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齒輪廠職工矢志奮鬥的故事
76歲的徐松章老人至今仍記得,1967年1月,當他帶著母親和孩子,拖著大袋行李,從車上下來,踏上這片荒地的那一刻,他母親曾經問他說:「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裡?為什麼要來這個地方啊!」
時年25歲的徐松章,看著眼前的一片荒蕪,幾間不起眼的小廠房,頓時語塞。此時的他,無法回答母親的問題。在這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他將要在這裡奮鬥,要在這裡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要在這裡為祖國的未來揮灑自己的汗水。
建廠初期,金工車間全體員工在車間門口合影。
他握緊了母親的手,與身邊的191名夥伴一道,大步地向前走去。他萬萬沒想到,他們這192人,在這條路上,走了一輩子,走過了幾代人,走出了聞名遐邇的韶關齒輪廠,走出了韶關近代工業的輝煌。
1964年開始的「小三線」建設,是韶關工業布局的第二個高峰期。雖然名為「小三線建設」,實際上卻是廣東的工業重心,大量的重要工廠從沿海向韶關遷移。在國家政策、資金的強力推動下,廣州、梅州、佛山等地大批軍工企業、骨幹企業落戶韶關,韶關齒輪廠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髮展了。
192名客家「開荒牛」
1966年,梅州齒輪廠按廣東省機械廳的要求,分出一半人員和部分設備到韶關地區創建韶關齒輪廠。據這批「老員工」之一的徐松章老人回憶,當時他們一行有192人,拖家帶口從梅州過來,不少人兩三代人都在這裡紮根了。如今,健在的還有60多人,但多數都已經是耄耋之年,自己算是比較「年輕」的一位了。
建廠初期,技術科全體人員在毛主席語錄牌前合影。
「當時這裡幾乎都是荒地,雜草叢生,連機床都只能露天擺放。」當年的廠辦主任陳欽祥說,開始這裡只有4間廠房,有些機床沒有位置放,只能露天曬著太陽幹活。「後來我們想了辦法,用竹子搭了竹棚來做廠房,總比沒有強。」
儘管大家都抱著「先生產,後生活」的念頭,但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食物和物資都極度缺乏,如何能保證大夥吃得飽,幹得起活,是讓後勤部門頭痛的問題。時任後勤部副部長巫萬發回憶,他們那時候的工作,就是「找吃的」。
「我們都是外出到深山裡的農村找糧食,像雞蛋呀,豬肉呀,靠基本供應的根本不夠吃。近的農村買完了,我們就跑到湖南、江西等地去採購,還要偷偷摸摸的在關卡打通關係,讓我們的車可以通過關卡偷偷運回來。」巫萬發說,當時這樣做都是迫不得已,大家經常要加班,餓了根本沒法幹活。不少員工下了班,就在周圍空地種菜,抓魚,想辦法填肚子。像如今的林橋坑,當年叫林橋河,不少廠工子弟就在河裡抓魚,這條河也被他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
除了解決糧食問題,巫萬發和他的同伴還要四處砍柴,或者收集其他廠區的灰塵渣土,製成「二煤」,用這種一次性的廉價能源,援助一線生產的需要。「我們那時候還經常到臘石壩『撿垃圾』,那裡有些破產的煤礦,我們去搜一些廢鐵、舊零件之類的,解決一些零件的問題。」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這192名「開荒牛」,憑藉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從「竹棚」開始,種菜打魚,克服重重困難,一步步將齒輪廠建了起來,成功做到了當年建廠當年投產的優異成績。
艱苦奮鬥傳佳話
每次提起齒輪廠,人們總會自豪地說,1984年天安門大閱兵所使用的東風步兵運兵車變速箱,就是由我們韶關齒輪廠生產的,之後多年,齒輪廠都被東風汽車公司評為「優秀軍品供應商」。對此,時任檢驗科科長的徐松章和生產科長陳炳球滿眼的自豪。
建廠初期,金工車間全體員工在廠門口合影。
「這個變速箱的零件,要求工藝水平非常的高,時間也很緊迫,當時是春節下的任務,要求年底就投入生產。」徐松章說,那時候大家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好好乾,加油干,一定要順利完成這個任務。
齒輪廠原來主要生產農機齒輪,現在卻要生產軍用齒輪,對他們來說,生產設備和加工技術都是一輪新的考驗。缺乏機床,就與東風公司協調,想辦法調派;缺乏加工工具,他們就自己想辦法,根據圖紙製造出相應的工具;人手不夠,他們就積極發揮協作精神,讓其他車間的來幫忙,共同加班來完成任務。
為了攻堅克難,徐松章說:「當時我們採取的的是細化分工的辦法,從採購、檢驗、生產等每個環節都細化落實到位。用我們當時的話說,就是『集中力量,細化分工,打好會戰』。加班加點,輪班倒,通宵趕進度,顧不了家庭孩子,都是常有的事。」根據徐松章回憶,該變速箱里的163個零件,只有7、8個由於客觀因素實在無法親自完成,其餘的一百多個零件都由他們完成。最終,他們正是靠著這股艱苦奮鬥的信念,不僅順利完成任務,產品還比東風公司要求的精度等級高了一個等級。從此,韶關齒輪廠名聲大噪。
「現在,我可以回答母親當時的問題了。」徐松章說,「我之所以來這裡,就是有一種精神,一種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的精神,時刻在驅使著我,讓我得以奮鬥終生。」
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齒輪廠人,憑藉著艱苦奮鬥的精神,讓齒輪廠從無到有,從有到強。昔日的齒輪廠已經更名為韶能集團韶關宏大齒輪有限公司,是廣東省最大的專業齒輪生產企業。今天的齒輪廠人,將繼續發揚老一輩們艱苦奮鬥的「工礦精神」,把企業建設得更好,為社會、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馮兆宇
編輯:朱海雯
責編:馮春華
※南郊榨油廠油管爆裂、仁化黃坑一摩托車撞飛小孩逃逸………這些你都知道嗎
TAG:韶關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