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水深,圖文詳解教你怎麼看懂壺 建議收藏
坊間遇到的很多新手,常言紫砂水深,不敢觸碰。我對其坦言個人的經驗:新手言水深者皆為「以低價自感撿到大漏者得知真相後」之晦言。
好多朋友,拿起壺的時候,喜歡用蓋子輕敲壺把聽聲音。站在專業角度來說:這是測試燒窯溫度的高低及檢測壺體是否有暗傷的做法。但發出的聲音的音頻多種多樣,稍有變化在本質上就會體現出很大的區別,新手根本無法輕鬆掌控。
1.如果燒結溫度高而且燒很合理,碰觸的聲音應該是「鏜」聲;
2.如果窯燒溫度過高燒疵了或者添加了部分瓷土或過量的石黃,碰觸聲音應該是「叮」聲;
3.如果窯燒溫度不夠或者是泡養很久之後明顯退火了,碰觸聲音應該是「嗒」聲。
以上的三條,並非絕對準確定義,但是大部分案例會靠的很近。
什麼樣的泥料為之好泥料?
答:承壓係數高(深層礦井礦料)、鋼化係數高(砂性強)、玻化度高(水色好)、包漿程度高(泡養後包漿的厚重感)
段泥紫砂壺的局部特徵
能夠滿足這幾條的,基本上可以算是很好的泥料了。段泥作為共生礦,通常會有其他泥料共生形式的顆粒夾雜在其中,而不應視為泥料不純凈。並非所有的紫砂泥料都以砂質感強為最佳。凡事都有例外,這其中就有兩種以泥性為材質體現方式的品種:朱泥和本山綠泥。這兩種泥料以純泥製作成形難度極大;燒制出現的次品率很高;成品質感卻極佳。
王寅春制朱泥梅花周盤
俞國良制本山綠泥傳爐
一般提到這兩種泥料若不做化妝土、不灌漿、不沖漿、不調砂者很少能有大品,即便有燒成,品相也難完好。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朱泥和本山綠泥就不適合做大品壺。當下為提高成品率,對這兩種泥料的製作過程加以改良,其中最大的一個改良手法就是降低整體的收縮比。
沖漿料的表面特徵
於是,有了摻熟料的沖漿做法(清中期已經開始的工藝);有了調砂做法;也有在本山綠泥中加入部分收縮比較小的紫泥......
而現代對朱泥的做法改良又新增了一項,就是在沖漿製作燒制後,用砂紙將外壁輕度打磨掉一層再燒。這樣的話,外觀水色和手感都會很好,但原本圓顆粒的外觀會被掃平。這些改良手段多屬能接受的範疇,是時代工藝的進步,只是和傳統工藝已經有少許的違和。當下需要提出的新手們需要繞開的一道坎——「紫泥沖漿」。這種方式過分投機取巧,可玩度差。用放大鏡看泥料邊緣尖銳或磨光,泡養效果變化差,部分做的差的會刮毛刺手。
在這裡用類比的方式來簡單說下純料和拼配的問題:
什麼是單礦純料呢?
答:某個紫砂礦區局部礦層開採出來的某一批紫砂礦料,好比於古樹普洱純料的概念。
什麼是拼配呢?
答:通常是用幾種成本相對較低的紫砂礦料混合拼配到一起,而達到接近於某種單礦的整體效果。好比於普洱拼配的概念。
手機的細節圖
高品質花器的細節
高品質花器的細節
有很多壺友說不懂得看一把壺的細節,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一把壺是否做的很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告訴壺友們:
1.首先請不要看壺的底章,否則一定會誤導你對壺的本質的客觀判斷,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錯誤,拿到壺就喜歡先去看底章。再次說明,一把壺的品質跟壺底的印章沒有半毛錢關係。
2.拿出你對家電的細節審美,例如電腦,手機,電視機,這些你家裡應該都有的,仔細看這些電器的每一個細節,然後你就明白應該怎麼看壺的細節了。
當你發現一個壺的竹葉貼的這麼精製漂亮的時候,你還會懷疑這把壺做的很差嗎?審美壺的第一步很簡單,當細節都做的很到位了,壺的整體品質一定差不到哪兒去。一把高品質的壺必然是由好的泥料,好的整體造型,好的細節處理構成的,缺一不可。
朱可心制報春
除了老壺,其實就新壺而言,做的好與差其實很好理解,新壺的美絕大多數人都能理解。讓新手們唯一理解不了的,卻是行情。也正因為價格問題,讓新手們最希望避開的問題——反倒是品質。於是出現了一些新手仿名家三年內創作的紫砂壺作品照樣可以大賣的現象。
當你了解了工怎樣做是好的,泥料怎麼樣選才是精的,架子怎麼搭配才是合理的之後。
你是否還是會避開「優質作品合理行情」的問題,轉而去選一些長得比較像的?
作為一個純粹的實用者而言,他們最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很簡單:
1.出水要流暢、2.端把要舒適、3.口蓋要緊密、4.三點成一線、5.盡量別加化料、6.造型要優美
作為一個新手,要是真的遵循了以實用器標準為揀選第一前提。加之對工藝細節的反覆審美後再精挑細選, 那挑選一把心儀的壺,還有那麼難嗎?花不了太多的錢,買一把原礦紫砂料的手工壺,其實很簡單,真的很簡單。啰啰嗦嗦了半天,希望以上內容對壺友能起到略微的幫助。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