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陶藝百科︱杯具中自有乾坤

陶藝百科︱杯具中自有乾坤

有人說,中國文化就是飲食文化,而飲食文化就是china文化,這裡的china特指陶瓷器。陶瓷器與飲食密切相關,是飲食的工具和載體。從古至今,人們對飲食器的造型和命名都非常講究。明天是周末,百陶君想給童鞋們講講杯具里的那些事兒!

GIF

《茶詩》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茶·器》

飲茶必有茶器。

此物既能安邦平天下,又能鞍馬定乾坤。

「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

工人莫獻天機巧,此器能輸郡國材。」

茶器包括茶杯、茶壺、茶罐、茶爐...,先從茶杯說起罷。茶杯有的叫杯,有的叫盞,還有的叫碗,有時也可以用來喝酒的。話說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造型形有關,釉、紋飾、工藝也決定一部分。

茶器之杯具20種

盞 [zhǎn]

盞: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尤以黑釉為貴。從宋朝開始,盞成為喝茶的專用器具,也意味著喝茶這件事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層面。

▲ 仿建盞

▲ 仿建盞

杯 [bēi]

▲ 清代玩玉款壓手杯

壓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 仿成化鬥彩葡萄紋撇口杯

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細潤,這個形狀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見的,茶湯入口的圓潤度高於上一個,聚香和聚味的程度優於壓手杯,總體感覺比較自然和真實。

▲ 青花折腰杯

「折腰」杯:取自屈身事人的典故,語出於《晉書·陶潛傳》。自此以後,「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有骨氣的代稱。折腰杯高度大小適中,是古代人體功能學產品的典範之作。

▲ 粉彩六方杯

六方杯:任何一個喜歡收藏汝瓷的人,應該對六方是沒有免疫力的。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稜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

▲ 蓮瓣杯

蓮瓣杯:區別於撇口杯,杯口點綴蓮瓣,古樸典雅、光潤有度、實用大方。杯體開片如魚鱗、蟬翼狀,久用之後,茶色會上著於裂紋處,形成變幻莫測、美麗絕倫的花紋。

▲ 斗笠杯

斗笠杯:斗笠,一種古老的晴雨兩用工具,至今在農村仍隨處可見。口部大,底足小,取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雅,燒成難度高,於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若姜尚之於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於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GIF

▲ 汝窯圓融杯

圓融杯:杯身略鼓,口徑內收,造型圓潤。形制源自佛器—磬,容積較大,大肚能容。「圓融」一詞,最早見於慧思大師所著《大乘止觀》,「自性圓融」、「圓融無二」、「圓融無礙法界法門」。

▲ 明青花方斗杯

▲ 清嘉慶彭年款白泥方斗杯

方斗杯:流行於明代嘉靖時期,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時製作方形器,不似圓器那樣能利用陶車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藝比較特殊,需要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由於工藝複雜,技術局限,明嘉靖時期方斗杯多不規整。

到了清康熙時期,出現一種提梁式方斗杯。杯內有一橫樑,將兩側內壁連接起來,由此加強了方斗杯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整。大口杯的優點在於,茶湯入口時感覺最圓潤。這是物理學原理造成的,由於開口大,高度低,液體的表面張力最大,而不是茶湯本身的圓潤。

▲ 吉林博物館館藏白玉耳杯

耳杯:酒具。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於東漢至兩晉、南北朝,裝飾有綠釉、青釉等。這種器型已經很少見了,大概只有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尊容。

▲ 仿鬥彩雞缸杯

雞缸杯:敞口,淺腹,卧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影響最大,後世頻頻仿製,其中康雍所仿造的雞缸杯幾可亂真。是陶瓷中最貴的杯具,木有之一!

▲ 明嘉靖官窯青花龍戲珠圖爵杯

爵杯:又稱帝王杯,是民間比較少見的形制。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 長命富貴款高足杯

▲ 明永樂白瓷高足杯

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 青花羅漢卧足杯

卧足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 黃地五彩羅漢杯

羅漢杯:源於羅漢缸,以佛教十八羅漢為圖案主題,純手工拉坯製作,並獨創性地將釉上粉彩與釉下五彩相結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瑩光亮、潤澤飽滿的玉質。

▲ 清同治-粉彩無雙譜薄胎鈴鐺杯

鈴鐺杯:也稱仰鍾杯、金鐘杯、磐式杯,流行於明清。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萬曆時期有白釉、鬥彩、青花等品種,到了清代又有青花、五彩等裝飾。

▲ 民國民窯馬蹄杯

馬蹄杯:流行於明清。敞口,斜削腹,內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雍正時期多作鬥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碗 [wǎn]

▲ 明龍泉窯高足碗

高足碗: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產,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大者曰碗,小者稱杯。

▲ 洋彩黃地洋花紋宮碗

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估計吃飯、飲酒兩不誤。現在倘若能得一宮碗,斷沒有人捨得用。

▲ 龍泉窯刻花孔明碗

▲ 元青花纏枝花雲龍紋孔明碗

孔明碗:由兩隻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稱孔明碗,亦稱諸葛碗。注入熱水,可溫酒熱飯。始於北宋龍泉窯,明代景德鎮有燒制。現在保溫杯就是這麼來的。

想不到吧,小小杯中,竟藏著這麼多的文化,喜歡陶藝的你,漲姿勢了木有?

造好物,讓陶藝更簡單

—科技成就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陶會 的精彩文章:

TAG:百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