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怎樣才能寫出獨特的行書?

怎樣才能寫出獨特的行書?

免費閱讀更多書法文章

歡迎分享

關注後點擊「見面禮」領書法資料

真正意義上的行書創作,是綜合運用作者已經掌握的技法、技能、學養和見識進行獨立的、富有個性的運思和筆墨表現的藝術勞動,它不同於集字式的創作,因為,集字創作畢竟有法帖的依傍,作者進行的是加工、整理工作,所完成的作品,在面貌上以酷似所集字帖的風格為最高準則、而行書創作強調獨立性、個性化,提倡直抒胸臆,並以完成具有自家風貌的作品為鵠的,下面列舉名家行書創作的例子,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黃庭堅

在歷史上,有父子齊名的書法家,也有師生齊名的書法家。前者如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歐陽通,米芾、米友仁;後者如張旭、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這齊名的理由並非書風相似,亦步亦趨,恰恰相反,而是子(生)承父(師)藝,獨闢蹊徑。黃庭堅便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師從蘇東坡,學習的不是蘇東坡書法的形,而是蘇東坡的書法精神和書法觀念。他極力贊同蘇東坡的「尚意」主張,提倡創新,努力「變法」,他鑽研《瘞鶴銘》,大膽地把《瘞鶴銘》中"放射"的結構特徵加以吸納,形成了中官收斂,四周極度開張的造型特色,與蘇東坡結字形狀偏扁的風格拉開了距離。

王鐸

王鐸學古但不泥古,他「一日臨書,一日應請索」,把臨摹和創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後人創造了學習書法的新模式。在書法學習中,有這樣一種情況的確存在,就是臨摹歸臨摹,創作歸創作,臨摹和創作是兩張難以黏合在一起的「」皮。我們以為,臨摹著力培養書家高度的控筆能力和造型能力,創作借書法這個載體來抒發作者的情感,在臨摹和創作交叉進行的過程中,通過臨摹,不斷地體會古典的情調和精神,使自己逐步地悟到書法的妙理。通過創作,可以盡情地表達書家的不同想法,包括對所學字帖的取捨、生活的感受、人生的體驗和對於靈感的捕捉。臨摹的目的是創作,創作的前提是臨摹。王鐸把臨摹和創作結合起來,交叉進行的方法,無疑值得我們效仿。

何紹基

何紹基在行書藝術上的成功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他對已臨摹過的字帖進行了合理的取捨和糅合。他曾在顏真卿的《爭坐位帖》上下過很深的功夫,然後又悉心學習篆隸,化解篆隸。他取顏書的寬博、內緊外松和正面示人,取篆書的生拙、圓勁,隸書的壓低重心、舒展撇捺,從而將篆隸與顏體行書進行有機的嫁接,成就了讓人一看便可辨別的「何體」。第二個因素是,他精研歷代執筆方法,在「撥鐙法」的基礎上,創造了「回腕法」。「回腕法」原本有違於人手的生理構造,每次書寫都會大汗淋漓。但何紹基卻表現出異常的堅定,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他的別具風格的書風的形成,不能不說和他特有的執筆法分不開。第三個因素是,他選用長鋒羊毫。長鋒羊毫吸墨多,一筆下去能書寫多字。所以,飽蘸濃墨的首字必定是漲墨,而在筆干墨盡時的書寫效果又是枯筆連連,飛白不斷。這樣,通篇在墨色上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書法的發展和演變,器具的作用不可低估。

康有為

作為政治家,康有為力主改革。因而,他的政治主張和想法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他的書法觀和書法創作實踐。他身處清末,那時,館閣體書法盛行,書壇靡弱,帖學一系被異化到令人擔憂的地步。此時,也正是大量的文物古迹被發掘的時期。如何重視古代非帖學系統的遺產,以碑的粗獷、雄強、氣勢來拯救書壇的一蹶不振就成為有遠見書法家的明智選擇。

康有為自然成為書法家隊伍中的佼佼者,他尊碑貶帖,極力鼓吹碑的高明、碑的藝術價值,並以《廣藝舟雙楫》的理論著述在書壇引起轟動。不僅如此,他以自己成系統的理論主張指導自己的書法實踐,卓然成一家體系,開創出碑體行書的新境地。

書法家的成就最終是以作品來說服人的,但潛藏在書法作品背後的卻是書法家的思想和觀念。在中國書法史上,書法理論往往表現為創作隨筆,雖三言兩語,卻切中要旨。像康有為這樣,書法理論有一定的規模和系統,書法實踐與書法理論又緊密呼應,形成互動的書法家,在書法史上不是太多。康有為先生的例子告訴我們,書法創作需要學問,需要思考力的支撐。

- END -

圖文來源簽約作家或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可以在下面留言說出自己的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 的精彩文章:

范曾為烈士題了字,卻招了罵!
世界上最短的妙文,讚不絕口!

TAG:耘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