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糾結舒適區了,服從區比它可怕一萬倍!
近幾年來,通過大量的職業諮詢案例我發現,比「舒適區」更可怕的,恰恰是「服從區」。
為什麼你總是難以調動內心的熱情投入到當下的工作?
為什麼在你面對人際衝突時畏手畏腳,不敢表達自己的主張?
為什麼你總是深感上班如上墳,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天又一天?
事實上,80%以上的職業問題,多半是出在職業心理及認知層面。
今天的這篇文章,將心理學與個人職業發展相結合,向您闡述一個鮮為人知但極為重要的概念——「服從區」。
讀完這篇文章,您不妨用文中的思路與方法,對照自己的情況進行分析與梳理,或許會有一番新的發現。
一、「工作第五年,每天要服用安眠藥入睡」
一年多前,秋蕾(化名)來到工作室尋求幫助,她扎著馬尾辮,穿著白T恤,整張臉只有一個巴掌大小,一雙眼睛裡更是寫滿了疲憊和焦灼。
「曉璃老師,我真的快要受不了......」
說完,秋蕾的眼淚如傾瀉而出的洪水,順著她瘦削的臉頰滾滾滑落。
跟著秋蕾的敘述,事情的原委漸漸浮出了水面。
秋蕾,女,28歲,出生於我國北部地區的一所鄉鎮上。她有一個弟弟,沒錯,正如你猜測的那樣,秋蕾的家庭頗有些「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
為了能在家裡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愛,秋蕾刻苦學習。初升高成績下來的那一天,秋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被當地最好的高中錄取,學校更是敲鑼打鼓來到了秋蕾家裡報喜,街坊鄰居更是對秋蕾父母羨慕不已,嘖嘖誇讚他們培養出了一位「高材生」。
然而到了高中後,秋蕾絕望地發現,不知為何,一上化學生物這種課程她就如墜雲中,怎麼聽也聽不懂。
分班那一年,秋蕾想學文科,回去和父母商量,只見父母搖搖頭嘆口氣說:
「窮人家的孩子學文科有啥出路啊?
沒有背景根本混不開。還是學個技術要緊,以後也好找個工作。」
秋蕾選擇了理科。在後來的學習中,秋蕾倍感吃力,熬夜苦讀做題拚命衝刺,最終只考取了一所三本院校。
從那時開始,秋蕾的自信心嚴重受挫,渾渾噩噩過了四年之後,畢業那年,聽從了父親的安排,經熟人介紹,來到遠房親戚所在的公司里做數據分析工作。
從此,秋蕾便走上了曲折跌宕的職場之路。
這幾年間,秋蕾幾次萌發出想離職的念頭,但她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又擔心如果離開將辜負父親的期待,這使她倍感煎熬。與此同時,由於公司是家族企業,人際關係錯綜複雜,於是秋蕾感受到的,不僅是身體累,更重要的是心累。
「我最近總是失眠,去醫院也查不出所以然,醫生給我開了安眠藥,我現在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想想可怕極了!我才28歲,這樣下去,又該如何是好呢?」
二、為何你總是無法全力以赴?
秋蕾的案例頗具代表性,她反映出職場中相當一部分人群:
他們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天性,始終按照他人的期待塑造自我,從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和主張。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們學會了按照他人期待的樣子為人處世,以至於年歲漸長,他們漸漸將這些期待和要求內化成自己的期待與要求。
對自己始終不滿,變得越來越挑剔而嚴苛,並為此深感痛苦,有的甚至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
也許,我們對「舒適區」這個概念誤解了太久太久。
什麼是「舒適區」
舒適區這個概念,源於一個科普心理名詞,它的概念比較寬泛,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學術定義。
曾經有很多文章都鼓吹一個觀點,那就是一個人想要成長,就要忍受不適的感覺,不能因為不舒服的感覺迴避成長。
乍看「舒適區」這個概念,覺得這個觀點似乎很有道理。
但仔細一想,如果我在舒適圈(心理舒適區)里過得很自在,為什麼一定要跳出舒適區呢?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做老師做的很快樂,工作做起來也得心應手,是否意味著你必須辭去老師的工作,噹噹律師、醫生什麼的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呢?
因此,在我看來,舒適區並不可怕,並且還是激發你工作熱情和動力的首要因素和前提。
就像前文里的秋蕾,她在讀高中那會兒對化學生物等不擅長,全是靠大量做題及死記硬背才能維持中等偏下的成績。
而她在政治、歷史等文科學科上展現出驚人的能力,每次考試沒有刻意複習都能考到中上等水平。
如果按照「舒適區」的觀點,我們的秋蕾必須要棄文從理才能成長嗎?
那麼,什麼才是「舒從區」呢?
※2018年過了四分之一,這9個關鍵詞你一定要知道
※深刻地喪過之後,還是要淺薄地活著啊!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