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夏:春光漫影去 夏日初長成

立夏:春光漫影去 夏日初長成

立 夏

春天慢慢地轉過身子,把嫩綠的心事託付給另一個季節,五月,我們迎來了24節氣之立夏。

春天還在回味,夏日卻已經到來。

想起溫庭筠的一首《惜春詞》

百舌問花花不語,低回似恨橫塘雨。

蜂爭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楊惜金縷。

願君留得長妖韶,莫逐東風還盪搖。

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

「願君留得長妖韶」的願望,多麼美好,有多麼天真。該去的終將去,這才是天地造化不可抗拒的殘忍。與其這樣,倒還不如快樂一點,迎接夏日的松窗竹戶,萬千瀟洒。

立夏起源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立夏·說夏

立夏三候

螻蟈鳴:立夏之日「螻蟈鳴」。按東漢鄭玄的解釋,「螻蟈」為蛙類,非螻蛄(lóu gū)。立夏鳴的據說是一種色褐黑的蛙。

蚯蚓生:立夏後五日,「蚯蚓生」。蚯蚓又名曲蟮,蟮長吟於地下,感陰氣而曲,乘陽氣而伸見。

王瓜生:再五日,「王瓜生」。此王瓜又名「土瓜」,「瓜似雹子,熟則色赤,鴉喜食之,故稱『老鴉瓜』」,非黃瓜。

立夏﹒知習俗

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

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這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

斗蛋

立夏上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肴。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論。

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

閩南·立夏習俗

吃蝦面

舊俗立夏之日,泉州各地均用紅糟滲入麵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

此俗衍化至後來,變為購買海蝦滲入麵條中煮食,謂之「吃蝦(夏)面」。海蝦煮熟後變紅,與紅糟紅色同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閩南語同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補夏

立夏日,出嫁的女兒多有備辦豬肉、豬肚、豬腰、雞蛋、麵線等物,送給娘家父母食用,稱為「補夏」,即所謂「冬季補立冬,夏季補立夏」。

「補夏」之俗,女兒藉此對父母表孝心,於泉州僑鄉頗為流行,至今不衰。

立夏雨

沿海漁民,對「立夏」日的天氣特別注意。舊俗傳雲,如「立夏」日下雨,對漁民全年的捕撈作業大大不利,以致全年漁產歉收。

故俗諺云:「入夏日,水槎槎,討海人恰慘死老爸!」舊俗如此,但似缺乏科學根據。但漁民長年生活海上,所謂「三寸內外無性命」,安全沒有絕對保證,所以養成比較濃厚的迷信心理。

而農民與此相反,立夏降雨為吉兆。俗諺云:「立夏降雨是爛夏,作田人親像做皇帝」,即夏季雨水充沛,可保豐收。

綜合網路 編輯:高佩君

領導說了!

你點一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獅市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因車位被占,女子竟然做出這種事……
海絲品博會、海博會配套活動精彩紛呈

TAG:石獅市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