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最能打|大象公會
在互聯網上,為什麼東北人往往被認為最有「戰鬥力」?當東北人和海南人、廣西人發生衝突時,誰才算得上「戰鬥民族」?
文|黃章晉 鮑君恩
在中國地圖炮中,流傳最廣的是各地戰鬥力排行,雖然版本不同,但整體結論卻驚人的一致,即戰鬥力基本是由北往南逐次遞減,食物鏈最頂端的是東北人,最底層的則是上海人——當然,有的版本非常政治正確地把台灣也加了進來,而台灣人的戰鬥值是負分。
這大概是中國人最普遍的地域刻板印象,它甚至很隱蔽地體現在春晚之類的主流話語中。問題是,如果中國真有地域性的戰鬥力差別,這種說法靠譜嗎?
愛打架=戰鬥力?
幾乎所有地圖炮在描述各地戰鬥力時,都以爭端進入拳腳狀態的時間長短作為判斷標準。進入動手狀態越快,則得分越高,啟動越慢,則得分越低,上海人得零分,是因為上海人發生爭端,幾乎永遠處於口角模式。
這顯然是把是否足夠缺文明少教養當成是否有戰鬥力。
如果以此作為戰鬥力強弱的標準,那麼,有戰鬥民族之稱的俄羅斯人,放在中國的戰鬥力排行榜上,大概只能排在上海人之後,因為他們甚至很難像上海人那樣為一點小事就會發生口舌爭端,大街上碰到不爽的事,俄羅斯人通常表現出的溫和不會比台灣香港人更差。
所以,這類地圖炮完全是在偷換概念。像「你瞅啥?瞅你咋地?老子削你……」這種被網路誇大的肢體衝突模式,即使是事實,它也僅僅說明東北人更愛打架,完全不等於戰鬥力強。
▍
遼寧球場上的加油標語
至於上海人不願動手,並不意味他們戰鬥力弱,僅僅是因為他們是最不願以肢體衝突解決爭端的人群而已——整體上,上海及周邊吳語區,是中國表現最溫和的地區——他們溫和的整體形象甚至被放大變成整個南方人。
原因或許很簡單,吳語區長期是中國最富庶且文教最發達之地,深厚的傳統禮教和發達的商業文化,都會強烈抑制逞強好鬥之風,養成爭端時尋求第三方仲裁評判的觀念,哪怕只是爭取圍觀者的支持。
另外,傳統社會色彩更濃厚的地區通常會比商業文化濃厚的地區有更強烈的榮譽文化。格拉德維爾就在《異類》中談到,美國南方就比北方有更強烈的榮譽觀念,他們更容易感覺被侵犯被激怒,網上對東北人易怒性格的誇張描述,同樣適合描述美國南方人。
▍
保加利亞藝術家 Yanko Tsvetkov 繪製的美國偏見地圖
而上海人不願意肢體衝突,還在於它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城市,也是中國政府管理能力最強、效率最高的城市(見大象公會《上海為什麼缺少創業家》),這本身就意味著獲得公平仲裁的可能性更高,而暴力行為則要承擔極高代價。
我們很容易觀察到,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居民,陌生人發生口角,越是傾向於以各自講理方式爭取圍觀人群的同情支持,而小城鎮或農村居民,則更傾向於展現其即興講述對方醜惡家族史的天賦。
網上流傳的各地戰鬥力排名不靠譜,但中國各地的平均「戰鬥力」其實是可以比較。
判斷兩個人誰能打很容易,通常看一下塊頭就知道輸贏——除相撲外,拳擊、摔跤、跆拳道、柔道等格鬥類比賽都要以體重分級,重量級以下,基本每兩三公斤就要劃分一個量級。
▍
職業拳擊級別一覽表
今天並沒有可靠的全國各地身高體重統計數據以簡單推算戰鬥力排名。不過,北方人體格上優於南方人無需置疑,19 世紀德國生物學家卡爾·伯格曼曾總結出這樣的一個規律:同一物種,越是寒冷地區則個體體積越大,因為體積越大越利於保溫——體積隨外形尺寸的立方比增加,而表面積只是平方比增加。
從塊頭上來說,東北人戰鬥力居於中國最強,大致不錯,但上海人排位肯定不低,因為在收入差距極大、大部分人剛解決溫飽沒多久的中國,營養水平對身高的影響極大,而上海是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他們最不缺營養。
不過,今天中國普遍認為東北人戰鬥力最強,僅僅是因為東北人塊頭較大,並且相對更喜歡動手嗎?
顯然並不如此。東北人在全中國留下的「戰鬥民族」印象,其實很大程度上來自東北人在中國大部分地方留下的赫赫武功。羅永浩曾經說過:長江以北的大案要案幾乎都是我們東北人乾的。中國北方的暴力犯罪案件,尤其是團伙犯罪,東北人的確表現搶眼。
▍
喬四,哈爾濱市人,80 年代末哈爾濱乃至黑龍江勢力最龐大的黑社會性質集團首領之一
東北多出暴力團伙,通常被解釋為「民風彪悍」,而且邏輯上也頗能自洽:今天的東北社會,形成於近世的大規模自發移民,它相對於官方組織的有序移民,更容易形成類似叢林法則的民風,誰的拳頭硬,誰就能圈佔更多資源。
但逞強好鬥並不一定意味著暴力團伙的活動幾乎遍布全國,而且我們後面將要談到,無論是逞強好鬥,還是喜歡抱團一致對外,東北人在中國遠遠算不上突出。
東北社會明顯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社會結構特徵,或許才是讓全中國都認為「東北人都是黑社會」的最重要原因。
牢固的信任和默契,是暴力團伙最重要的組織紐帶,通常,暴力團伙的核心成員的情感紐帶,不是來自血緣關係,就是自小長大培養起來的信任。如果從小共同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社會組織中,很容易形成牢固的情感。
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型廠礦企業,是個封閉而完備的社會,廠礦子弟們從幼兒園起就長期生活在一個共同空間,他們不但有最深切的共同記憶,而且會形成強烈的內聚力,內地孤島般的三線企業就更明顯。
如果是年齡結構極為整齊劃一的廠礦企業——職工們幾乎都是同代人,子女們也是同代人,相對年齡構成是連續分布的社會,這種環境長大的人會有更強烈的共同體意識。荷爾蒙噴發的年齡,廠礦子弟面對外部世界更容易抱團,如果他們成年時未能順利進入社會,就極易滋生暴力團伙。
東北是中國大型廠礦企業最集中的地區,很不幸的是,1980 年代進入就業年齡的人,很容易變成待業青年,1990 年代進入就業年齡的人更不幸,遇到國企改制下崗潮。東北高度單一的經濟體系,使這些剩餘勞動力只能離開東北尋找機會。
▍
紀錄片《鐵西區》反映了廠礦密集的東北地區在大規模國企改制之後,工人的辛酸與無奈
東北大概是中國人口流動最特殊的地區,其他地區是農村人口外流,東北則是城鎮人口大量外流,這些人天然不會像內地的農民工一樣願意接受沿海工廠打工,或大城市工地扛水泥的工作。
其實,內地三線企業或被農村包圍的廠礦企業的子弟,比周圍的同齡人更抱團更好鬥,這個特徵或許來得比東北更為強烈,但他們不像東北人,會被外地人輕易從口音、習俗等特徵識別出來,並貼上地域標籤。
台灣或許是一個最好的參照。今天台灣著名的黑社會組織,幾乎全部都是眷村長大的,而台灣眷村的社會形態幾乎是大陸廠礦企業的翻版——中國的部隊大院之所以不像眷村成為孕育黑社會的土壤,多少是因為這裡的年輕人要比後者有更優越的發展機會。
東北人彪悍嗎?
經過大規模國企改制的東北,今天的社會結構,早已不是盛產暴力團伙的溫床,雖然中國人的心目中,東北人依然是戰鬥民族,實際上城裡年輕一代完全是溫和的一代人——東北是中國生育率最低的地區,獨生子女的東北人與傳說中的東北人是兩種不同的人類。
至於農村的東北人,他們雖然愛吹牛,甚至為不辜負外地人的仰慕,偶爾會做食肉動物狀,但實際上他們可以被認為從來就是中國最老實聽話的農民。
如果我們搜索「群體性事件」「械鬥」等類似關鍵詞,會發現傳說中民風彪悍的東北,幾乎找不到幾場有規模的群毆械鬥,佔滿整個屏幕的,卻是在打架排行榜中處於食物鏈底端的華南地區。
如下新聞事件,在東北是難以想像的:
2009 年的海南東方 3.23 事件,因為對一起學生打架事件的處理結果不滿,當地兩個村的村民一天之內打砸燒毀了鎮政府和派出所。事件發生後,市政府立即派遣一百二十餘人組成四個工作組,深入村戶做群眾思想教育工作。但第二天這兩個村就爆發了千餘人的大規模械鬥,直到警方出動了同等人數的公安、武警才使群眾紛紛表示情緒穩定。
東方市的領導還算幸運,因為他們碰到的不是廣東汕頭蓮塘片區的村民。2014 年 7 月,蓮塘的幾個賭徒被民警抓獲,為了逼派出所放人,村民們不僅圍攻打砸派出所,而且還在兩個月後攻陷了市委,大肆毆打工作人員。更誇張的是,他們還曾經挾持值班民警遊街 13 個小時,並放出話要燒死民警。
▍
汕頭民眾衝擊市委辦公大樓
中國社科院法學院研究所發布的《2014 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印證了南方人的實力:2000 年至 2013 年全國百人以上的群體事件中,華南地區占 36.6%,其中廣東省更是以 267 起、佔總數 30.7% 拔得頭籌。與之相比,東北三省加在一起只有 27 起,是廣東的十分之一。
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在各種戰鬥力排名中墊底的廣東、福建、甚至浙江南部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並且數百年來一直就是。
華南人民為什麼這麼強?
宗族的力量
與華南農村的轟轟烈烈相比,北方農村則顯得平靜得多,因為他們缺乏強大的戰鬥傳統文化——宗族械鬥。
宗族械鬥早在明朝就已出現,到了清朝,福建漳泉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成為頻繁械鬥的戰場。爭執的原因大都雞毛蒜皮,但械鬥往往經年累月,慘烈程度遠超一般意義上的群架。例如光緒三十三年,福建惠安縣村民因賭債糾紛械鬥,牽連大小兩姓幾十個鄉,延續 3 年,死於械鬥者達 160 多人。光緒末年,福州長樂縣的玉田、東渡兩鄉為爭奪水源,械鬥時間更長達 4 年。
漳、泉地區的械鬥給清廷帶來了巨大的維穩壓力,雍正十二年,皇帝專門頒布詔書嚴禁械鬥,詔書中提到:「漳、泉二府……歷來為國家宣猷效力者,實不乏人。獨有風俗強悍一節,為天下所共知,亦天下所共鄙。」
▍
在宗族械鬥和山盜、倭寇頻繁侵擾的環境中,福建龍岩、漳州和廣東潮州等地的土樓建築有了很大發展
宗族是中國社會特有的親屬制度。宋代實行完整的科舉制之後,官僚階層流動加快,傳統的世家和士族不復存在,為此,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士大夫在家鄉設立義莊,救濟族人,並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寄望於延續家族的政治勢力。
宋代的宗族只是初具雛形,到了明代,國家出於社會控制的需要,把宗族與里甲制結合,作為建立地方社會秩序的基礎,《朱子家禮》等理學經典也為宗族構建提供了一整套指導理論。官方與民間合力,逐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宗法、祠堂、族田、族學、族譜在內的嚴格的宗族制度。
中國北方歷史上迭遭戰亂,並發生了數次人口大遷徙,而南方家族的血脈延續相對穩定,因此南方人的宗族認同遠比北方強烈。時至今日,南方農村仍有大量的單姓村落,而北方農村絕大多數都是多姓氏混居。
除了更強的宗族認同外,農業生產的南北差異,也是宗族械鬥主要出現在南方的原因。長江以北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對水利灌溉的依賴較小,除了特定時節,一家一戶大多能獨立完成耕作。而南方的水稻種植更依賴灌溉也更要求協作,血緣紐帶因此更加牢固,為爭奪水源和農田,各宗族也更易產生矛盾。而且,南方沿海地區人口遠比北方稠密,宗族之間的生存競爭更加激烈。
連續數百年的殘酷爭鬥,有些地方的軍事化程度之高,甚至連正規武裝都不是對手。民國十三年, 福建安海發生黃、顏、張械鬥, 駐泉州北洋軍閥孔昭同派兵鎮壓, 結果反遭村民武裝反抗, 軍隊被打死 27 人。
1949 年後,中共首次實現對農村基層的嚴密控制,宗族制隨之瓦解,長江以北宗族認同本不強烈,政治環境寬鬆後也再也沒有恢復過來,但南方強大的宗族文化在 1978 年後迅即死灰復燃。宗族械鬥的頻率和烈度也很快恢復到清朝的水平,規模甚至還要更大——械鬥雙方由不同宗族擴大到不同姓氏,有時還會拉來「相好姓」。
很多地方宗族械鬥甚至演進出一套成熟的交戰規則。譬如首先會在祠堂集體宣誓,然後統一著裝手持各種冷熱兵器進入戰場,地點多限定在參戰族姓的田界範圍內,作戰樣式有田野對攻,有扼守工事的陣地戰——有些地方土木作業挖掘的壕溝可寬達三米,深兩米。
宗族械鬥高發區都有一套完備的社會動員和保障體系:戰死者會在祠堂內按烈士規格設祭後下葬,其家屬子女及因械鬥喪失勞動能力者由族中供養,參戰主要成員若事後被警方追責,會有其他族人主動頂包,甚至替其服刑。
由於「同姓不通婚」,參與械鬥的不同宗族姓氏難免彼此是親戚,為此,械鬥規則明確規定,一切服從宗族利益,戰場上親戚熟人照打不誤。為防止有人下不了手,很多械鬥都選擇在晚上進行,有些更加謹慎的械鬥者上場前還要化妝。
有如此強大的械鬥文化做支撐,碰到真正打群架時,北方人幾乎不可能是南方人的對手——在「中立的日本戰場」,來自福建的黑社會團伙不但讓東北黑幫根本沒有話份,甚至日本本土的黑社會也要禮讓三分。
▍
1908 年,廣東嶺南,準備鎮壓宗族械鬥的清兵出發之前
南方人里,什麼地方的人是戰鬥民族中的戰鬥民族?
歷史上最著名的大約是客家人,軍事要塞化的建築就是其戰鬥民族的直接體現,今天,客家人不同聚集區的建築外形,就能推斷出哪裡是前進基地,哪裡是小跳板。
造成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人口損失的太平天國運動,發起者中有 6 位廣西客家子弟,核心武裝力量也由廣西客家人組成。太平軍北伐過程中,由 2 萬餘客家人從揚州一直打到直隸,數十萬清兵卻對其束手無策。
同一時期,客家人也創造了宗族械鬥史上最慘烈的記錄:清末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客家人與本地土著的械鬥,時間跨度長達 13 年,地點覆蓋 17 個縣域,死亡人數保守估計在百萬以上。
不過,也許是由於這次傷亡過於慘重,客家人從此趨於保守,一般很少表現出攻擊性。
在廣東人看來,今天最彪悍勇猛的無疑是潮汕人,而以潮汕人為主的海南人,也是從一兩百年來屍山血海的族群衝突趟過來的。但是,與喜歡在身上紋爬行動物的東北人不同,潮汕人看上去多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模樣。
他們一般不會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東北大哥一眼,最後就毀了大哥的容顏。
※Ji?í Kovanda:隔著透明的玻璃,親吻陌生人|大象文摘
※為什麼頂級科技公司熱愛打坐冥想|大象公會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