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的一場勝利徹底打破了倆列強企圖肢解並侵佔中國領土的美夢
新疆自漢代開始,就被納入中國領土,原名叫西域,就是張騫出使的西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定名為新疆。從地圖上看,新疆正處於亞洲的心臟地帶,從阿富汗出發,可以到達伊朗,直面中東地區,向南面對南亞諸國,北面與俄羅斯接壤。康熙、雍正、乾隆三任皇帝對準噶爾用兵長達七十多年,最終在乾隆二十四年平定新疆。
之後,隨著西北的開發,西北地區出現了一定的繁榮景象。晚清時期,新疆已經發展成為西北商業的主幹道。這條主幹道就是新疆古城-內蒙古呼和浩特-河北張家口。除此,還有一條更大的商業路線,即新疆烏魯木齊—蘭州—漢口—上海。由烏魯木齊出發東行到古城,繼續向東到哈密,過了哈密東達甘肅的安西州,由安西向東南走向蘭州,到涼州府轉運後向南到狄道州道,之後一分為二,一條去往重慶,一條去往漢口。
進入19世紀以來,西方列強中的英國和沙俄兩國加緊對中亞地區的殖民爭奪,中國領土——新疆就成了他們覬覦的地方。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國支持下,中亞浩罕國(今烏茲別克境內)軍事首領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國新疆南部,後自立為「汗」,建立「哲德莎爾」偽政權,繼而侵佔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實行殖民統治,英俄爭相利用阿古柏政權作為自己分裂肢解中國領土的工具。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和同治陝甘回變,清政府正全力平叛,無暇西顧。沙皇俄國甚至於1871年悍然出兵佔領新疆伊犁地區,使新疆陷入被英俄兩國肢解侵吞的險境。
在東南方面,日本則於1874年(同治十三年)發動對台灣的侵略戰爭。清廷由此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借口海防、塞防力難兼顧,公然主張放棄新疆,「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認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大患愈棘」。湖南巡撫王文韶等認為,沙俄威脅最大,主張「塞防」為主,以全力注重西北。左崇棠則認為海防、塞防兩者並重,不可偏廢,指出,不收復新疆,陝甘清軍便會被長期牽制,不僅不能裁減兵餉、助益海防,而且「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最後強調「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軍機大臣文祥贊同左宗棠的意見,全力支持他。
於是清廷決心派軍隊收復新疆,逐於1875年5月下詔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全權節制三軍,以將軍金順為幫辦軍務,擇機出塞平叛新疆。
左宗棠根據新疆的地理特點和敵我態勢,制定了收復新疆的戰略方針——「先北後南」、「緩進急戰」。鑒於新疆遠離內地,人煙稀少,產糧不多,左宗棠特別重視西征大軍的後勤保障,親自部署糧餉的籌集、採辦和轉運,以確保西征計劃的順利實施。
西征軍主要由道員劉錦棠部、烏魯木齊都統金順部和廣東陸路提督張曜部組成,總兵力六七萬人,由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
1876年4月上旬,左宗棠由蘭州移駐肅州(今甘肅酒泉)。當時西征軍先鋒已進抵新疆哈密、巴里坤和古城(今奇台)一帶。
8月中旬,劉錦棠和金順率所部攻克古牧地(今米泉),殲其5000餘人,並乘勝收復烏魯木齊。11月上旬,清軍攻克瑪納斯南城,平定了整個北疆地區。由於冬季來臨,大雪封山,清軍就地休整籌糧,以待再戰。
1877年4月,左宗棠指揮清軍分三路進軍南疆:劉錦棠部由烏魯木齊南攻達坂;張曜部由哈密西進;記名提督徐占彪部由巴里坤進至鹽池,與張曜部會師後合攻辟展(今鄯善)和吐魯番。至月底,清軍先後攻克達坂、托克遜、吐魯番等地,扼住南疆門戶,為奪取戰爭全勝創造了有利條件。阿古柏絕望自殺,其子海古拉率殘部西遁,並企圖在英俄兩國庇護下作最後的負隅頑抗。左宗棠揭穿英國的「調停」陰謀,決心繼續西征。
10月,西征軍劉錦棠部征戰1000餘公里,以破竹之勢收復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今焉耆)、庫車、阿克蘇和烏什。南疆西四城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和闐(今和田)和喀什噶爾(今喀什)之敵分崩離析,有的主動投奔清軍。12月中旬至1878年1月初,清軍又相繼收復南疆西四城。整個新疆除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外,全部回歸祖國的懷抱。
清軍收復新疆戰爭的勝利,徹底打破了英俄兩國企圖利用阿古柏侵略勢力肢解並侵佔中國西北廣大領土的美夢。迫於阿古柏侵略勢力在短期內被逐滅殆盡和左宗棠西征大軍積極準備進軍伊犁的態勢,沙俄不得不與清政府就伊犁問題舉行談判,最後於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地區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的領土。
TAG:高山流水品評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