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若活著,清兵不會那麼早入關,李自成也不會那麼早死?

此人若活著,清兵不會那麼早入關,李自成也不會那麼早死?

寫在前面:提及一個王朝的興衰,不可能歸因於一個人的力量。拿今天題目涉及到的三個政權舉例子,明朝滅亡受到宦官,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外敵等多重因素影響多年,積聚而成;李自成失敗,與其不經營科學管理體系,沒有判斷好各方面形勢都有關係;至於清軍能夠入關,最根本原因是彼時女真族政權正處於冉冉升起狀態,上至領袖,下至兵丁,皆幹勁十足。除此之外,滅蒙古,打朝鮮,拉攏吳三桂,即時改編八旗制度,也佔了很大勝利因素。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認一個事實:歷史如同一個精密儀器,每個齒輪都有特殊作用。牽一髮動全身,改變其中任意一個齒輪,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人如齒輪。

我們在梳理清軍入關的過程時,會發現,它從來都不是單線與明朝作戰,而是企圖塑造出一個北部夾擊的狀態,既擴領土,又絕後患。如何夾擊?先收服北部蒙古各部,充實兵力,新開蒙古旗,入駐清朝管理層;後打敗朝鮮,讓朝鮮的李氏政權連年朝貢,送質子,俯首稱臣。

公元1635年,蒙古最後一個部落在大汗額哲的帶領下投降於皇太極(史學家對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是誰有爭議,有人說是額哲,也有人說是他父親)。這看似一個簡單的過程,卻成了清朝在草原最艱難的一次克敵。

額哲之父名林丹汗,是蒙古第三十五任大汗,成吉思汗直系後裔。他在位時期,力圖從根本上扭轉蒙古國沒落的尷尬局面,為此做出許多改革。林丹汗深知,東部的女真政權勢不可擋,接連繼位的領袖又頗有巨大的野心(努爾哈赤,皇太極),同時蒙古內部已經四分五裂不團結,有的人支持投降,有的支持抵抗,還有的在觀望。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舉全部落西遷,到達青海,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試想,若是一切都進展順利,林丹汗部落能夠逐漸壯大。雖然,還是有很大的可能被皇太極所滅,但是起碼還能拖上幾年。

可是意外總是不期而降,剛剛到達西部地區不久,林丹汗得了天花,一病不起,將王位傳給兒子額哲。

另一邊,覬覦統一草原很久的後金,聽說硬骨頭林丹汗去世了,如同天賜良機,舉兵討伐。額哲剛剛繼位,還沒有足夠把握克敵,遂帶著母親投降,並且把傳國玉璽送給了多爾袞。林丹汗的兩個福晉也被迫嫁給皇太極,其中一個還懷著孩子。

這個玉璽來頭不小,據說是來自於秦始皇時期的和氏璧,後來被元朝找到,輾轉留在蒙古子孫手中。當然了,千年下來,誰還敢肯定它就是真的。但是對於封建帝王來說,真真假假早就沒什麼所謂,重要的是它背後的吉祥寓意。傳國玉璽給多爾袞帶來了至高地位,一年以後皇太極封其和碩親王;玉璽給皇太極帶來的,則是萬人之上的勇氣,借著這個由頭,皇太極被奏請稱帝。

後面的事情大家就很熟悉了。天聰九年,皇太極將俯首稱臣的蒙古部落編出蒙古八旗,分出一小支精髓部隊向朝鮮進軍,其餘主力,浩浩湯湯留下來對抗明軍。

半年時間,朝鮮投降,同時對明戰爭,連戰連捷。時年,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也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他兵分四路,進軍南方主要行政區,並燒了朱元璋的皇覺寺,挖了皇帝列祖列宗的老墳。李自成被推闖王。

公元1644,是一槌定音的一年,各方勢力已經基本歸位:崇禎送走皇子,賜死皇后,嬪妃之後自縊煤山,明朝滅亡;吳三桂帥軍討伐李自成,在力量不敵的情況下投降清朝,多爾袞帥軍夾擊,李自成落敗而走;李自成慌張在北京稱帝,殺了吳三桂全家,而後帶著殘餘力量遊走於河南,陝西。不久在湖北,被村民誤殺。

以上過程,無論站在哪一方角度看,都是轟轟烈烈的。這其中,有整個新生政權做依託的清朝是當然勝利的一方。但是,每當感嘆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人所向披靡,感慨吳三桂面臨選擇,左右為難,惋惜於李自成功虧一簣時,筆者都會聯想:若是當初林丹汗沒得天花,拖了幾年再投降,後面的時間點會不會錯開,一切又會不會不一樣?

後記:本文圖片來源於以皇太極為主角的電視劇《獨步天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自成 的精彩文章:

吳三桂如果沒放清軍入關,清朝還能統治中國200多年嗎?
這位梟雄本可穩坐皇位,卻因動了一女人,白白的葬送了在手的江山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