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媽,我在北京挺好,真的

媽,我在北京挺好,真的

沒有執念就沒有痛苦

如是而已

跨界導演劉若英的作品《後來的我們》遭遇口碑撲街,目前豆瓣評分僅5.9,各社交媒體上負面評價不少。

給人帶來感官不適的,除了略顯粗糙的劇情,還有簡單刻板的故事邏輯。拋開男女主角的感情戲,《後來的我們》其實可以總結為男主的「北漂發家史」。網友毫不客氣的指出,現在一部電影還把北京當作夢想之城,實在是有些落伍和俗套。

一直以來,北京都是被大眾娛樂消費的對象。外地人對於北京的認知,除了親戚朋友的口耳相傳,幾乎都來源於各色影視作品。而對北漂形象的刻畫,則可以追溯多部曾萬人空巷的電視劇,譬如《奮鬥》、《蟻族的奮鬥》、《裸婚時代》、《北京愛情故事》乃至最近大熱的《北京女子圖鑑》等。

很難說這些影視作品對北漂者的形象塑造是否客觀,但他們顯而易見的影響了一整代人對於北京的認知——北漂們來北京的意義很明確,就是一定要出人頭地,只有經歷了艱難和痛苦(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和代價)、才能實現夢想、獲得成功。

另外,媒體的渲染也功不可沒。雖然現在關於北漂者生活艱難的報道已經非常鮮見,但早些年記錄北漂人群的生活狀態曾是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不管是平面媒體還是電視媒體都想從這個選題中分一杯羹,甚至部分紀錄片導演都在為「北漂難、北漂苦」的認知添磚加瓦,賺得了大眾不少的眼淚和同情。

2010年後,媒體集中將視線投向了北漂人群

所以,《後來的我們》將北京視作夢想之城,這其實是中國影視劇對於北京一以貫之的設定。

但現在已經是2018年了,你們還打算這樣看待北京的生活嗎?快醒醒,那已經是十幾年之前的事情了。

解放後,北京市人口增長出現過兩個高峰,第一個是在上世紀50年代,第二個則是在上世紀末。1991年至2004年——北京市外來人口大量增加,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了1492.7萬人,在全市增加的人口中,外來人口佔到63%。

出於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的考慮,有一波年輕人也隨著第二次北京人口增長高峰湧入北京,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他們叫做80後。

《奮鬥》、《裸婚時代》、《北京愛情故事》這類電視劇的上映時間都在2010年前後,正是80後們正走向30歲的時候。

這時候的他們,正處於職業奮鬥期,經歷著人生最艱難的上坡路階段。努力、奮鬥是生活的主旋律,而北京這樣一個城市,就是實現夢想的地方。所以數年後,《奮鬥》等電視劇應運而生的時候,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共鳴,會忍不住感慨:「這說的就是我啊!」

遺憾的是,此時的北京並不友好。

住地下室或是多人公租房帶來的煩惱屢見不鮮,而由於人口大量湧入導致的工作壓力也與日俱增。端盤子,做雜工,甚至像《後來的我們》裡面那樣賣光碟的工作,都成為了沒有選擇的選擇。

《後來的我們》劇照

這些灰頭土臉的往事足以佐證,那時的北京是人口數量與城市質量不匹配的代表。

基於現實,一部分80後決定紮根在北京,另一部分則選擇回到老家,將北京的見聞逐一訴說。口耳相傳+影視塑造,北漂者的悲慘生活就這麼定格在了一代人的記憶中。這才誕生了逢年過節時,親朋好友小心翼翼的關心:「你在北京過的好嗎?是不是挺辛苦的。」

然而,時代變了,北京變了。

2009年前後,中國開始了第三次互聯網浪潮。以電商、銷售、信息分類為目的的商業互聯網蓬勃發展,他們深度改造了傳統行業,讓生活服務變得極為便利。

作為互聯網產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北京率先迎接了時代的變化。曾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難題,逐漸不再困擾北漂的年輕人們。

「租房?我在房屋中介網站查一查。」

「吃飯?叫個家鄉菜外賣吧。」

「工作?去招聘網站投個簡歷試試。」

「出門?手機叫個車就好。」

瑣碎的困擾被互聯網逐一解決,北京的生活體驗頓時好了不少。畢竟能夠壓死駱駝的,往往不是工作或者前途這些高遠沉重的東西,而是那些生活瑣事帶來的一兩根稻草。

北京在變,北漂也在變。

隨著90們一批批走出校門,踏上社會,北漂的主力軍開始換血。但由於和80後的人生觀差異巨大,影響了他們對於北京的認知。

首先,他們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再單一。發財掙錢、成為人上人不再是唯一的成功指標;因為家庭不會給他們額外的經濟壓力,所以他們能夠更關心自己的興趣所在,希望能在自己熱衷的領域成為佼佼者。

其次,他們更注重自己內心的滿足體驗和收穫感,而不再為了虛無的目標「忍辱負重」。換句話說,他們永遠給自己留好了退路,如果過的不好便可以隨時離去。

再次,他們認同物質基礎的重要性,但也被消費主義裹挾。所以如果無法實現「有錢」這個目標,不如多刷刷信用卡,透支未來,及時行樂,享受當下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年輕人們不再迷戀北京了,他們對北京沒有執念。

據《社會建設藍皮書:2015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調查顯示,對於今後自己是否會留在北京,所有被調查的外地戶籍大學畢業生中,60%的被調查者都表示未來會離開北京。這其實說明了,北京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曾被視作夢想之城的北京正逐漸回歸本來面貌。就像《北京人在紐約》中,主角臆想的「淘金聖地」紐約在現實面前幻滅,北京也經歷了一場歷時數年的群體祛魅。

人生態度的變化會影響人對痛苦的體驗感受,沒有執念就沒有痛苦,如是而已。

誠然,北京從未大方給予過人們足夠的幸福感,但要說痛苦,如今的北漂們並不想被這樣簡單概括。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 庄兼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二戰史中的晦暗之處
中國茶的時尚,你get到了沒?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