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種1800萬棵樹,青海土皇帝馬步芳熱衷植樹背後有何企圖
這兩天朋友因楊絮過敏和筆者聊起了植樹的問題,歷史上喜歡種樹的名人不在少數,最著名的當屬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種下的「左公柳」。很多人不知道近代西北種樹最多的人並不是左宗棠,而是臭名昭著的軍閥馬步芳。
在很多人潛意識中,軍閥都是大老粗,只會為禍鄉里。實際上橫徵暴斂的都是小軍閥,大軍閥都靠發行貨幣撈錢,然而發展工業撈更多的錢,最後美其名曰打造一個「模範省」,比如說山西、廣西和東北。
馬步芳明白得很青海搞工業沒前途,唯有在土地上下功夫。早在1929年,他就規定麾下第九師官兵每人每年至少種5棵樹。
1938年,馬步芳出任青海省政府主席,成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青海王」後,他種樹的熱情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軍閥做事不講道理,但好在效率高。他說植樹造林是全省百姓的義務就沒人敢反對。他用徵稅的方式將指標層層下放,責任明確到保甲長,一戶完不成多戶連坐。
用攤派的方式種樹,效果是相當明顯。《大公報》著名記者范長江說:
「西寧城附近由馬步芳軍隊所種的樹,確是不少。四五年後,西寧四周,必能成茂盛的柳林。」
重慶大學校長張洪元也說道:
「青海最重要的成就是植樹造林,樹栽在甘青交界與西寧之間的公路兩側。如果整個西北地區都像青海那樣,不出10年,西北就會是一片綠色。」
馬步芳雖以流氓手段強制種樹,但他不使蠻力。《青海省政府建設廳擬具二十八年度造林計劃》和《青海省各縣植樹暫行辦法》將在哪裡種,如何種都調查得清清楚楚。
馬步芳及其父親馬麒統治青海長達40年之久,青海早就被他們視為「責任田」,改善環境固然是馬步芳種樹的出發點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錢」。
由於氣候的原因,西北的軍費歷來需要內地「協餉」,這也是為什麼馬家軍諸將在西北驕橫跋扈,但卻一直對中央唯唯諾諾的原因。
張大帥在東北以大豆做儲備,靠發行奉票養出了號稱全國最精銳的東北軍。馬步芳為了買更多的槍、養更多的部隊,就把注意打到了木材上。
青海大部分地區是高寒氣候,百姓沒有種樹的意識和傳統。為了說服手下人,他在發布「六大中心工作」時算了一筆賬。按每棵樹三塊錢計算,如果種上300萬棵,十年後「則我窮苦之青海,已有一千萬元之花息,此非天下之大利呼?」
植樹造林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權利和金錢的刺激下,馬步芳卻把好事變成了青海百姓的沉重負擔。1938年時,每年指標只有幾十萬棵,部隊種一種,百姓分攤點,還能算得上「利國利民」。
隨著軍閥爭鬥不斷加劇,馬步芳開始變得急於求成,每年攤派下的指標都成倍增長。到了1948年,他竟然下達了1800萬棵樹的任務,每位小學生都被分了15棵,種不完的由家長代勞。
百姓們不僅要自掏腰包買樹苗,為了保證存活率,樹種上後還要花20多天澆水施肥。如此一來,春耕就被嚴重耽誤了,老百姓也是有苦不能言。
在馬步芳看來,一個樹就是一桿槍。為防止百姓破壞他的林地,還放出話來:「誰砍樹的頭,我就砍誰的頭!」因此老百姓又戲稱馬步芳的林地為「砍頭林」。
※為國家收復百萬公里疆土的飛將軍,功勞遠在李廣之上卻被世人遺忘
※一戰痛失十餘大將,左宗棠遭受重創卻成就了西北馬家軍的飛黃騰達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