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軍人為何稱自己吃的牛肉罐頭為「豬食」,是有多差?
二戰時期的飲食可謂是叫艱難,那時候日本軍人的飲食標準比國軍強了多少倍,如果說他們吃的是「豬食」。那麼咱們眾多的抗日英雄吃的又算是什麼呢?
侵華戰爭初期日軍的物資供應和士兵伙食還是非常不錯的,單兵口糧有罐頭、糖、「味增」等多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隨著戰爭和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國力的不足造成日軍軍事供應能力直線下降,到1943年以後日軍大本營命令中國派遣軍所推行的「以戰養戰」策略,說白了就是本土已經沒有能力負擔龐大軍隊的給養,自籌。
早在日本內戰時期的西南戰爭時,日本的陸軍就開始大量配備罐頭肉製品,當時有兩種採購渠道:國產和美國進口,雖然美國的牛肉罐頭橙色比較好,一直進口到日俄戰爭時期,但最後日本陸軍吃不慣美國牛肉罐頭的口味,就改為國產的罐頭為主。
日本產的牛肉罐頭的烹飪方式是「大和煮」,調料的味道很重,主要調料就是糖、醬油和姜,除了主料牛肉,還有土豆、胡蘿蔔等蔬菜,每個牛肉罐頭是150g,剛好是一名士兵的肉製品攝入量。
抗戰時期一名普通日本陸軍士兵每天的飲食標準是:主食870g(主要是大米、麵粉),肉製品120g,蔬菜600g。
戰鬥時期的特殊標準:主食810g,肉製品150g,干蔬菜120g。
為了保障士兵的飲食標準,日本在鮮肉和蔬菜的供應方面,主要是靠搶,在日本據點等地區變相的搶劫(用不值錢的軍票「購買」,與搶劫有啥區別),搶不到的情況下才食用自己配備的罐頭。
很多日本士兵入伍前是普通農家子弟,平時的飯食無非是糙米飯就蘿蔔乾,參軍後面對如此豐盛的伙食,當然是喜出望外,同時也心甘情願地為虎作倀,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國策」,充當了禍害中國百姓的馬前卒。
二戰後期,由於盟軍對日本本土實行封鎖,包括軍糧在內的各種戰略物資供應不足,此時的日本已經是窮途末路,無法滿足前線士兵的軍糧供給,無奈之下實行「以戰養戰」,但由於已經佔領了中國廣大地區,從東北的「偽滿洲國」到汪氏的「偽政府」,還是能夠滿足侵華日軍的基本口糧供應的。單說被美軍封鎖在小島上的孤立軍隊,很明顯,「豬食」對他們也是奢侈品。
※轟炸機還是戰鬥機?一個幾乎讓英國輸掉二戰的決策
※相對比二戰來說,為何很少人會提起一戰?這一點太關鍵!
TAG:二戰 |