萬苦終於落地了一個應用;但突然發現,其實很多的傳統技術都能實現同樣的應用,甚至更加高效快捷。於是他不由得懷疑自己是否在為區塊鏈而區塊鏈。

我忍不住提醒他,這樣的問題在科技界經常發生。為科技而科技,最終都忘記了現實中生活中的真實需求與真實價值。

發心錯了,什麼都錯了。

科學的本質在於懷疑,只有宗教的本質才是相信。區塊鏈,作為一個尚處於早期階段的科技,充滿了值得推敲的問題與悖論,卻在當天讓很多人無視問題所在而盲目淪為信徒,甚至為之而狂熱,這還是科學嗎?

市場上那些區塊鏈的「專家大師」所講述的信仰、理念、理想、甚至哲學與神學,以及幣圈裡各種勵志的空氣幣造富神話,都無視其對實體經濟、現實社會的任何價值,其背後的動機,恐怕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其本質吧。

而至於那些沒有專業背景與實操經驗的教授學者也摻和其中,捕捉熱點,暢談未來與展望,則未免失去了學術應有的嚴謹而貽笑大方。

萬向區塊鏈的創始人肖風曾經說:區塊鏈是由一群強烈的無政府主義價值觀的技術極客們創造出來的,技術極客們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在網路空間虛擬社會裡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

如果是這樣,我們還是讓區塊鏈繼續存在於極客的虛擬世界裡吧。

任何經不起現實社會價值檢驗的偽科技,終將煙消雲散,化為烏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的精彩文章:

讀完MBA,她的人生軌跡完全變了
亞洲,正版與假貨的此消彼長

TAG: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