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因為愛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元好問的《摸魚兒 雁丘詞》劈空一問,引來世人多少慨嘆和遐思。
作者序言道:「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青澀懵懂時初讀此詞並序,不勝唏噓,世間竟有如此剛烈忠貞之鳥!它居然用生命詮釋「情為何物」!
於是那時我想,人世間最美的好的愛情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愛得執著,愛得熱烈,生死相隨,永不分離,就如那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還有羅密歐和朱麗葉......不殉情不足以見真愛。
現在見多了人世的生離死別不禁想問,真愛到底是什麼?僅僅是殉情嗎?這個很容易,也未免太膚淺了!
且說那隻殉情的孤雁,它與愛侶曾經雙宿雙飛,彼此相攜,盡享夫妻的天倫之樂,然而突遭不測,它們陰陽兩隔。失去愛侶,今後的生活會是怎樣?「緲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剩下的孤雁還是心存摯愛的,但對未來已經喪失活下去的勇氣,所以才會決然殉情。
愛人已去,留下的不僅是孤單,還有心愿、責任、生活的壓力,那是需要極大勇氣面對的,所以為了愛人活著才是最痴情的愛。
楊絳和錢鍾書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對曠世愛侶,錢鍾書是位博學的大儒,卻是生活里的弱智,但楊絳愛他的童真,寧願自己多受累也處處寵溺他。錢鍾書曾高度概括他們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他們共同生活了六十多年,一起經歷了戰亂,政治風暴,卻始終牽手相攜,互相支持著走過風雨,他們的感情不僅有乍見之歡,更有久處不厭。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該來的還是會來的,錢鍾書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楊絳。已是耄耋之年的她,雖然傷心,但她知道自己要留下來「打掃現場",所以每天都會工作幾個小時,整理錢鍾書的手稿和讀書筆記。
錢鍾書篤信「書非借不能讀也」,所以他都是從圖書館借書,邊讀邊記筆記。楊絳就是把這幾萬頁的筆記分門別類,陸續交付出版社出版,可以說,沒有楊絳的悉心整理,錢鍾書的學術成果就不能準確而完整的與世人見面。
世上有一種愛情叫楊絳與錢鍾書,他們讓我們看到精神上的相通和靈魂上的陪伴才是永恆的,這已經超越了世俗意義上的生死相許。
與曠世之戀相比,柴米夫妻的愛情同樣令人動容。
鄰居三奶奶今年80多了,氣管不太好,總咳嗽,就是這樣還沒撂下手裡的旱煙袋鍋兒,即使不抽也時常叼在嘴裡含一會兒,弄得滿身的旱煙味,大家都煩,但她喜歡。
三奶奶的煙袋鍋兒是銅的,煙嘴是玉的,通身泛著黃幽幽的光,那是長年撫摩擦拭盤出來的結果。這原本是三爺爺用的,自打三爺爺去世後,就成了三奶奶的寶貝,誰也不能碰一下。
也是從那時開始,她學會的抽煙,一晃幾十年了。子女們都勸她戒煙或者改抽煙捲,可她依然對旱煙情有獨鍾。
三奶奶和三爺爺不是自由戀愛,也不懂什麼風花雪月的浪漫。他們就是勤勞樸實的普通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沒有大富大貴,夫唱婦隨過得倒也幸福快樂。
可惜好日子過到第十年時,三爺爺得了重病,眼見著三奶奶既要去生產隊上班,又要照顧他和孩子,已經日漸憔悴,而自己的病一點不見起色,三爺爺絕望了。
他偷偷地託人分別給兩個小兒子找人家,他怕自己死了,三奶奶沒法養活三個孩子,如果改嫁,誰會娶帶著三個孩子的女人?而他自己也買來敵敵畏準備自殺。他覺得自己已經夠拖累她的了,難道還要拖累她一輩子?
受託之人找到三奶奶,說了把孩子送人的事 ,從沒紅過臉的夫妻倆大吵了一架,吵完了又抱頭痛哭。哭過了,三奶奶繼續家裡外頭的忙幹活,只是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她想多掙點錢好領他到北京看病。
三爺爺從那天以後扔了那瓶敵敵畏,每天在家好好吃藥,看孩子,做飯,只要能動就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再也沒提把孩子送人的事,他知道,孩子是她的命根兒,是她的念想。
還沒等錢攢夠,三爺爺就病故了 扔下三奶奶和三個未長大的孩子,最大的七歲,最小的剛滿兩生日。臨終時,三爺爺拉著她的手只說一句,「對不起,不能陪你了,再找個疼你的人,好好活著。」
生活的重擔都落到一個女人身上,好好活著,談何容易!可三奶奶真是個要強的人,處理完三爺爺的後事,就背著小的,拉著大的拚命幹活。幹活可以暫時忘掉許多事,可以掙到錢養家 她要讓孩子們體面地長大,否則對不起三爺爺,就是這種樸素的想法支撐著她幫著三個孩子都成了家。
沒有人能真正了解她這些年的日子是怎麼熬過來的,但那個煙袋鍋兒一定懂得她的生活壓力,精神寂寞......泛著光的銅煙袋和三奶奶身上的旱煙味就是戲文里的海誓山盟,五十多年的寂寞守望,誰又能說她不是痴情人呢!
愛情真的有點玄妙,它能把原本不相識的兩個男女牢牢地拴在一起,為了那個人願意以身相許,願意交出一生的幸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愛至極成痴,最痴的愛不是殉情,而是為你活著。
TAG:恰到好處的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