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門頭溝靈水舉人村:一個文曲星眷顧的地方
靈水村與爨底下村相距不遠,我們利用一天時間轉了兩個村子。爨底下村因為受到旅遊業的關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而門頭溝眾多的古村,仍然保持著寧靜、原生態的本色,靈水,是這眾多古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的第一季第一站外景地選取的是靈水村,通過電視讓觀眾迅速知道了這個門頭溝大山裡的村莊。靈水村三面環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如果站在村南的山坡上觀望,整個村落好似龜形。龜是四靈之一,名玄武,主管北方的靈物。極像玄武(龜)之形的靈水村,南樓是烏龜的頭,北廟是烏龜的尾,村西的龍王廟、靈泉寺,村東的馬王廟、文昌閣是烏龜的四條腿,村內三條東西走向的街道與南北走向的小衚衕構成了分明的龜紋,龜紋之間就是一座座四合院。有人說,靈水村的村名中「靈」字就由村落整體布局而來。
從村口向里走,首先看到一座大影壁,上面是著名書法家楊再春先生書寫的五個大字:靈水舉人村。走在村裡,感覺這裡的一磚一瓦似乎都在訴說著那年代久遠的故事。村裡的多處舉人院,五進或三進,建有門樓、影壁、高台階、大板門。牆壁磨磚對縫,牆體厚實,磚雕簡潔而講究,花飾粗獷中含秀美,頗具「鄉村士大夫」的風範和情懷,是靈水村不可或缺的一景。靈水村的四合院主要由正房、倒座房和左右廂房組成,裡面是一個口字形的中心庭院。遺憾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多次放火燒村,許多古民居被燒毀。現存162套四合院中,有明代宅院6處,房屋22間,清代宅院約120餘間。現今,隨著「舉人村」熱度漸增,村裡的很多房屋被村民們改成了客棧,供遊客住宿。
舉人村可不是浪得虛名,明清兩朝村裡真的出過22位舉人、2位進士、10多位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監生。在民國初年,還有6人考上了燕京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深山裡的小村莊,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與靈水村尊師重教、讀書上進的風氣是分不開的。自大明永樂八年(1375年)村中即有社學和私塾。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家中守孝的甲午科(光緒二十一年)舉人劉增廣(歷任山西左雲縣、靜樂縣知縣,吉州知州,候補知府)倡導在木城澗玉皇廟建立新式學堂,為北京地區最早的新式學堂,實為難得。八年後靈水村的新式學堂建成。正是這種對文化的認同,得到了文曲星一次次的眷顧,構成了千年傳承的文脈,賦予了靈水村儒雅、質樸、恬靜、深邃的氣質。走出靈水村,回望村口大影壁「靈水舉人村」嚴謹端莊的五個大字,在陽光照耀下栩栩生輝。這個門頭溝大山深處的山村,它那閑適的農家生活,它那古拙的民居建築,它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都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那深藏在人們心中,深藏在人們骨子裡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永遠的根。
TAG:心中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