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虛擬現實技術與話語權

虛擬現實技術與話語權

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後,告訴了我們媒介發展歷程中每一次大的突破和變革,都是在新的媒介技術推動下得以實現和完成 的。媒介技術使得信息傳播突破了時空限制,並以更加直觀、豐富的符號方式加以展現,為大眾提供了遠比現實世界更精彩的信息世界。

科技不僅改變了傳媒的基本形態,推動了媒介的進步,它也決定了信息傳播的內容、文本的發展乃至傳播觀念甚至社會觀念的變革,今天我想在這裡探討,虛擬現實技術會加劇話語權的不平等嗎?虛擬現實技術對話語權有什麼影響嗎?

一、媒介技術是一種隱性的權力

技術絕非中立的擺設,海德格爾認為:「關於技術工具的中性把握,恰好表明對技術本質的茫然無知。」[1]技術絕不是純粹的佔有之物,它可以介入個人與事物的關係,改變雙方的面貌。同理,現代媒介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往往能帶 來規範上的衝擊和革新,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 甚至決定人與現實存在之間的關係。正如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描述廣播媒介時所言,從電話到收音機,主體的角色就因這一技術的轉化進步而被明確地區別開了。前者仍然容許用戶承當主體的角色;後者的情況則是:它把所有參與者都轉化為聽眾,並且以一種極具權威的方式迫使他們全都聽完全一樣的廣播節目,「廣播的這一內在趨勢,能使言說者的言辭由虛假的聖訓變得絕對正確。一個建議於是變成了一道命令」。[2]克樓克與庫克這兩位加拿大社會學家曾就電視也提出了他們的主張:「非常之真實。電視就是真實的世界,不是現代而是『後現代』工業、社會、經濟……這樣的後現代社會,特色是科技以洋洋自得之精神呈現動態發展 之勢。」[3]現代傳媒技術的強勢滲透和壟斷已無形中將人與「傳媒世界」緊緊聯繫在一起。

二、虛擬現實技術的權力基礎

(一)技術符號的真實幻像

媒介技術的發展直接帶來符號表徵效果的強化,每一次媒介技術的革新都使得信息符號和感官的結合更直接和全面。

真實感非常重要,儘管視聽符號之於真實的關係是脆弱的,甚至有時是虛假的,但虛擬現實技術總是能夠巧妙地以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現性獲得更多的信任感和參與感。「通常,如果一個節目愈讓人覺得逼真,就愈讓人覺得過癮,也就愈受歡迎。但是所謂逼真寫實,其實也還是人為的創造。它之所以自然,並不是因為它真的自然,主要是由於我們的文化喜歡把我們社會中儀俗性的凝縮行為披上一件外衣,讓它看起來 很自然。事實上,寫實主義一點也不自然,但是它合乎我們觀物的心態」。

超文本的信息結構方式第一次完整延伸人的各種器官感知能力,它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圖表、動態圖像等媒體符號綜合在一個傳播單元中,構成多媒體信息,使傳播更具綜合性、直觀性、形象性,其自主互動的信息傳播特點又增加了這種符號消費的安全感和可信度,它的擬像性更容易逃避人的意識的審查,更易於建立一種催眠狀態的傳播關係,因而影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接管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感覺。

(二)虛擬現實的沉浸感

虛擬現實是1989年由美國的蘭尼爾最早提出的,他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是由互動式計算機 模擬組成的一種媒體,能夠感知參與者的位置和 動作,替代或者增強一種或者多種感覺反饋,從而產生一種精神沉浸於或者出現在模擬環境(虛擬世界)中的感覺。」簡言之,虛擬現實就是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創造的一個模擬空間。這種模擬空間甚至可以將物理世界中幾乎所有類型的空間——幾何空間、物理空間、文本空間、社會空間和想像空間統統可以網羅其中,使其成為一個可以實現潛在意念、慾望和幻想的空間。也因此,網路媒介自出現以後,便以迅猛的速度發展並廣泛普及。

任何人在網路媒介中都可以是一個虛擬的存在,即作為人的文化生命存在的意義符號生存,這種數字化生存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類似「化裝舞會」 的效果,使得通訊的雙方得到很大的安全感。人們不僅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還可以通過嗅覺和觸覺多維地感受到虛擬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使用者與虛擬環境中的各種對象的相互作用,就如同在現實世界中的一樣,這種感覺是如此的逼真,以至於人們能全方位地沉浸其中。「沉浸感是虛擬現實最主要的技術特徵,它是指參與者在純自然的狀態下,藉助交互設備和自身的感知覺系統,對虛擬環境的投入程度。虛擬現實是通過計算機生成一個非常逼真的足以『迷惑』人類感知的虛幻世界,導致用戶產生了類似於現實世界的存在意識或幻覺」。[4]網路媒介正在利用技術的進步,傳達給用戶一種更加完整全面的身體和心理感受,使得人機交流中的人能夠越來越趨向於回到人的本原狀態,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並樂於沉浸其中。

三、虛擬現實技術對話語權可能的影響

政治經濟學家因尼斯認為,傳播媒介是人們行使社會權力和政治權力的一種有效手段,而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能打破某些人原有的壟斷權。不能廣泛傳播的媒介,或者需要特殊編碼和解碼技巧的媒介限制了傳播渠道和傳播範圍,很可能會被上流階層所利用。相反,如果一種媒介很容易被普通人接觸到,它很快就會被平民化。

傳統的大眾媒介,往往由傳播者在信息的挑選和發布過程中充當了把關人的角色,把經過過濾的信息傳遞給受眾。傳播的流向是自上而下式的注射和灌輸,傳播者發出信息在前,接受者反應在後。而另一方面,只要接觸媒介就可以方便地獲取大量的信息,人們在依賴媒介信息的同時不自覺地把自己變成了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在這種信息傳播格局中,傳播者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代表大多數人行使信息選擇和傳播的權力。因此,傳統媒介的信息傳播依然是單向、線性的傳播流程,在這種流程中媒介組織始終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

網路媒介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流程,媒介工具不再僅為媒介組織所左右,網民不需由別人代表自己,可以通過網路傳播這種形式,在網上直接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傳播成為一種人們共同享用的即時的溝通和交往。同時,傳播和反饋是及時而通暢的,它強化了每個個體的信息主體地位。尤其是Web2.0技術的運用,則更將 網路平台推到「自媒體」的時代,媒介的自主和互動性更強。

Web2.0就是「主動」和「互動」的互聯網。被寄希望能夠開啟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時代,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創造的內容與內容之間,以及個人匯聚的群體與群體之間,都是以不同的自組織方式架構起來,以自組織的方式讓人、內容和應用等充分 「活動」起來,最大程度爆發互聯網的能量。因此,互聯網打破了垂直的信息傳播模式,開創了平行網路化的信息應用格局,網上多元的信息和非線性的交往方式在激發人們創造性慾望的同時也鍛煉、提升了其創造性能力,從而使得大多數人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權力越分散,每個個體的話語權力則越有空間得到彰顯。這從互聯網平台自媒體大行其道可見一斑。

但根據最近的情況來看,互聯網在打破傳統權威的同時也在製造新的不平等。互聯網雖開創了開放、共享的信息平台,但因為技術路徑和資本以及個人能力的限制,使得每個個體享用信息的機會其實是不對等的。同為網民,在技術和經驗上佔有優勢也就在行為上佔優勢。脫穎而出的自媒體在顛覆了傳統媒體的權威後又成了等被顛覆的新的權威,擁有多年傳統媒體工作經驗傳播者和有資本優勢的平台已經成為了新的傳媒權威。「傳播技術依賴性」有可能演化為一種限制網民的自主行為、自由行為的「技術控制」。網上行為表達和信息傳遞要受到「線路」的制約;網民行為自由性得益於技術,又受控於技術,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當技術不斷以自己的生產力價值滲透到到大眾媒介信息運營格局中時,媒介文化則逐漸從稀缺神聖的「人文理性」走向批量化生產的「技術理性」。「科技理性」以科學計算的方式處理對象,企圖以精確度量來給世界以標準化的解釋,而不易 數量化的「人文理性」被排斥在「工具理性」之外, 喪失了自身存在的理由。「技術理性這個概念本身 也許就是意識形態的。不僅技術的應用,而且技術本身就是對自然和人的統治」。[5]

目前來說,虛擬現實技術方興未艾,但還不是最主流的傳播方式,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沉浸感使得在大部分地方,這是一種新奇的體驗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娛樂方式,各個城市中心的體驗館和逍遙津公園的體驗場所都在說明這這一點,但是不可否認,在少數平台,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在大型演出的時候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站台班的成員。隨著貧富差距的增大,虛擬現實技術在富人的生活中會以智能辦公智能家居智能娛樂的方式呈現,對於傳播的內容,更多的是一些體驗,是一個可以實現潛在意念、慾望和幻想的空間,這是否會將人對現實的注意減少,會不會使得虛擬現實從一個建議變成一道命令,從一個可能變成一個不得不選的選項,這值得認真思考。但對於窮人,這樣的好事情很可能和他們沒有關係,就像是在大城市裡已經淘汰的生活方式,沒有被山區聽說,在大城市裡已經普及的工具,無法被鄉村理解一樣,我認為虛擬現實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會進一步加劇這樣的不平等,進一步放大這樣的差距,使得同一個世界生活的人,就像是兩個世界一樣。但我也對此表示樂觀,隨著技術的普及,窮人體驗一次虛擬的富人的生活,可能會指日可待,但到時候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帶來的相對剝奪感和社會不穩定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內。

我的結論是:虛擬現實技術本身會通過它所擁有的力量的基礎,在將來被一部分人利用,對社會的話語權和社會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實際上網路發展至今,我們也經歷了網路從早期一個獨立性很高的亞文化生態,擁有自我代表性和自發秩序,慢慢被資本收編,形成一個重新被資本編碼的過程。某互聯網大佬甚至在自述合法性,說我國網民樂於拿隱私換效率,實際上我們屬於失語的狀態。而這種失語的實現,是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悄然完成的。

[1]劉斌.大眾傳播:權力的眼睛[J].現代傳播,2000,(2):28.

[2][美]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南京:南京 大學出版社,2000.7.

[3][英]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M].馮三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8.

[4]聶偉. 走向虛擬現實傳播的媒介技術[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007.10.

[5]馬爾庫塞.否定:關於批判理論的論文[M].波士頓,1969.2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爾塔研究室 的精彩文章:

謀而未遠,雖勝不久——論李自成

TAG:雅爾塔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