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 bird》觀影記
成長意味著接受自我
尋求自我內心認同
這條路並不好走
接受自我
意味著要向理想中的自我妥協
要撕開美麗的幻想
接受醜陋的真實
接受本來就不完美的自己
和周遭的環境
這過程中
得要經歷很多次的試錯
才能達到自我偏差調整
GIF
Lady bird是克里斯汀高中時候給自己取的專屬於她的名字,她家在不知名的小城市,家境條件也並不好。
父親在家裡是個唱紅臉的角色,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女兒,但其實多年都在與抑鬱症抗爭。
母親性格強勢,習慣打壓、批評的說話方式,會有很多的條框和期待,但其實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在家庭遇到危機時擔起了支撐家庭的責任。
哥哥和嫂子畢業於伯克利分校卻不受世俗價值觀的影響,不願做一份正經的工作,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整個劇情圍繞著女主想考大學離開家的主線展開,其中穿插著與家人產生矛盾,與好友吵架,與社團的人戀愛,學習吃力的情節。
有一些小細節很容易讓人產生角色代入感,這比國內的一些過分包裝美好的,容易讓沒有青春的人感嘆失落的青春愛情片來得真實很多。
與母親不斷爭吵,想擺脫控制;為了吸引關注口不擇言傷害了他人;很虛榮,以至於隱藏自己,去討好不是跟自己一個世界的人;嚮往文藝的大都市,鄙夷自己的小家鄉;感嘆自己的平凡,想去經歷很多個不一樣的第一次……
她犯的那些錯誤我也犯過,口不擇言,不合心意就在家裡暴跳如雷,摔門賭氣;羨慕漂亮、多才藝、有豐富經歷的同輩女生,疏離與自己類似卻真正關心自己的好朋友。
但我沒有勇氣去向我喜歡的男生說話、表明心意,沒有勇氣做些想了很久的既叛逆又很酷的事情。
豆瓣有個影評中說「誰把我寫在日記里的故事拍成了電影」。
想起那時的日記本里也滿是這樣的敵對情緒,寫著遲早有一天我要飛走的文字。可能中國的孩子沒有那麼多途徑去宣洩自己過多的荷爾蒙,沒有舞會,沒有約會,沒有戀愛,沒有初夜,只能變成這種內隱又孤獨的記錄來宣洩自己「特別」的抗爭史。
這些時常感受到的衝突也是一種青春的真實吧。
雖然我不是lady bird,青春沒有那麼豐富多彩,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lady bird,那個想讓自己變得特別的角色。
後來lady bird瞞著母親填報的紐約的大學真的錄取了她,母親得知後生氣到送女兒去機場時也以「停車費太貴」為由不與她告別,因為她意識到自己的女兒真的要離她遠去了。
當母親想追回去時兩人巧妙的錯過,或許這一次的錯過是母女關係真正獨立和轉變的一個里程碑,女兒不需要再受母親的高壓控制和承擔母親過高的期待,而是去開始真正屬於她自我內心認同的新的旅程。
意外的是,當lady bird來到了紐約,她的名字變成了克里斯汀。
這時的整個場景變得空曠,當她喝的爛醉在醫院醒來的時候,身邊空無一人,她不需要也已經不是受人關注的中心和焦點,那些曾經無法接受的小城市和人開始變得懷念。
這將會是她的一個新的衝突,但與青春期那些外顯的熱鬧的衝突不同,這次是以一種沒有觀眾也沒有掌聲的方式孤獨地發生在她的內心。
這兩個小時的電影,大概是我初中到大學的整個階段吧,影片未繼續講下去的故事就是我現在正在經歷的吧。
現在我已經能接受自我個體本身的大部分了。但是其他眾多與生俱來的、無法選擇的因素,比如學校教育?家庭?某個偶然的節點?我好像忘了去接受它,甚至直至今日我還在迴避,不想與他人談起。
那可能說明我的抗爭過程還遠遠未能進行到下一個階段吧,人吶,需要活的更真實啊!
再說起研究生的生活,有一段時間好像大家都很喪,沒有什麼大的波折起伏,小的壓力卻危機四伏。
找了很多方式去調整、解釋自己的情緒。比如說用「菜花黃,痴子忙」的說法去解釋為何人們在春天感覺更容易抑鬱;約朋友在麗澤湖旁談天說地,想用敘事的方式幫助梳理整個過程等等。
直到看了這部電影,我突然意識到或許這個不舒服的過程就是在尋求自我內心認同的過程,我們其實一直走在路上。
從心理健康課要設計自我探索課程開始,到生涯探索時要撰寫的生涯自傳、完成家庭教育作業時回顧家庭教養方式,再到每一次諮詢技術課上各種價值觀、伴侶、內在小孩卡的投射和解釋......每個課程我們都在一遍一遍地進行著自我認同。
撕開打破舊有的信念的確讓人很不舒服,但一直走下去,等到真的能接納自己,與自己的陰暗面相處的時候,便能更真實了吧。
願
你我都能接納自己
真實地活
撰文 | 麻吉
編輯 | 大蒓
圖片 | 來自影片截圖
我們的小鋪不賣糖水,
專售各種獨家記憶
TAG:七杯糖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