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這件小事
死亡是件小事?
答案是( )
不說話
大護法 電影原聲音樂大碟
周深
00:00/04:29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是初一的時候班主任在班會課上講的,這是老師突然冒出來的一句話 。因為我是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所以當時的細節記得很清楚。我們教室那棟教學樓旁種了幾棵很大的榕樹,然後那天風很大,風吹得樹葉悉悉索索,老師就說「樹大招風」,緊接著「樹欲靜而風不止」,最後「子欲養而親不待」。你可能覺得很荒唐!因為大風就能扯那麼多。。。我們老師是個喜歡「胡扯」的人,可那也必須是情到深處才會滔滔不絕啊,至於那天老師經歷過什麼我不知道,但是如你們所料,那節班會課變成了老師的「故事會」。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老師流眼淚。
說起來老師的學生時代過得並不好,爸爸患病,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都靠老媽一個人撐著,老爸治病階段還欠下了一大筆錢,叔叔伯伯啥的也沒能幫忙,借錢沒錢借。最終她爸還是離世了。那節班會課聊了很多關於她爸爸的事情,說著說著就流眼淚。一個老師在四十幾個學生面前哭,這種心酸大概沒有經歷過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如今有能力給她爸爸更好的,想卻再也不能了。她以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子欲養而親不待」
你經歷過很親的親人離世嗎
很多人都曾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控制點什麼,但是生老病死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我們無法阻止一個生命去開始另一段新的征程。陪好我們所能陪伴的那部分旅程,陪不到的,放過自己,對生命鞠躬致敬。
經歷過親人的離去,真的會成長。雖然這成長的代價有點殘酷。
今天聽了一首歌,「不說話」,想起了爺爺,哭了。
大家看了這個評論都深有感觸
我面對的第一個「最親的親人的離世」是我爺爺。和很多人一樣,我從小也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小時候帶我出去玩,喂吃飯啊。雖然爸媽都在家。聽我爸媽說,斷奶後,晚上我就和奶奶一起睡。然後一直到三年級我和奶奶還睡一張床,四年級之後我自己一個人睡,但是還是和奶奶同一間房,兩張床。上了初中才開始敢自己一個人一間房。如果問我,是更喜歡爺爺還是奶奶,肯定是爺爺啊(脫口而出)。小時候啊,我爺爺去哪裡都背著我,最喜歡和爺爺去放牛啦,在山上到處跑,摘野果子--*葩羹棗侯*(家鄉話)吃。爺爺還會講他們以前的故事給我聽,會告訴我那座山為什麼這樣叫,還記得他說「油山」叫油山是因為以前有和尚在那裡挖了一口井,井裡會出油,所以就叫油山了。(這說法就是一代人一代人傳下來的,不同的地方還會有不一樣的說法)。爺爺還會將講文化大革命,合作社......
17年和18年,這兩年過年缺少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和爺爺一起「敬神」(家鄉話),一起貼春聯。以前啊過年很期待就是和爺爺一起賣春聯,貼春聯。還有就是跟在爺爺後面 學他的樣子「敬神」。17、18年的春聯是我和我爸貼的,「敬神」是我帶著我弟,而不是我爺爺帶著我。所以每當敬神的時候總是會想起他。
爺爺離世是在高三那年的十一國慶節。
還記得爺爺離開前幾個星期,我媽打電話說我爺爺病危,叫我回家。中午匆匆忙忙請了假回家,在公交車上,一直哭,旁邊的人還問我發生了什麼。第二天爺爺奇蹟般地醒了,但是還是沒能熬到我高中畢業,沒能親眼看到我考上大學。對於爺爺離世,當時覺得自己的心「空」了,好像那就是假的,他還在。
爺爺推進火葬爐的那一幕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看著「爺爺」推進去,出來的是一堆「白骨」。突然對那句話「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理解得很透徹很透徹。這也讓我對生命,對生死有了自己的見解。對死亡這件事也沒那麼畏懼。
很快就端午節。想起了去年,也是端午這個時候,舍友lily的爺爺去世。明明端午放假回家還見著的人,說不在就不在了,剛剛回到學校就又買火車票回家。生命就是這樣無常。
最重要的那個人不在了,這怎麼行?
離開的人沒有消失,他只是在另一個平行的時空里,繼續陪著你生活,畢竟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獨自旅行是一種必要的體驗。
聽說,當你很想念一個人的時候,會在夢裡見到。
那今晚可以夢見爺爺啦?
親人離世
你經歷過嗎?
亂七八糟,胡寫一通
界世的你當不
只作你的肩膀
無
荒奇
想到什麼寫什麼
空·
TAG:荒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