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代至解放前原臨清的行政區劃

唐代至解放前原臨清的行政區劃

唐以前,臨清區劃無記載和實物考證。

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載:「臨清舊五鄉,今六鄉」。唐、五代時期,臨清五鄉皆屬何名,史書無記載。近年域內出土幾方墓志銘可證四鄉。2006年「堂檯子東南古墓群」出土「王府君墓志銘」記(後唐)「長興三年(931年)辛卯正月五日殗歿於魏府天雄軍興唐府臨清縣善〇〇清化鄉……於東南三里有祖塋」。則證五代時的長興三年今倉上為清化鄉無疑。2010年出土於今竇庄村西的《孟府君墓志銘》記「孟府君於大中二年(848年)六月廿日終於惠政鄉之庄舍……大中三年(849年)正月十八日遷善政鄉宗固村」(祖塋)葬之。則證在今竇庄一帶有相鄰的惠政、善政兩鄉無疑。按今地域劃分,善政鄉當治今老官寨鎮一帶;惠政鄉當治今臨西鎮一帶。除上述三鄉外,2006年6月出土於今郝村東臨威渠中的《唐故彭城劉府君墓志銘》記「以大中十年(856年)正月五日合袱於臨清西北〇〇鄉毛伯固之平原禮」句,其中〇〇鄉二字嚴重損毀,否則,或又可證唐代一鄉之名稱。2015年出土於今尖冢南衛運河中的《唐故潘府君墓志銘》,記潘府君為「白水鄉山才村人」可證今尖冢當為唐代之白水鄉治;今館陶縣山才村當為唐臨清縣白水鄉山才村。

再據民國年間出土於今臨清城南三里庄的《大唐劉處士安定梁氏墓銘並序》記載,劉處士和梁氏以大中三年(849年)葬於「永濟縣貝丘鄉南蘇〇村」,可證在今臨清市南唐代有貝丘鄉。上述兩個鄉名雖都是唐永濟縣的鄉名,但都與唐臨清有著密切的關係。

據考古調查認定,今修老官寨村南也應為唐代一個重要的鄉(鎮)治所,鄉屬何名,不得而知。

宋代領六鄉不可知。

元、明、清時期以邑領鄉,以鄉領里。元代,臨清設會通、敬禮、彰信、明德四鄉。

明代仍依元代舊名,設四鄉,每鄉轄十里。唯敬禮鄉多一里。

清代依舊名仍置四鄉,下轄41里。乾隆十五年(1750年)會通鄉轄十里148村,二、三、四里在衛河東,五、六里在今威縣境內,七、八、九、十里自土城西門外曲折而西北;敬禮鄉轄十一里113村,在臨清城正西,自東而西排序;彰信鄉轄十里98村,在城西偏南,前九里在衛河北,惟彰十里夾衛河南、北;明德鄉轄十里143村,東路在臨清城南自西而東,西路在臨清城西北衛河之西。

民國初期,臨清縣劃分為城區、會通、公務、衛生、友助、彰信、尚德、敬禮、中和、清江十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奉山東省政府民政廳令,劃區編村,改為第一至十區名稱,以衛河為界,河東為一至四區,河西為五至九區,十區桑園鎮孤懸於今威縣境內。五至九區與今臨西縣域相同。

第五區 在臨清城北迤西,東際衛河,北界清河縣,南及西鄰六區,轄四路一里70村,區公所十二里庄(今大十二里)。西北路:大十二里庄、范八里庄、李園、楊庄、於庄、雲馮、前馮、後馮、周馬庄、牛庄、半壁店、簡庄、張庄、常庄、東楊庄;正北路:棗園、高庄、孟庄、張七庄、王江、陳窯、劉庄、周庄、琉璃廟、賀庄、鄭庄、王園、五龍宮、三里庄;正西路:孫槐庄、胡庄、付庄、高窪、鄭樓、夏庄、寧庄、蔣庄、小劉庄;西南路:西李庄、東李庄、范庄、葦子園、馬龍庄、東袁庄、西袁庄、西楊庄、水波、王趙莊。會七里:十八里堡、姜庄、馬庄、扈十二里、鍾庄、汪庄、初庄、柏庄、方庄、項莊、孟五里庄、朱庄、崗樓、常園、大米庄、黃庄、花園庄、邢庄、齊店。

第六區 位於臨清城西偏北,五區之南,東自洪官營起,西至司寨村西曲周界止,轄五里57村。區公所張老官寨。會八里:張老官寨、常老官寨、楊樓、倪庄、杜窪、胡小庄、姚庄、鄭灣、尹戶庄。會九里:呂寨、陸村、西夏庄、梁村、河西崗、曹村、小東村、高庄、老君張、常庄、馬庄、後張八庄、前張八庄、趙疃、黑庄、千戶庄、洪官營。敬一里:曲庄、白庄、仁義莊、田莊、小閆庄、大閆庄、王菜瓜庄、胡庄、竇庄、黑庄、陳辛庄、藺庄、馬店。會十里:馬庄、衛羅庵、前堤口、後堤口、小堤口、王鐸寺、大廟、三教堂、孟村、於樓、郭村。敬二里:百戶寨、郝村、司寨、田莊、楊集、楊圈、石佛寺。

第七區 位於臨清城西偏南,沿衛河北岸,東自胡家灣及土城根起,西至馬劉庄,西南至李圈止,轄四里及彰十里衛河北岸三村,共53村。區公所駐台庄。彰六里:台庄、李樓、小營、大營、小黃庄、大黃庄、傅庄、江庄、孟庄、 大尚庄、小尚庄、黎博寨、曹村。敬六里:大張庄、小張庄、孫庄、來店、大紀庄、小紀庄、馬劉庄、肖庄、小劉庄、大劉庄、花牛張庄、老軍營、鄭庄。敬五里:單屯、八里庄、五里庄、三里庄、小教場、相庄、段庄、史廠、三岔河、瓜場、小屯、時庄。彰五里:胡家灣、劉口、溫涼社、王寨、趙村、馬村、江村、吳村、丁村、張庄、常屯。彰十里:常圈、趙圈、李圈。

第八區 位於臨清城西偏南,東界七區,北臨九區,西界曲周縣,南聯館陶縣,轄六里56村,區公所駐東來寨。彰九里:東來寨、西來寨、林麻寨、王莊、指揮墓、黨爾寨、楊庄、李庄、林庄、小牌子。彰八里:東郭七寨、西郭七寨、曲庄、賀伍庄、崗上、果子園(今屬館陶縣)、姚爾庄、杏園、柴庄、車庄、洪灘頭。彰二里:搖鞍鎮、西大屯、王白地、秦白地、常白地、張白地、趙白地、范庄、張堂、劉庄、羅庄、小老官寨。彰三里:大老官寨、何老官寨、修老官寨、修棗科、周庄、萬庄、何寺、史庄、徐屯、趙樊村。彰四里:郝庄、大牌子、龍潭、蔡辛庄、大張堤、小張堤、喬屯。彰七里:東尖冢、西尖冢、楊黃營、張黃營、初圈、盧庄、商庄、趙莊。

第九區 位於臨清城正西,南界八區,東界七區,東北界六區,西及西北界曲周(今邱縣)縣,轄八里66村。區公所下堡寺。敬九里:下堡寺、李六寨、張三寨、西倪庄、馬鳴堂、小馬鳴堂。敬八里:馬庄、海爾寨、徐樊村、王廟、侯寨、林溝、史窪、王路寨、高村、潘村。敬七里:倉集鎮、陳庄、苟庄、龍旺村、童村、陳林。敬三里:蔡辛庄、姚樓、賈村、小爐村、指揮屯、段村、張柳寨、太平庄。敬四里:馬蘭村、竇庄、杏園、萬戶庄、西王莊、留善堌。敬十里:東王莊、胡庄、高爾庄、肖大寨、丁庄、庄科、韓樓、周樓、東倪庄。敬十一里:李紫堌、趙紫堌、彭紫堌、閻紫堌、修紫堌、郭紫堌、肖紫堌、宋紫堌、刁庄、三聖廟、侯庄、孫樓。彰一里:任頗廟、李頗廟、楊頗廟、王頗廟、馬爾寨、胡官莊、窯子村、榆林、務頭村。

(以上資料五區缺3村,七區缺1村,八區多2村,余無誤。)

1939年2月3日,日軍第三次襲占臨清城,臨清縣抗日民主政權為便於開展抗日工作,將臨清縣衛河以西區域劃分五個區,即以大十二里為中心的五區,以呂寨為中心的六區,以黎博寨為中心的七區,以林庄、車庄、搖鞍鎮為中心的八區,以下堡寺為中心的九區。此外,另轄桑園鎮為中心的地處今威縣境內的第十區。

1940年,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又將衛河西的五個區調整為八個區。即以大十二里為中心的五區,以馬龍庄為中心的六區,以黎博寨為中心的七區,以呂寨為中心的八區,以王鐸寺為中心的九區,以張堤為中心的十區,以搖鞍鎮為中心的十一區,以下堡寺為中心的十二區。

1942年10月,經共產黨冀南四專署批准,將原屬臨清縣五、六、八區劃歸宏毅縣,在剩餘的七、九、十、十一、十二5個區的基礎上增設新八區(館陶縣的衛僧寨為心)。即成七區(台庄)、八區(衛僧寨)、九區(倉上)、十區(尖冢)、十一區(搖鞍鎮)、十二區(下堡寺)。

1945年8月31日,臨清縣城解放,是年11月2日,根據冀南行署決定,撤銷宏毅縣,所轄均歸舊屬。是年,臨清設9個區,其中,衛河西設六個區。即五區(十二里)、六區(呂寨)、七區(王鐸寺)、八區(下堡寺)、九區(倉上)、十區(台庄)。

1946年3月,撤銷衛河西的臨清縣和衛河東的衛東縣,恢復原臨清縣的建制,時轄9個區,二區(朱庄)、三區(大辛庄)、四區(什坊院)、五區(大十二里)、六區(呂寨)、七區(台庄)、八區(下堡寺)、九區(倉上)、十區(張堤)。其中二、三、四區在今山東臨清(城區為一區)。

來源:臨西縣歷史文社

楊遵義,1946年生,臨西縣楊庄村人,邢台師範學校畢業。1964年參加工作,初從教,後任臨西縣農村工作部部長等職。2007年退休,退休後從事臨西縣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為河北省農經學會會員,河北省金石協會會員,邢台市收藏協會會員,臨西縣經濟團體聯合會副會長,臨西縣書畫協會理事等,著作有《清淵尋古錄》、《榆陽古城》、《萬和庄的傳說故事》、《萬和三聖》、《臨西古今人物》(副主編)、《法通圓夢萬通寺》、《泥土集》、《秋韻集》等。

臨清市新媒體協會旗下平台廣告合作加:lqh201699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清新鮮事 的精彩文章:

臨清古城出土珍貴文物一覽
一位臨清老兵:前線上接到母親病逝電報……依然投入戰鬥……

TAG:臨清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