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代賢王變成「豬」王爺,這位康熙愛子只因幾個誤會就錯失皇位
話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朋黨之爭要屬唐朝穆宗時期的牛李「朋黨之爭」。當時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出身官員結成一派,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官員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訐、傾軋達四十年之久,史稱牛李「朋黨之爭」。而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這樣的「黨(派)爭」也是持續不斷。
諸如西漢有外戚、宦官作祟,東漢有清議黨錮,魏晉南北朝有士族門閥,唐有牛李黨爭,宋有「元佑黨人碑」,明有東林黨、宣黨、昆黨,清有帝黨、後黨,國民黨內有黃埔系、cc系、政學系等。可以說中國歷史各朝各代,都有朋黨、幫派,這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歷史現象。
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268年。縱覽有清一代,可以說清朝皇室的朋黨之爭以康雍時期最為激烈。
康熙皇帝8歲即位,69歲駕崩,在位整整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當然,這還是他的孝順孫子乾隆皇帝有心相讓,不然這個名頭還落不到康熙皇帝的頭上。而康熙皇帝在位這麼長時間,也就意味著他一生之中有太多時間繁衍後代。
果不其然,康熙一生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其中光是寫上宗譜的就有24個兒子11個女兒)。忽略女兒不計,康熙皇帝也有24個記錄在冊的擁有繼承權的皇子們,而這麼多的皇子,必然要導致康熙皇帝之後的那把龍椅競爭異常激烈。
果然,自康熙皇帝中後期以後,隨著他的皇子們已經長大成人,因此開始紛紛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為爭奪皇位積蓄力量。但如此一來,不僅削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而且對清初的政治及社會風氣都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而在康熙皇帝眾多的皇子中,尤以出生於1681年的愛新覺羅·胤禩(通「祀」)最為賢能。他是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八個皇子,人稱「八爺」,也是雍正皇帝的異母兄弟。
話說在皇宮裡,自古以來就素有「子以母貴」的規矩,但愛新覺羅·胤禩的母親衛氏卻是辛者庫出身,所謂「辛者庫」在滿語里也就是「戴罪之奴」的意思。也就是說,衛氏是罪人之後,因此,其地位在後宮嬪妃中也最為低賤,以至於愛新覺羅·胤禩出生後,康熙皇帝因為他的生母衛氏地位低賤,便把愛新覺羅·胤禩交給惠妃那拉氏撫養。當然,因為他的生母衛氏的原因,愛新覺羅·胤禩幼時沒少受到其他眾皇子的排擠,這也讓他過早地洞悉了人情世故,性情反比其他皇子都要親切隨和得多。
不過康熙皇帝對於眾皇子的疼愛並不是只看皇子們母親的身份尊卑,他更注重的是培養皇子們的能力,讓他們將來不會成為大清的蛀蟲,能為大清朝效力。所以眾皇子滿6歲之後,就得進入上書房去讀書,至於皇子們的老師,則是在全國各地經過千挑萬選的大儒名師。其中,愛新覺羅·胤禩的讀書天分極高,每次康熙皇帝抽查功課時,他總能應對自如。再加上他的性格溫潤,又勤學好問,所以老師們也常在康熙帝面前誇讚他,也由此,愛新覺羅·胤禩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寵愛。
到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冊封貝勒時,年僅17歲的愛新覺羅·胤禩便被冊封為貝勒,成了康熙眾皇子中年紀最小的貝勒。不光如此,因為愛新覺羅·胤禩的緣故,康熙又將當時已經30多歲的愛新覺羅·胤禩的生母衛氏冊封為嬪,不久,又將她冊封為良妃,真是母憑子貴。
而愛新覺羅·胤禩被封為貝勒後,不僅沒有得意忘形,趾高氣昂,反而表現得越發謙虛恭謹。康熙皇帝見他做事穩妥,便常將朝中簡單政務交由他處理,以此鍛煉他的政事能力。而接觸政務自然就要接觸朝中大臣,愛新覺羅·胤禩便漸漸以他謙虛謹慎的態度得到了朝中大臣們的一致好評。而且他不光與朝中大臣關係處理得融洽,還喜好與讀書人為伍,經常禮賢下士,平易近人,毫無王爺的架子,因而在讀書人的口中他也享有了「賢王」的美譽。
所以,他的父親康熙皇帝對於愛新覺羅·胤禩的表現是非常滿意的,還經常免不了在眾皇子和大臣面前對他進行誇獎,頗有炫耀之意。然而,正所謂「天威難測」,這千古一帝康熙皇帝變臉起來,也是比翻書還快。
隨著愛新覺羅·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廢后,眾皇子不免對太子之位心存覬覦。而平心而論,愛新覺羅·胤禩文武雙全,精明能幹,又在大臣中最有威望,再加上康熙皇帝又對他讚譽不斷,有這樣的條件,愛新覺羅·胤禩不想做太子就不正常了。
愛新覺羅·胤禩是個有頭腦的人,他為了能做上太子之位,也是頗動了一番腦筋的,但卻陰差陽錯的,他連續犯下了三個錯誤,以至於他不斷挖坑把自己給埋了,並終於與帝位無緣。
原本剛開始,愛新覺羅·胤禩是借自己的異母大哥、也就是康熙皇帝名義上的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之口來暗示他的父親康熙皇帝的,說有相面大師說他日後必大貴。可是這個愛新覺羅·胤禔卻有心惡搞,他不光向康熙帝說了相面大師的事,還自作主張地表示願意幫助康熙皇帝誅殺廢太子愛新覺羅·胤礽。果然,康熙皇帝聽完,勃然大怒,認為這種連自己親兄弟都想殺的人簡直豬狗不如,更冤枉的是,康熙皇帝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愛新覺羅·胤禔此番所言,必是那愛新覺羅·胤禩的意思,而由此產生了一個不好的聯想,就是覺得他平日里與大臣相近也是不懷好意,是為了拉攏黨羽爭奪帝位。於是,康熙皇帝在眾皇子面前痛斥愛新覺羅·胤禩,還要將其治罪。後來還是眾皇子求情,愛新覺羅·胤禩才得以脫難。而這便是發生在他們父子間的第一個誤會。
不久後,康熙皇帝決定恢復愛新覺羅·胤礽的太子之位,以免眾皇子為了太子之位,犯下大錯。為了能讓文武大臣對自己的想法瞭然於心,他在議太子之位前,還頗多鋪墊和暗示,直到他確定所有大臣都應該明白後,這才談起立太子之事。誰知,朝中一眾重臣卻聯名舉薦愛新覺羅·胤禩為太子。這大大的出乎康熙皇帝意料之外,他深深地覺得愛新覺羅·胤禩的勢力蔓延到了朝堂之上,於是他非常不悅,內心愈發認為愛新覺羅·胤禩結黨營私,其心可怖,也就愈發冷落愛新覺羅·胤禩。這是第二個誤會。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巡視熱河。本該隨同前往的愛新覺羅·胤禩因為生母良妃的忌辰,未隨同前往。此時的愛新覺羅·胤禩很想補救父子關係,正好有人獻給他兩隻海東青。他深知康熙皇帝好鷹,便讓太監去給康熙皇帝送海東青,並替他請安。然而,也許是在路上顛簸太狠,等康熙皇帝看到那兩隻海東青時,已是將死之狀。年老的康熙皇帝本就對死非常忌諱,於是認為愛新覺羅·胤禩是想詛咒他快死,再次勃然大怒,在眾皇子面前痛斥愛新覺羅·胤禩,並將其治罪,最後還揚言與他斷絕父子關係。這是第三個誤會。
經過這三個誤會之後,愛新覺羅·胤禩深深感到自己與帝位再也無緣,從此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卧病在床。
然而,等待愛新覺羅·胤禩的厄運,其實還沒有真正到來。當雍正登上皇位以後,胤禩才知道,他以前的一切努力,都成為他必須承受的殘酷打擊。
雍正皇帝即位之後,對這位曾經深孚眾望的兄弟很不放心,先是將與愛新覺羅·胤禩親密之人盡行遣散,對愛新覺羅·胤禩予以孤立,並多次曉諭臣下不要重蹈朋黨習氣,可謂是敲山震虎。愛新覺羅·胤禩本人也多次受罰,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雍正諭責愛新覺羅·胤禩懷挾私心,遇事播弄是非,動搖百官的意志,阻撓雍正皇帝的施政方針。同年十一月,愛新覺羅·胤禩被革去王爵,撤出佐領。次年二月將其革除黃帶子並囚禁於宗人府,三月改其名為「阿其那」(滿語中是「豬」或「狗」的意思),從此一代賢王愛新覺羅·胤禩就成了「豬王爺」了,還是親兄弟給賜的名,真是諷刺。
而八爺愛新覺羅·胤禩從當初人人稱頌的一代賢王,變成後來的「豬」王爺,人生大起大落又何其之快?但究其緣由,還是這位康熙愛子因為幾個誤會而錯失皇位,最終遭到來自政敵雍正皇帝的報復,也自是理所當然。
不過,雖然愛新覺羅·胤禩的故事只是清皇室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但長達半個世紀的朋黨之爭,也勢必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惡劣的影響,而親臨其境的雍正皇帝更是深悉其害。
於是,雍正帝即位後,吸取了歷代圍繞預立太子發生的皇子、后妃之間為爭儲位明爭暗鬥、傾軋不休、骨肉相殘、造成混亂的教訓,以及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從此,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儲,直到自己駕崩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才真相大白。
具體方法就是: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布由誰繼位。雍正就是用這種新的制度選立了乾隆皇帝,之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帝,也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使得清王朝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沒有再發生兄弟之間結黨營私、爭奪儲位的事情。但到了清代後期,由於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更是連兒子都沒有,所以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當然,這是後話了。
※她是允禮生母,宮女出生,40歲才封嬪,卻歷經三朝,長壽富貴
※康熙時期郎窯紅釉瓷極為珍貴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