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桌上的香港
香港是一個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面積約1105平方千米,人口約750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著名的金融中心、貿易和航運中心,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
但隨著香港回歸20年,它的經濟卻進入到長期衰退中。回溯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這一個彈丸之地的GDP佔到整個中國的18%以上,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貿易中心,地位十分舉足輕重。而如今香港的經濟總量連續被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超越,香港的GDP也已經不到整個中國的3%。不禁要問,香港到底怎麼了?
香港的問題
戰後,一大批內地資本來到香港,在香港辦廠投資,香港工業化開始起步。從上世紀60年代起,香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推行出口導向型政策。憑藉地理位置優勢以及與發達國際的友好關係,與實行同樣政策的新加坡、中國台灣、韓國一起實現了經濟騰飛,成為發達地區,並稱「亞洲四小龍」。
但時間到了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深圳特區選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毗鄰香港和澳門,方便港商投資,同時也方便內陸與國際接軌。由於香港本地的廠房成本升高,加上珠三角地區為吸引港資提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香港的製造業便逐漸遷往內陸,尤其是珠三角地區。雖然80年代,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也有產業外移的趨勢,但是都沒有香港這麼徹底。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製造業在香港的總產出中比重曾達到30%;80年代中期也保持在20%以上。但到了新世紀初的時候,製造業佔比僅為5%,到了2010年則不足1.7%。
丟棄了製造業的香港,轉而發展金融、地產、貿易和文化、旅遊、教育等代表的服務業。從服務業出發分析香港經濟問題的邏輯是:香港拋開實體經濟去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分為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醫療教育文化這類生活性服務業的增長依賴於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依賴於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金融物流這些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是需要與製造業緊密相連的,比如紐約,倫敦和東京,他們都是與製造業緊密貼合在一起,緊挨製造業中心的金融中心。所以背離了製造業發展的服務業,導致香港房價,物價齊升。經濟由於缺乏新興的動力內核,失去了增長。
反過來看看成功抓住製造業良機,迅猛的發展服務業與高新科技的深圳。曾經的深圳就是香港的小弟,在97金融危機之後深圳也曾經面臨困境,港資轉移,製造業內遷,當時有一篇文章很出名《深圳,你被誰拋棄》。就是指出深圳的面臨的困境。但是深圳人咬牙堅持了下來,華強北的山寨機老闆,科技園裡的程序員,坂田努力的華為人,水貝的珠寶商人,他們在面臨轉型的時候能夠堅持,能夠努力把握形勢。最終締造了深圳重新崛起的機遇,現在深圳有優秀的通信企業華為、中興,有互聯網企業騰訊,製造業的康佳、創維,生物技術的華大,物流業的順豐,能做電動車的比亞迪,製造業有富士康,中集,金融有招商、平安,地產有萬科,最前沿的無人機企業有大疆(大疆創始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後依然回到深圳創業)等。
如果香港能在政治決策和經濟決策中抓住一些新興動力內核,再匹配自己的服務業優勢,實現亞太互聯網中心、半導體中心,生物製藥中心等新興產業中心都絕非難事。但由於香港的政治體制錯綜複雜,導致做決策的成本極高,推行實施更是難上加難。香港前幾大財閥都是大地產商,也都與金融、物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鞏固階級,變革的難度可想而知。
同樣資本壟斷也讓香港年輕人為高房價付出巨大代價,這讓底層能夠有富餘的資金進行創業和投資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再反觀大陸的資本市場,錢多到燙手,每天都在找好項目,國內的、國外的一律不放過。
另和大多數發達國家一樣,香港也存在著嚴重的知識壟斷,導致香港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大多數人能讀到中六(國內的高三)。筆者曾看到一個香港女孩自述:
她是做面點的手藝師,學歷不高,但在服務業高度發達的香港,每月可以拿到2萬港幣薪水,在香港活下來壓力不大,每年也會攢一些錢去旅遊或將來買房。但這女孩也說,如果離開香港,到大陸三四線城市,可能她的薪水只有2000,生活也會很糟糕。
這便是香港的癥結所在,服務業的高度發達與知識壟斷,導致人們甘願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筆者認為,國家的快速發展,不僅得益於國家政策,更得益於中國人民的教育水平提高。可以說教育開啟了我們普羅大眾的民智。看看2017年國人的知識焦慮,看看羅振宇們的風生水起。
牌桌上的香港
這樣的產業結構繼續下去,香港的經濟依然很難起色。現在要做的便是發揮香港自身服務業優勢,對接大陸製造優勢、人才優勢,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提出也就不難理解了。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惠州、中山、肇慶、江門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構成的城市群,是助力中國走向世界舞台,參與世界競爭的載體。同時也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後出現的世界第四大灣區。與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灣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灣區,是世界分布最為密切的港口群,與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區聯繫也相當緊密。可以說國家這一步棋,充分發揮了香港的金融優勢,以及深圳的科技創造優勢和廣州的貿易優勢。
原來牌桌上大陸和香港由於「一國兩制」政策原因,一直在單打獨鬥,這次灣區概念的提出,將實現強強聯合,聯起手來打地主的局面。民富國強,希望香港同袍、大陸同袍始終一心。
參考資料:
《如何評價兩年前的「香港正在淪為二線城市」的調?》知乎匿名用戶
《香港經濟增長能力長期衰退的現狀與原因》 王建
《淺析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 袁宏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